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
24页武汉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1、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2、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地理学的本质特性:环境性、系统性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穿插、多要素融合的特性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探究对象3、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探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构造功能性其次章 岩石圈 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1、地壳2、地幔 3、地核4、主要的造岩矿物及性质 矿物名称 形态 颜色 条痕 光泽 硬度 解理和 断口 石英 SiO2 长石 KAlSi3O8 云母 KAl2[Si3AlO10](OH,F)2 方解石 CaCO3 六方柱锥状晶体 无或各种颜色 无色 玻璃 7 贝壳状断口 柱状厚板状晶体 白、肉红 无色 玻璃 6 完全解理 片状 白、黑 无色 玻璃 2~3 极完全解理 菱面体晶体 白 白 玻璃 3 完全解理 平凡辉石 短柱状 黑〔或带微绿〕 浅灰 绿玻璃 5~6 中等解理 平凡角闪石 长柱状 黑〔或带微绿〕 浅灰绿 玻璃 5~6 完全解理 黄铁矿 FeS2 立方体晶体,集合体为致密块状 淡黄铜色 黑带微绿 金属 6~6.5 无解理 黄铜矿 CuF2S2 晶体少见,常见致密块状或散粒状 铜黄色 黑带微绿 金属 3~4 无解理5、岩石分类及特征〔1〕 岩浆岩〔火成岩〕侵入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 喷出岩: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2〕 沉积岩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织层理 化石:〔3〕 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岩的特征:板状、片状、片麻状6、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力地质作用是第一营力,外力地质作用是其次营力?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开展趋势相反。
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构造困难化,造成地表凹凸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变更,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开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限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开展 7、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1)构造运动 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构造地貌: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大洋;其次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异抗蚀实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依据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外表切线方向运动 作用形式:水平挤压或引张力作用结果: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又叫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作用结果: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凹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又成为造陆运动 (2)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岩浆沿构造懦弱带上升并喷出地表 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到上覆岩层 (3)地震活动按成因地震分为三类: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地下岩层突然发生错断引起的地震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90% 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的强度较小,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7% 陷落地震在石灰岩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一旦上覆岩石的重量超过岩石的支撑实力,地表塌陷,引起地震占地震总数的3% 8、水平构造及其地貌类型、丹霞地貌1.定义: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 变形 缘由: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 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 2、方山地貌 在水平岩层地区,假如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规模较小的叫桌状山 方山地貌特征: 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相同; 坡折线明显典型方山地貌——丹霞地貌:定义:在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流水沿垂直节理剧烈侵蚀后,造成悬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或呈报状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9、单斜构造及其地貌类型,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的区分,单斜山的前坡〔逆向坡〕和后坡〔顺向破〕1、单斜构造 定义: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度〕成因: (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 (2)地层不等量抬升; (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
2、单斜构造地貌 单斜岩层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单面山 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倾角限制,称为顺向坡(或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逆向坡(或前坡)因此,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改变呈现明显的不对称 两坡都很陡且坡度一样的称为猪背岭(galera)10、岩层产状三要素 岩层产状三要素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记着岩层的延长方向 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与走向垂直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11、褶曲的几何要素:核、翼、轴面、枢纽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的中心 轴面: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12、褶曲形态:背斜、向斜 背斜中部向上弯曲,向斜相反13、褶曲类型按褶曲和轴面的关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依据轴线与水平面的关系:长轴褶曲〔平行岭谷〕、短轴褶曲、等轴褶曲〔穹隆构造〕14、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 〔1〕背斜山与向斜谷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上,由于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到明显侵蚀破坏,地表起伏与褶皱构造相同,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地形倒置 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
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15、断裂构造及其地貌类型,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地垒、地堑断裂构造:岩层受内力作用后,当应力到达或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引起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岩层裂开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称为断层,无位移的称为节理1、断层要素 断层各组成局部叫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和断层盘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裂开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 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 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一盘 2、断层类型遵照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推断层:断层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滇池、洱海、贝加尔湖为地堑式断层湖,汾河谷地和渭河谷 地为地堑谷断层崖:由于岩层断裂位移造成的悬崖16、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和开展一、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和开展 1、大陆漂移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2、海底扩张20世纪50年头海洋科学飞速开展,海底热流测量、海底地形测量、地震分布、海底火山和深海沉积的探究结果,被普林斯顿大学的赫斯综合成海底扩张的模式 3、板块构造1965年加拿大人威尔逊将地球表层划分为假设干刚性板块,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根本原理17、板块划分: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18板块的边界离散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剪切型边界19、板块构造理论与全球火山、地震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20、肯定地质年头、相对地质年头 地质年头:地壳中不同年头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依次包括相对地质年头和对 地质年头 21、什么是地层层序律 就沉积岩上下关系来说,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呈水平或近似水平的,假如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过干扰,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地层,后沉积在上面的是较新的地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就叫地层层序律22、什么是生物地层学法,标准化石、指相化石依据地层中生物的化石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头的方法。
标准化石:持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特征显著的化石才是鉴定地质年头,划分地层最有价值的化石 指向化石:有些生物只能生活在必须的地理环境里,所以我们可以依据地层中的某些化石推想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的化石23、什么是岩石地层学法,什么是岩相和岩性依据岩相或岩性来确定地质年头的方法 岩相:就是岩层的面貌,是岩层的岩性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也是岩层生存环境的反映24、构造地层学法: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第三章大气圈25、大气的主要成分,什么是气溶胶 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污染空气大气中的固体液体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与空气介质一起被称为气溶胶26、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17~18,10~12,8~9〕平流层〔50~55〕中间层〔80~85〕暖层〔800〕逸散层27、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辐射平衡的概念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 地面辐射:地面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上辐射能量大气辐射:大气汲取地面的长波辐射后,按其本身的温度,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昼夜不停的放射场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局部,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汲取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地面辐射平衡:在必须时期内,地面洗手台杨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的差值 辐射平衡:整个地气系统能量收支平衡28、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汲取很少,但能剧烈汲取地面长波辐射而增热,并以长波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局部能量,导致地面不致因辐射失热过多,大气的这种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叫温室效应29、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30、大气的干绝热过程、大气的湿绝热过程、焚风效应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进展垂直运动时,只因体积膨胀〔或收缩〕做功引起的内能增减或温度改变的过程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做垂直运动时的绝热过程焚风效应:气流越山后绝热下沉引起的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降低的现象。
31、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和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影响 地球自转时的角速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重量,水平重量对地球上随意一个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垂直的力,这便是地转偏向力影响: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导致大气运动方向的变更,从而形成了地转风,气旋,反气旋,导致了河流,洋流,潮流等运动轨迹的偏转,从而形成了北半球河流多向右岸侵蚀,洋流潮流多向右偏转32、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的形成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性质以及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总称为大气环流 在太阳辐射的干脆加热下,地球凹凸纬度之间形成了从赤道向两极的温度梯度,结果使低纬度赤道地区的大气不断增温而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压;而极地大气因不断冷却而收缩下沉,使地面气压提升形成极低高压太阳辐射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最干脆的原动力 由于地球自转,从赤道上空向极地方向流淌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方向发生偏转,到纬度20度到30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