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19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期末质量检测高中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7月2日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孤独者①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必须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换言之,任何一个小说家,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互文”的天罗地网,然而小说家对待这一沉重现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以开天辟地的姿态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的主流,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也就是说,从新文学发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目光始终是关注着当下与未来,有意识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自然是孤独的②在极端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小说以一种新的姿态开始自己的书写,我们的现代文学就这样以断裂性的“革命”肇始了我们的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都是重新厘定的,而且对于固有的文学标准具有颠覆和否定性质自然我们也不可能希求现代小说创作中会出现积极建构与古代主流文学表意符号系统互文指涉的作品,我曾指出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互文”手段——用典,在现当代小说中,几乎失去了合法性。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郑重其事地列出禁条:“六曰,不用典五四时期似乎还对此问题有所争论,胡适还要适当地作以说明但在此后越来越被现实和创新挟裹的现当代小说创作中,这个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视为“陈腐酸朽”,轻易不会有现当代小说家去冒这个大不韪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这一断裂认定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犯下了某种“错误”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成是“革命”的代价,是先行者探路时付出的“牺牲”③如果说,我们此刻对这“代价”与“牺牲”会有些叹惋或遗憾,那也是站在近百年的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基础上,相对从容地评判其成败得失时产生的进一步说,这些“叹惋”与“遗憾”,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产化环境下,勾勒出某种中国小说叙事可能的“愿景”刺激下产生的④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之所以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还存在客观原因,这就是小说家们所关注和表现的中国社会,与《红楼梦》产生时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无论是主流的小说家还是批评家都认为:那些旧有的文化记忆与所要表达的崭新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断裂、无助甚至有害于对现实的表达。
而且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文化记忆的“互文”关系,势必会影响小说的风格和美学趣味而这样的“旧”风味,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任何一个分期中——无论是破旧立新的五四时期、崇尚写实的二三十年代、“左翼”和“抗战”成为旗帜的40年代,还是逐渐实现文学“一体化”的“十七年”时期,更不要说“文革”时期了——显然都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⑤新文学的确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断裂”,但事实上,文化很难人为地“彻底斩断”作为文化中的人,无论如何进行描述,集体无意识也好,耳濡目染的浸润熏陶也好,中国现当代小说朝向中国文学和文学传统的“互文”之桥,并未彻底断裂虽然这些小说家和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只是不同的历史分期中处于主流之外的特殊存在直到新时期之后,中国小说创作日趋多元化,一些小说家在“寻根”“怀旧”其至是“倒退”的探索中,某种程度上开始修复一度跌落的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⑥如果我们想全面表述现当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上显然是个太过粗疏的梳理而且“断裂”与“修复”又是太过现象化的描述,对于这一关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缺乏阐释能力然而这个粗疏的梳理,却也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文学史事实,那就是,《红楼梦》中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互文修辞,并未在现当代小说创作中得到很好的继承。
而且某种意义上,甚至都未得到正面的认识和评价譬如茅盾的《节本<红楼梦>》,其中删节的重点之一,就是文本中的诗词歌赋和一些不相干的文化描写这些元素是构成《红楼梦》独特的审美品质的重要力量,然而却曾经被茅盾认为价值不大,这显然是迥异的小说观念的统摄下,才会产生的价值判断选自计文君《曹雪芹的遗产》)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何一个小说家,在“互文”的天罗地网面前是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的,然而小说家对待这沉重现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B. 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C. 中国现当代小说家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的原因,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外,还因为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D. 中国现当代主流小说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文化记忆的“互文”关系,势必会影响小说的风格和美学趣味,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文本内容上看,文中重要概念“互文”并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但提出“用典”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互文”手段,一定程度上可借以理解“互文”概念的内涵。
