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言小说单元霍小玉传.ppt
60页古代文言小说单元 《霍小玉传》一、作者二、唐传奇三、课文详解四、讨论2024/8/311一、作者 蒋防,生卒年不详,字征(一作子微),唐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宪宗元和中(806—820)任右补阙,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官翰林学士,三年加知制诰,四年贬汀州刺吏敬宗宝历初年(825年)改任连州刺史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改袁州刺史,大约卒于大和年内著有《诗集》一卷传奇《霍小玉传》是他的成名之作,后收入宋人李防所编《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七另外,陈思《宝刻丛编》卷十九载有蒋防之《连州放生池铭》一文,《全唐文》卷七一九也有其《汨罗庙记》2024/8/312二、唐传奇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作意”即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小说创作与六朝小说相比,唐传奇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①唐传奇在内容和题材上有所丰富和扩大 传奇虽“源于志怪”(《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但已从记叙鬼怪之“奇事”,转变为描写人世间之“奇事”,直接、广泛地面向现实人生,摆脱了志怪的束缚和牢笼传奇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题材,在唐时并不为人所看重,文体卑下,因此可以容纳当时比较正规的文体,如诗、文、史等所不能容纳的内容。
诸如日常生活小事、笑话、传说、爱情故事都可以成为传奇的主要题材;那些不能在诗、史中占一席之地的人物如普通的娼妓、仆婢、侍妾、商贾以及市井无敕等,都可以成为传奇的主人公 2024/8/313 ②小说结构上从六朝笔记小说“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较长故事篇幅较六朝志怪普遍增长,加长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使我国小说从笔记体发展到故事体 ③故事情节上,已从一般的风趣有致发展到叙述委婉曲折、波澜埋伏的优美故事这种写法,一直影响到后来《聊斋志异》的创作 ④语言由简率古朴发展到文辞华丽、生动形象的优美文学语言 ⑤表现手法由“记实”发展到“尽幻设语”,即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虚构 总之,我国小说发展至唐传奇,从内容题材、语言文字、情节结构、创作方法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进步,标志我国小说进入成熟期2024/8/314三、课文分析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论及蒋防的《霍小玉传》曾道:“唐人小说纪闺阁事,绰有情致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颂弗衰”(《少室山房笔丛》) 主题:作者通过这出爱情悲剧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婚姻的罪恶,批判了封建的门阀制度,对妓女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024/8/315霍小玉形象分析 1.霍小玉是一个沉沦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但她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 这种经历,同她的性格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她本是王府的千金小姐,只因“出自贱庶”,所以霍王死后与母亲一同被赶出王府,沦入娼门霍王在世之时,她颇受宠爱,及笄之时,犹令玉工替她作钗,且酬玉工万钱离开王府时业已成人,她不但美丽绝伦,聪慧无比,而且“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因而被“追风挟策,推为渠帅”的媒婆鲍十一娘惊为“天人”高贵的出身,较好的文化教养,天赋的优越条件……可以说她具备了一个少女所能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2024/8/316 不幸的是 不幸的是, ,命运把她抛到了社会的底层也可命运把她抛到了社会的底层也可以说她的沉沦是偶然所致以说她的沉沦是偶然所致, ,因为因为““出自贱庶出自贱庶””从封从封建宗法制度来看建宗法制度来看, ,并不一定要沦落到社会下层如并不一定要沦落到社会下层如《红楼梦》中的探春《红楼梦》中的探春, ,虽然庶出虽然庶出, ,依然不失为主子依然不失为主子的身份小玉的不幸在于霍王死后的身份小玉的不幸在于霍王死后, ,因为家庭内部因为家庭内部的原因的原因, ,才才““不甚收录不甚收录””,,““分与资财分与资财, ,遣居于外遣居于外””,沦入娼门,沦入娼门, ,等待她的却是无法忍受的屈辱的娼等待她的却是无法忍受的屈辱的娼妓生活。
