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最新(精华版).pdf
8页三生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三生课堂”是区教研室提出的课改方向,我校结合自己在已有的“三五三 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三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三生 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如何在课堂中的应用?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与我校原有 的教学模式怎么融合?其重点就是教学模式“导学、互动、展示、评价”的提出, 难点在于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怎样提升教学质量本课题省内外专家同行从教学研 究、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 向,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 科学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只有改变以往陈旧的、 忽视学生自主意识“以 师为本”的教育方式,采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以生为 本”的生本教育,才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合格 公民 2、学生学习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虽然毗邻县城,但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农村学生普遍缺少 相对稳定的学习习惯、 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学习品质,学习主 动性不强, 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不够科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正是这些因素制 约着我镇中小学生健康、持续、良性发展。
3、我校师资情况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中提出“三五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并实施精细化管理, 绩效考核制度在不断完善、 各项工作也在日益规范, 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 发挥,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新课程改革尚未取得根本性改变, 学校教育质量依然不尽理想 “以师为本”的课堂教学仍然充斥着校园,教师的 教学理念需要转变,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急需建立 4、学校研究现状我校正在实施“三五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我们研 究的理念是先学后导, 缘学而导, 导为促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根据老师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编制的自学案进行自学, 教师根据自学情况, 进行缘学而导;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 要设置反馈课, 用以巩固提升知识和技能 我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一定的研 究成果,但从理念上仍然没有脱离“师本”教育的窠臼,仍然没能使学生得到进 一步的解放,未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没有更好地放飞学生的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 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 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 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 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 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 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 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它 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 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 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 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 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 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强调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我们实施 “三生课堂”就是想在有效益这一层面做大文章, 不仅提高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 而且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1、通过实施“三生课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能力,把教师从繁重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 创造教师的 职业幸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2、通过实施“三生课堂”,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使学生能逐渐养成勤学 善思、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管理和实践活 动中,养成善于观察,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走上学会、会学到乐学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使一些学有所长的 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创造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生命的 激扬与素质的发展我们将用“对鲜活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实现“让生命 插上理想的翅膀”的教育理想 以“三生课堂”理念作支撑,以“三五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 构建“高效三生课堂”,经过扎扎实实的研究过程,最终实现高效果、高效率、 高效益和生活化、生成化、生命化的“三高三生”研究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在进行“三生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段、个体差异 等因素决定了学习的主题(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2、综合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学科知识,从不同的学科视 角来进行考察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3、参与性原则 要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4、实践性原则 鼓励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实践体验活动,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 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培训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对比实验法:设立两个实验班进行实验,并设立平行的对照班级进行比 较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班级实验前后课堂教学的现状,为 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生态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 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 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师如何备课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教师首先需要重整教学资源,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充分预设好四个方面: 学生会做的、不会做的、学生可能提的问题、学生想提却提不出的问题真正 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原有状况,做到心中有学生 其次,明确教学目标,尤其要体现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和知识达成度,寻 找知识根脉,关注重点环节 (真正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知识体系,做到心中 有目标。
2、教师如何管理 “三生课堂”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学生放开了,教师的教、讲少了,需要 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 所以我们要解决一系列的新问题:学习小组的组建、 学生 讨论的组织、课堂展示的指导、听课学生的管理、师生互动的情境等关键是 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需要和能力,习惯需要培养,更需要坚持 3、教学如何评价 “三生课堂”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以学生的自学、讨论、交流为主,我们 要研究、改革学生评价标准和方式, 用多元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思想、 学习、精神状态、合作探究意识等,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维持较高的热情 (凡 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不同的方式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 经费预算总额10000(元)自筹5000(元)申请5000(元) 经 费 开 支 项 目 预 算 1. 资料费: 2000 元 2. 调研差旅费: 2000 元 3. 小型会议费: 1000 元 4. 计算机使用费: 1000元 5. 打印费: 1000 元 6. 成果评审费: 2000 元 7. 其他: 1000 元 九、课题研究的方式 课题采取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专业人员与教师相结合的方式。
每月 备课组内至少搞一次全员参与的研究活动 集体活动过程: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课题组成员听课评课、 评价达标情况提出改进建议继续开展下一轮研究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追求生成课堂,让课堂“动”起来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生 生互动、互教互学要想让学生认真地自主学习、和谐地合作学习、充分地探究 学习,教师必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喜欢学习, 渴望学习,而不是要教师逼着学实现这一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 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让学生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怎样 让学生“动”起来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多少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 课后背 如何让学生“动” 起来,广大教师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 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有些甚至是令教师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最令人 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 甚 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 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 都不会尽善尽美, 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 成,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课堂上生成了许多新知识, 培养了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提升了他们思考分析的能力,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心 声,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开启了懵懂的心智,教会了学生要自立、自信、自强 为此我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安排和设计一些有趣而又简单的教学活动,教 师有意识的让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动”起来;起先,学生有些不 自在,不肯开口说,即使开口,也是用最省略的语言,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多给 他们创造机会,并毫不吝啬的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表扬, 这样他们一定会感兴趣的;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 因他们的加入让他们组获得了成功,组员的鼓掌和老 师的表扬,老师们欣喜的发现学生的眼中有了所期盼的东西成功的喜悦感 自此,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变得主动了,回答积极了,作业认真了,也会问为什么 了,成绩也明显的进步了 比如毛盛勇在讲解 孙权劝学 时设计五个环节: 一、 情境导入,明确目标;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四、演读课文,熟读背诵;五、达标测评,巩固提升。
在本节课中老师 起引导作用,通过学生交流合作达到生生“动” 、 师生“动”、小组“动”, 形成一个“动态的、动感的、生动的”课堂,整节课“动”而不乱,课堂组织井 | 精. | 品. | 可. | 编. | 辑. | 学. | 习. | 资. | 料. 然有序,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又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 动口、动手、动脑把知识落到实处,提升了学生能力像这样的课在我校以全面 兴起 2、塑造生活课堂,让学生“活”起来 生活化,即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让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对接,与学生 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对接,构建一个回归本真的生活化课堂新一轮课程改革, 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强调课程是由教学材料、 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 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 扩展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 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 学生从同学身上、 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 到的多 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 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 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