B. 胡适列出禁条:“六曰,不用典五四时期似乎还对此问题有所争论,胡适还要适当地作以说明,说明现当代小说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被现实和创新挟裹的C. 第⑤段中,“集体无意识也好,耳濡目染的浸润熏陶也好”,两个“也好”列举了两种连接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文学与文学传统的“互文”之桥的方式D. 在经历了五四时期、二三十年代、40年代、“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之后,新时期文学“旧风味”终于受到了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3. 下列选项,最能用来支撑第①段观点“有意识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自然是孤独的”一项是( )A. 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必须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B. 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视为“陈腐酸朽”,轻易不会有现当代小说家去冒这个大不韪C. 新文学的确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断裂”,但事实上,文化很难人为地“彻底斩断”D. 新时期之后,中国小说创作日趋多元化,一些小说家开始“寻根”“怀旧”甚至是“倒退”的探索4. 《红楼梦》独特的审美品质的重要力量,却曾经被茅盾认为价值不大,作者认为是“迥异的小说观念的统摄下,才会产生的价值判断”,请结合全文梳理一下当时中国的小说观念是什么。
答案】1. B 2. D 3. B 4. ①从新文学发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目光始终是关注着当下与未来②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都是重新厘定的,而且对于固有的文学标准具有颠覆和否定性质,新文学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③破旧立新,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触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中国小说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错误,原文是“中国小说的主流”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新时期文学‘旧风味’终于受到了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错误,原文是“显然都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论述小说文本创作面临的问题B.论述是现当代小说家很少会去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回望传统文化,符合第①段中”自然是孤独的“的观点C.论述的新旧文学之间的联系D.论述的是小说创作多样化,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增多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第①段“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的主流,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
也就是说,从新文学发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目光始终是关注着当下与未来”可知,当时的中国小说观念始终是关注当下和未来,很少关注过去根据第②段在“极端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小说以一种新的姿态开始自己的书写,我们的现代文学就这样以断裂性的‘革命’肇始了我们的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都是重新厘定的,而且对于固有的文学标准具有颠覆和否定性质”可知,在当时背景下,新文学与“旧文学”是割裂的,新文学又重新厘定文学价值的评判体系根据第④段“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之所以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还存在客观原因,这就是小说家们所关注和表现的中国社会,与《红楼梦》产生时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可知,在当时的小说创作中已经放弃了那些旧有文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嫂沈从文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咒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王嫂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女儿因为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腹痛就死去了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她相信八字说起女儿死去情形时,她说:“他们忙着收麦子,大麦稞麦,用车子装满一车一车马拖着走,下田去了我女儿要喝水,喝不到,把水缸脚脚喝下肚,可怜,她嚷痛也痛,就死了!死了她男人哭,不许棺材抬出门自己可要去做壮丁,抽签到头上,过盘龙寺当兵去!生死有命说的话不到十句,可包括了多少动人的内容!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王嫂每天照例先喂狗,后喂鸡狗吃饱后就去廊下睡觉下半天是她洗衣的时间,天气好时,王嫂更忙院子中有两大盆待洗的衣服:老先生的,先生的,太太的,小姐的,学生的,小娃子的,还加上自己在茶叶局作小勤务十二岁小儿子的衣服虽不少,她倒不慌不忙的做去。
事情永远作不完,可并不使她懊恼一面搓衣一面间或还用本地调子唱唱歌,喉咙窄,声调十分悦耳偶然为主人听到时,要她好好唱下去,就觉得害臊,把个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唱歌的用意只在自己听听,为自己催眠,凭歌声引带自己到一个光明梦境里去她目下有十二块钱一个月,儿子却有十五块,两人赚的钱都没有用处,积聚一年可捎回乡下去买一亩二分田地仗打下去,米粮贵,一点收入少虽少,利上翻利,五年不动用,会有多少!再过八年儿子大了,所长保举他进军官学校,接一房新媳妇,陪嫁多的不要,只要有三五亩地,一头水牯牛一切事都简单具体,世界虽不断的在变,人心也在变,鸡狗好象都在变,唯有这个乡下进城的农妇,人生观和希望,却始终变得不怎么大三月后天气转好,镇日长晴,城区经常有空袭警报警报来时,家中长幼照例分成两组,一组外出,一组不动王嫂对外出最匆忙的照例要笑笑,但她自己并不怕为什么不怕?孔子遗教在这颗简单的心上有了影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还记起一个故事,“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数的八方有路难逃,不在劫数的,坐下来判官不收你两句简单话语和一个简单故事,稳定了这个简单的心疏散的出门去后,不出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