个人命运的巨大落差妓生活个人命运的巨大落差, ,必然会在她的性格必然会在她的性格深层形成某种巨大的张力深层形成某种巨大的张力2024/8/3172,小玉没有屈从于命运的摆布,而是选择了抗争的道路 对她而言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和摆脱悲惨的命运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如此不邀财货,但慕风流”,使鲍十一娘“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可见小玉的选择非常严格,这与她通过幸福美满的婚姻摆脱娼门的愿望是分不开的只有幸福的爱情生活,才能使霍小玉高贵的精神和人格的尊严得以伸张因此她在爱情面前既真挚热情也冷静清醒李生的出现给她带来了希望李生门族清华、大有诗名且仪容雅秀,正是理想中的佳偶两人初见,小玉“低鬟微笑”,母固强之才肯唱的腼腆羞涩,当在她被赶出王府不久,虽身陷娼门,并未进入社交,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与久惯宾客、行动老练的妓女形象大不相同由慕名而倾于才貌,她付出了纯洁的爱情2024/8/318 3,霍小玉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痴情”,就是对爱情的坚贞篇中对她的一切描写,都是围绕着这个特征进行的她渴望跳出火坑,就是要争取真正的爱情生活,摆脱倚门卖笑、被人蹂躏的悲惨命运她一经爱上李生,就生死以之,至死不渝,最后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霍小玉痴情,但不痴迷,没被暂时的幸福时光所迷惑,而是非常的清醒她深知自己同李生社会地位的悬殊,对他们之间的情感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以至于在极欢之夜还虑及色衰被弃,虽然换得李生的信誓旦旦,仍不能完全消除疑虑,但毕竟是个暂时的慰藉!李生授官后,情况有变,她冷静地预见到将要发生的一切,对李生的盟约不抱任何幻想盟誓之言,只虚言耳”!既包含着她的无限辛酸,也表明她对事情看得何等透彻!2024/8/319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她痛苦地选择了她认为是男女两全的道路:在李生壮室之前,欢爱八年,而后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遁入空门 通过她对命运顽强不屈的抗争 善良温柔 坚韧刚烈 当李生言而无信逾期不至时,她想方设法多方打探,2024/8/3110霍小玉悲剧原因 霍小玉的悲剧 霍小玉的悲剧, ,是由李生的是由李生的““负心负心””造成的造成的, ,但我们绝不但我们绝不能仅从个人道德方面来谴责他的薄行和绝情能仅从个人道德方面来谴责他的薄行和绝情, ,而是有着深刻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社会原因, ,这也是本篇与其它这也是本篇与其它““痴情女子负心汉痴情女子负心汉””爱情悲爱情悲剧的区别所在。
唐代是一个很重门阀的社会剧的区别所在唐代是一个很重门阀的社会, ,尤其在统治阶尤其在统治阶级的婚姻中级的婚姻中, ,表现得特别强烈表现得特别强烈, ,直到文宗时还有直到文宗时还有““民间修婚姻民间修婚姻, ,不计官品而尚阀阅不计官品而尚阀阅((门第门第)), ,我家二百年天子我家二百年天子, ,顾不及崔卢顾不及崔卢””((《新唐书《新唐书··杜兼传》杜兼传》))的感慨当时崔、卢、李、郑、王的感慨当时崔、卢、李、郑、王号称号称““五大姓五大姓””, ,特别是前两姓李生门族清华特别是前两姓李生门族清华, ,大有诗名大有诗名若能与大族通婚若能与大族通婚, ,既是一种荣耀既是一种荣耀, ,也有利于今后的前途这也也有利于今后的前途这也就是李生之所以不惜远涉江淮就是李生之所以不惜远涉江淮, ,多方告贷多方告贷, ,求婚于卢氏的原因求婚于卢氏的原因2024/8/3111李益心态分析 李生在长安待试拔萃时确有博求名妓,玩弄女性的思想然而当他和霍小玉见面后,便被霍小玉的才貌品德所征服,故而自始至终对她是怀有感情的,对自己的负心,感到羞愧,对同小玉的割舍也感到痛苦2024/8/3112四、讨论:霍小玉与李益孰是孰非?