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lis****666
  • 文档编号:192029940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7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 摘要:中高职有效衔接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开展和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指出了当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高职衔接缺少整体规划、中高职衔接渠道不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中高职专业设置方面存在脱节或重复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制定标准性、可操作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有效性;通过一体化设计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等方法,来促进有效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重要政策中,屡次提出了中高职衔接,也是职教领域关注的重点内容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开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特别是“课程衔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学习制度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1]两者之间实现融通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开展影响重大,因此,中高职衔接是职教改革重要的探索方向中高职有效衔接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开展和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在我国教育政策的指导和保障下,中高职教育衔接迈进一个新的开展阶段中高职教育衔接在实践层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构建了学制衔接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以高职办学为主体招收初中毕业生,到达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2〕对口升学原那么的“3+2或3+3分段式衔接模式〞,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两年按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案,开设文化根底课和一些专业根底课,各项成绩合格,并符合相关条件的,通过高职的选拔考核,继续三年高职的学习,现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有所扩张;〔3〕开发了课程体系,实现同一专业方向的一体化培养;〔4〕建立了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中职对应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对应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型本科应取得技师资格证书但目前,中高职衔接还是存在衔接渠道不畅,总体规模不大,招生制度不完善,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楚,只是学制上的衔接,内涵性的衔接还没有得到充分表达等问题二、当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问题〔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高职衔接缺少整体规划从教育管理体制来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高职衔接缺少整体规划,中职和高职分属二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大到专业设置、中高职院校的沟通交流,小到课程设置等对接都没有做到标准性、畅通化。

      由于没有政府部门的牵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出现重复或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中、高职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效衔接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需要教育部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内部协调,确定负责中高职衔接的具体职能部门〔二〕中高职衔接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中职学生的成长通道主要是中职到高职,极少局部能升本,高职学生升本的也比较少中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根底课较差,升学的时机收到文化课根底课薄弱的限制中高职学生上升通道窄,渠道不畅,高职专科是大多数人的终点即使地方个别本科学校可以招收高职学生,兴趣也不大,不愿意合作由于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方案目前多用的是本科院校专升本的方案,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方案总数并未增加,一些学校设法压缩指标〔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中高职教育尽管同属职业教育,但存在层次上的不同中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强调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而高职的培养定位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系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解决具体技术领域问题但这一定位因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区域经济的开展不断地变换,因而,对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够清晰。

      〔四〕中高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或重复在2021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为321个,其中新增专业85个,从原目录中删除专业22个这些专业设置考虑了我国社会经济开展需要和高职专业目录对应的关系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为2021年国家公布的,专业数为532个,通过对中高职专业目录的分析发现,中高职在专业大类名称衔接方面,“完全一致〞只占21%[2]中高职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不对应,将影响到中高职相关专业的有效衔接,很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对应专业而不能继续升学在课程体系方面,高职教育的课程应在中职课程设置的根底上,对口设置课程,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3],但在现实操作层面,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因缺乏一定的沟通,或形成中高职自由决定理论及实践的教学内容,中高职的课程各成体系,结合点很少,或形成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较多,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根本一样同时,由于沟通欠缺,衔接不到位,中高职的课程教学评价也缺乏层次性和合理性中高职之间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不畅,也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浪费三、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索促进中高职协调开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需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做好衔接工作,即制定标准性、可操作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的契合度。

      〔一〕制定标准性、可操作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是一项关系到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需制定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凸显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国家职业标准应该成为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中职教育培养目标需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标准,到达中级工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需对应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标准,到达高级工要求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充分考虑经济开展、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客观反映现阶段职业开展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表达整体性、等级性、标准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那么邀请行业、企业、教育界较长时间从事本职业的理论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或操作的专家来制定,进行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召开职业标准制定工作研讨会〔二〕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有效性中高职衔接的重点是专业有效的衔接,专业衔接也是课程衔接的前提,专业的有效衔接才能制定出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明确中高职各专业的层次和布局与区域产业体系对接,既要在各自定位上办出特色,又要整合专业目录,形成中高职专业协调开展的上下贯穿、左右融通的专业成长体系。

      为了更科学地配置教育资源,高职专业的设置应为中职专业设置的延伸和拓展中职专业目录在2021年修订,而高职的专业目录已较长时间没有进行修订,高职专业目录的设置可在现有中职专业目录的根底上,按照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并且增强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有效性,统一配置,科学进行修订,并建立起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机制在进行新专业的设置时,需结合区域经济开展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规模,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后来决定同时,为了增强中高职之间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按专业群形式衔接是相对有益的〔三〕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衔接的重点在于一体化的设计一体化的设计可确保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思路一致的,并不只是某些人为设计的衔接一体化的设计包括制订精细化的国家职业标准、理顺中高职专业目录,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内容相关部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并制订精细化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初级到高级人才培养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层次结构,以保障中高职课程顺畅衔接理顺中高职专业目录,保证中高职课程设置是围绕同一行业科目分类系统进行根据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制订分层次的课程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该让企业更多地参与质量监控,以要素和结果监控为主。

      中高职课程的顺畅衔接,还需要中高职学校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设计课程等环节进一步加强合作中高职课程衔接还需兼顾完整性首先各自的文化根底课程应是完整的,中高职对文化根底课程的要求不同;其次因中职局部学生需直接就业,其课程体系须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而中高职衔接中职阶段课程可适当降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因为在高职阶段可继续拓展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岗位定向广度[4-6]同时,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不应该是再按照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顺序进行编排,而应按照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顺序进行编排参考文献:[1]教育部教职成.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开展的指导意见[Z].职成教[2021]9号.[2]祝士明,刘建花.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究[J].职教论坛,2021〔24〕:53-54.[3]马秋硕,等.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21〔9〕:60-62.[4]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21〔3〕:5-6.[5]李喜梅.现代职教体系视阈下中高职衔接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4-6.[6]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5〕:67-70.[李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