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学教案.docx
5页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初一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正确把握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 2、整理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 3、反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二、合作探究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讲解参照①小段) 4、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当堂达标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溯流()臆断()啮()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沉焉 ③棹数小舟④曳铁把 ⑤是非木柿⑥湮于沙上 ⑦不亦颠乎⑧啮沙为坎穴 ⑨反溯流逆上⑩可据理臆断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寺临河干B.曳铁钯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翻译下列语句。
(1)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字晓岚,清代﹑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二﹚阅读理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8、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