发言:2024/8/3113《聊斋志异 小翠》一、作者简介二、《聊斋志异》介绍三、《小翠》精讲四、鉴赏与讨论一、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他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中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却屡试不第蒲松龄用过的手炉、砚台2024/8/3115 三十一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大违素志,次年便辞幕回乡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蒲箬《柳泉公行述》)蒲松龄《拟表》手稿2024/8/3116 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他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正是这一段生活和心情的真实描述七十一岁他才援例出贡,四年后便死去了蒲松龄用过的印章:2024/8/3117蒲 松 龄 手 稿2024/8/3118蒲松龄之墓(山东淄博)2024/8/3119蒲松龄故居蒲松龄故居(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2024/8/3120 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与韩剌史樾依书》:“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答王瑞亭》:“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 能体会民间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 蒲松龄除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邑和济南之间交游广泛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的生活,既使他接触到统治阶级人物,又使他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2024/8/3121 蒲松龄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作丰富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和一些杂著,其中都有一些好作品特别是俚曲的创作表明了作者对通俗文学的重视 2024/8/3122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四十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志异》中虽有部分作品出自作者的亲身见闻,如《地震》、《跳神》等,也还有承袭过去题材而加以创造性发展的,如《续黄梁》本于《枕中记》,《莲花公主》本于《南柯太守传》等,但绝大多数则是记述当时民间和下层文士中间的故事传说。
2024/8/3123 《聊斋自志》:“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邹涛《三借庐笔谈》载:“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聊斋志异》创作态度严肃《聊斋自志》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说明《聊斋志异》是作者有所寄托的,而不是“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袁枚《新齐谐序》)的作品 鬼狐故事,便于避免清初严酷的文网和自由地表现生活理想 2024/8/3124 蒲松龄的思想感情是很混杂的,这也造成了《聊斋志异》内容的驳杂不一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他才华出众而毕生潦倒,在科举中经历数十年的精神折磨,而又以低贱的塾师身份坐馆于缙绅富贵之家,这一切造成他心理上极大的压抑这种压抑经常表现为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尖锐抨击,但有时也表现为对某些野蛮、阴暗现象的兴趣(如《犬奸》就是显著的例子)2024/8/3125 其二,他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理性的看法实在并不高明,因而,当他以现实人物为小说主人翁时,每每宣扬陈腐的礼教,如《耿十八》、《金生色》等篇,都对妇女不能守节大加鞭挞,甚至认为她们活该得到悲惨的结局,而《杜小雷》又写一妇女不孝顺婆婆而化为猪,县令捆之示众,亦立意殊恶。
至于宣扬轮回报应,更是处处可见但是,作为一个情感丰富、想象力出众的艺术家,当他在完全是幻想的境界中描写狐鬼的形象时,却又写出了本属于人类的许多美好的向往当然,《聊斋志异》中占主导地位的作品,是批判社会现实和幻想美好人生两类,这也是人们喜欢此书的原因2024/8/3126 蒲松龄一生受尽科举之苦楚,每言及此,百感交加,辛酸无比书中有《三生》篇,写名士兴于唐被某考官黜落,愤懑而死,在三世轮回中与该考官的后身为仇篇末作者议论道:“一被黜而三世不解,怨毒之甚至此哉!”这位名士三生不解的“怨毒”,也正是蒲松龄自身心态的反映所以,书中涉及科举的地方特别多只是,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本身并未提出否定,他所特别加以攻击的,是考官的“心盲或目瞽”(蒲松龄《试后示箎、笏、筠》)以致良莠不辨2024/8/3127 蒲松龄揭露政治黑暗的作品如《席方平》写冥界贪贿公 蒲松龄揭露政治黑暗的作品如《席方平》写冥界贪贿公行,含冤者负屈难伸,受尽恐怖的摧残,实是现实社会的一种行,含冤者负屈难伸,受尽恐怖的摧残,实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浓黑的缩影又如《促织》,写因为皇帝好斗蟋蟀,各级官吏浓黑的缩影又如《促织》,写因为皇帝好斗蟋蟀,各级官吏纷纷进贡邀宠,里胥假机聚敛,造成民间家破人亡的惨剧。
