
【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示范教案.pdf
6页自相矛盾教学方案教材解析自相矛盾 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 篇课文, 是一篇文言文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 ,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 3 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 4 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4.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寓言故事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 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2. 看着下面图片,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寓言故事,并说一说寓意出示图片)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寓言成语自相矛盾3. 教师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二、预习检测1. 了解寓言自相矛盾 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 多用借喻手法, 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2. 简介出处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3. 介绍作者韩非: (约前 280前 233) ,出身贵族战国时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他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才学超人, 思维敏捷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 语言幽默, 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 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 说明抽象的道理, 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 生动的故事, 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4. 介绍楚国楚国: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国君芈(m )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最终在前223 年亡于秦国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5.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6. 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吾( w)盾之坚其人弗( f )能应也夫( f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2)书写指导矛: “予”字多一撇盾:半包围结构,下面一个“目”3)词句疏通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 又夸耀他的矛说: “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它不能刺破的东西。
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了所以说,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三、整体感知1. 根据下面的朗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注意断句,读出古文的韵味自相矛盾楚人 /有鬻 / 盾与矛者 , 誉之曰 :“吾盾 / 之坚 , 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 / 之利 , 于物/ 无不陷也或/ 曰:“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其人 / 弗能应也 夫/ 不可陷之盾 / 与无不陷之矛,不可 / 同世而立2. 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 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4. “楚人”是做什么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卖盾和矛;楚人有鬻盾与矛者5. 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四、总结提高楚人是怎样夸赞自己的矛与盾的?有人向他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他回答不上别人的问题?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五、布置作业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2. 完成相应课时训练。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 上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内容,一起感受寓言的奇妙世界吧!2.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二、感悟课文1.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楚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他若回答矛能刺穿盾,则与盾“物莫能陷也”相矛盾;他若回答矛不能刺穿盾,则与矛“于物无不陷也”相矛盾2. 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如:a. 有一则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 ”, 这种说法自相矛盾b. 有人在墙上写着: “不准乱涂乱画” ,可他自己就在墙上乱画了,他的行为和言论自相矛盾3. 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誉之曰:“吾盾 / 之坚,物 / 莫能陷也又 / 誉其矛曰:“吾矛 /之利,于物 / 莫不陷也或曰: 以子 / 之矛 ,陷子 / 之盾,何如?”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 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4. 了解事情的结果: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 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吧!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 “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它不能刺破的东西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了所以说,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6. 再读课文 ,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1)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又夸耀他的矛说: “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它不能刺破的东西 (起因 )(2)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高潮 )(3)那个人不能回答了 (结果 )7.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本文通过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言过其实,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三、课堂小结本文写了一个卖盾与矛的人,由于过分夸大自己的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说的话前后相互抵触的情况,被人问的哑口无言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的道理四、拓展延伸1. 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目瞪口呆2. 积累有“自”字的成语。
自给自足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不量力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相矛盾3. 展开充分的想象,续写自相矛盾用下面的开头: 那个楚国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对家里人说续写自相矛盾那个楚国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对家里人说: “我感到今天太丢人了!”说着一屁股坐在床边,又接着说:“今天的跟头真是栽惨了!” “脚磕坏了吗?”妻子忙问卖矛和盾的人说: “脚磕坏了不要紧,我今天太丢人了!”他滔滔不绝地把今天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妻子听妻子听后,心平气和地说:“你别伤心,咱们想想办法 ”想了一会儿,卖矛和盾的人说:“我有了,明天咱们在一个地方卖,你卖矛,我卖盾卖出哪个都有收获第二天,他们拿着矛和盾走向西街妻子在前门卖,丈夫在后门卖有一个人想买一个矛一个盾,正往前门走去妻子见有人来了,就连忙说:“我的矛既锋利又实惠,快来买,快来买客人就买了一个矛他又往前走,来到了后门丈夫也喊:“我的盾十分坚固,一定很实用那个人于是又买了一个盾就这样, 他们卖出矛和盾,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回家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2.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3. 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的古代寓言故事?课下,大家搜集来读读, 背背, 相信你一定会爱上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