这纷纷进贡邀宠,里胥假机聚敛,造成民间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一类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在全书中占有相当比例一类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在全书中占有相当比例 但《聊斋志异》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 但《聊斋志异》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有许许多多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像《娇娜》、是其中有许许多多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像《娇娜》、《青凤》、《婴宁》、《莲香》、《阿宝》、《巧娘》、《翩《青凤》、《婴宁》、《莲香》、《阿宝》、《巧娘》、《翩翩》、《鸦头》、《葛巾》、《香玉》等,都写得十分动人翩》、《鸦头》、《葛巾》、《香玉》等,都写得十分动人这些小说中的主要形象都是女性,她们在爱情生活中大多采取这些小说中的主要形象都是女性,她们在爱情生活中大多采取主动的姿态,或憨直任性,或狡黠多智,或娇弱温柔,但大抵主动的姿态,或憨直任性,或狡黠多智,或娇弱温柔,但大抵都富有生气,敢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感情的满足,少受人间礼都富有生气,敢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感情的满足,少受人间礼教的拘束教的拘束2024/8/3128二、《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实际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 一类篇幅短小而不具有故事情节,属于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另一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多为神鬼、狐妖、花木精灵的奇异故事。
两类在篇数上约各其半,但也有些居于两者之间2024/8/31291 1,暴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暴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促织》《席方平》《公孙九娘》《梦狼》《红玉》《促织》《席方平》《公孙九娘》《梦狼》《红玉》2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描写了在科举考试戕害下读书,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描写了在科举考试戕害下读书人卑琐的精神状态人卑琐的精神状态 《司文郎》《于去恶》《贾奉雉》《司文郎》《于去恶》《贾奉雉》3 3,歌颂与封建礼教冲突的爱情与婚姻 ,歌颂与封建礼教冲突的爱情与婚姻 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有的是人和人的恋爱,有的是人和狐鬼精灵的恋爱有的是人和人的恋爱,有的是人和狐鬼精灵的恋爱2024/8/3130 许多故事写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构成书中最许多故事写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构成书中最精彩的部分精彩的部分 《婴宁》、《莲香》、《小谢》、《阿纤》、《红玉《婴宁》、《莲香》、《小谢》、《阿纤》、《红玉》、《青娥》》、《青娥》2024/8/3131 《聊斋志异》现存的版本主要有: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1752)铸雪斋抄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刻本,即一般通行本的底本。
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共收作品四百九十一篇2024/8/3132三、《小翠》精讲1,狐女流变史: 狐精化人 古已有之 后魏时,“妇人着彩衣者,人指为狐魅”(《洛阳伽蓝记》),“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之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朝野佥载》) 唐宋时,狐女故事日益增多从狐怪小说来看,多数作品内容都荒诞怪异,情节粗陋,狐精形象也大都是作为否定形象出现的,极易使读者产生恐惧之感唐人沈既济的《任氏传》、宋人刘斧《青琐高议》后集卷三的《小莲记》以及明人李昌祺的《胡媚娘传》是狐精形象逐渐向人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清代《聊斋志异》才出现了成熟的狐女形象2024/8/3133 2 2. .小翠的主题:小翠的主题:《小翠》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蒲《小翠》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蒲松龄的高明之处在于善于把狐的特点和人的特点,并将松龄的高明之处在于善于把狐的特点和人的特点,并将两者巧妙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从而使得狐中有人,人中两者巧妙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从而使得狐中有人,人中见狐,难解难分小翠就是一个集人与狐于一身的独特见狐,难解难分。
小翠就是一个集人与狐于一身的独特又可爱的狐女形象小翠是狐精,她有许多不同于人的又可爱的狐女形象小翠是狐精,她有许多不同于人的许多神异之处:她被送上门,人们却不知她是从何处来;许多神异之处:她被送上门,人们却不知她是从何处来;她负气而去,也不知她去向何方在王侍御和王给谏的她负气而去,也不知她去向何方在王侍御和王给谏的明争暗斗过程中,小翠多次运筹帷幄,巧加安排,屡次明争暗斗过程中,小翠多次运筹帷幄,巧加安排,屡次化险;王侍御之子元丰又呆又傻,小翠却能在他沐浴于化险;王侍御之子元丰又呆又傻,小翠却能在他沐浴于瓮中时施计治好了他的痴病这些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瓮中时施计治好了他的痴病这些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2024/8/3134小翠:小翠: 如果不是母亲为了躲避雷霆劫,如果不是为了报恩,元丰,我们怎么会在一起呢? 可是造化弄人,小翠不能随你至老今夜将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今夜后,我俩缘分已尽,从此东西陌路 元丰,今夜的我为了你而美丽,请好好看我,把我铭刻在心 虽然钟家之女——你未来的妻子,与我一般模样但是,我内心渴望你的小翠始终是独一无二的,你会这样想起我的,对吗? 2024/8/3135 在日常生活中,小翠又是那样富于人情味。
有一次,元丰挨了母亲的一顿打,大哭大嚎,小翠不仅替他求饶,在老夫人消了气离去之后,还替她拭泪痕,拍打身上的尘土,并且拿出枣和栗子来哄他吃,直至公子破涕为笑小翠有着人的思想感情不过,她的个性中依然隐含着“狐性”如她的不知疲倦的“憨跳”、她的善谑、她的出格的美丽,都极易使人联想到狐蒲松龄在小说的结尾写道:“……仙人之情,亦更深沉于流俗也借狐仙说世情,揭露上层社会尔虞我诈的种种情状以及流俗的污浊,才是小说的价值所在2024/8/3136 首先,狐仙小翠天真烂漫的个性与王府的陈规陋习形成鲜明的对比小翠进王家后,表现迥异于流俗2024/8/3137 她贪玩,成天无拘无束地尽情嬉戏,有时穿一双小皮靴,把布球踢出几十步远,逗得傻丈夫汗流满面地来回跑着去捡在遭到斥责时“俯首微笑,以手wan床”,事后依然“憨跳如故”2024/8/3138 她的天真烂漫令人欣羡传统道德对女子的要求是“笑不露齿”、温柔和顺,作者以赞赏的笔调来写对小翠的“越礼”行为,蕴含着对束缚人性的封建家长制的嘲弄与否定2024/8/3139 其次,小翠高洁的形象是通过污浊的现实社会烘其次,小翠高洁的形象是通过污浊的现实社会烘托出来的。
托出来的小翠来到王侍御家,是为报恩而来的王侍御在官场争逐中处于劣势,灭顶之灾时时威胁着他王侍御的对手是王给谏 2024/8/31402024/8/3141 王给谏嫉妒王侍御得宠,便设法加以陷害,王侍御忧心忡忡在小翠的帮助下,王侍御多次化险为夷2024/8/3142 作品的题材就超越了家庭的界限,思想内容也就远远超出了因果报应的范围,“女寓黠于欢,寓警于戏”,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激烈斗争与官场上互相倾轧的世态,揭露了官场的黑暗与世道的险恶2024/8/31432024/8/31442024/8/31452024/8/31462024/8/31472024/8/31482024/8/3149 在小说的结尾,蒲松龄感叹小翠:“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也!”的确,小翠对王侍御家的恩德可谓大矣2024/8/31502024/8/3151 但是,仅仅因为小翠不小心失手打碎了他家的一个玉瓶,他们夫妇俩便怒不可遏,交口呵骂2024/8/31522024/8/3153 小翠正是在他们的呵骂下愤而出走的通过这一对比,不仅揭露了王侍御夫妇的鄙劣,而且还展现了善良的人们为社会所不容的现实,暴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
当然,也反映了蒲松龄内心不为世人理解的痛苦2024/8/31542024/8/31552024/8/31562024/8/31572024/8/3158四、鉴赏与讨论1.作者创造小翠形象的用意何在?2024/8/31592024/8/3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