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docx
24页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 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 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 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 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 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 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 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 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 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 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 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 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 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 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 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蜀相的相关问题讨论1、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 的分析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 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 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 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 氛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 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 和创作实践的反映759 年前后是杜甫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越到 晚年则愈更增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和衰飒情调类似的文章还有傅庚生的《沉郁的风格,闳美的诗篇》、安旗的《“沉 郁顿挫”试解》等傅庚生指出,杜甫当时所说的“沉郁”,近于所谓 “诗教”的“温柔敦厚”,还是属于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范畴的;后来 他一步步地走向人民,发展了他的诗歌,迨到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后, 诗的风格就已形成属于另一个范畴的“沉郁”就是说,杜诗中日益 明显的人民性使它固有的沉郁的风格日趋深广。
安旗则认为,杜甫 早年自称“沉郁顿挫”的含意,主要是表示学历之深厚,技巧之娴熟, 希望唐玄宗能够赏识他,让他“执先祖之故事”;后来,杜甫有了更 多的生活经验,特别是经历了干戈离乱,他尝了人生的艰难困苦, 他对统治阶级的幻想日趋破灭,他和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日益接 近,他的创作才愈来愈成熟,他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也才有了真正的深广的时代内容即“忧愤深广,波澜老成”而且作者又指出:“忧愤深广,而又以含蓄蕴藉的手法出之,才能显得„沉郁,仅有忧国 忧民之情不一定表现为„沉郁,八十年代以后,虽然仍有一些学者力图对“沉郁顿挫”作出新的解释, 如金学智的《杜甫悲歌的审美特征》、王南的《“沉郁顿挫”论》等 但更多的学者则从杜诗风格发展过程、分期或形成原因等方面着眼 或在这一总体风格基础上分析杜诗的其他风格,如傅绍良《论杜甫 诗歌的阴柔美》、刘地生的《杜诗韵字在形成风格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金诤的《试论杜诗风格的地理特征》、裴斐的《杜诗八期论》、 刘宁的《杜甫诗歌的平淡美》等其中傅绍良文认为,杜诗虽然偏于阳刚美,但同时也具有鲜明的阴 柔美的特点,即:用谐趣和幽默摆脱痛苦命运的折磨,使人看到他 带泪的笑,绝望中的希望;把自己的失意之愁、悠然之兴、超然之 态化作对人生的留恋,对幽静境界的追求;细腻敏锐地感受自然, 化客观景物为情思。
刘地生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都很新颖,它通过 对杜诗中一系列例证的研究,认为杜诗用韵与作者为人的作风相称, 惯用入声韵,惯用i元音造成的韵母,或用闭塞音[-p]、[-t]、[-k]收 尾入韵由于i发音轻细,而[-p]、[-t]、[-k]发音短促,使这些韵字 的整个发音变得微弱急促这些韵字的发音特点同作品的思想因素 一道参与作用,构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金诤文认为,地 理的差异,明显作用着杜甫的诗歌创作黄河流域粗放朴健的水土 风沙,形成了杜甫那质实雄浑而不务奇情幻彩的艺术风格,杜诗中那些标志着古典现实主义顶峰的作品,字字句句都散发着黄土高原 泥土的气息;由秦州经同谷入蜀,高山峻岭,历涉艰险,使杜甫入 蜀诗篇又具有秦岭的峭拔凌厉之风;入蜀之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长 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景物清奇峻丽,山川幽壑娟秀,这就使此 后的杜诗明显的带有南国的风韵,而在创作上也转向了抒情与艺术 技巧的锤炼裴斐文将杜诗发展分成八个时期:即壮游时期是杜诗 风格尚未形成的懵懂期;长安十年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期; 辗转兵燹是杜诗既成风格的发展期;奔逃陇蜀是杜诗风格的变化期; 栖息草堂是杜诗新风格(萧淡婉丽)的形成期;流离两川是杜诗风 格的再变期(即由萧淡婉丽变为雄浑悲壮);羁留夔州是杜诗两类风 格(壮美、柔美)全面发展和登峰造极的时期;落魄荆湘是杜诗发 展的落潮和光辉的结束期。
这种划分不仅比传统的四期说更为细致, 而且注意到杜诗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比起笼统的以“沉郁顿挫”概括全部杜诗更能全面真实反映杜诗的面貌刘宁文则另辟蹊径,着重分析了杜甫诗歌的平淡美还有一些文章探讨了杜甫在某一特定地域、时期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如王锡臣的《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成就》、卞孝萱、乔长阜的《杜甫的〈夔州歌〉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兼论杜甫夔州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何丹尼的《杜甫早期诗论》、缪钺的《杜甫夔州诗学术讨论会开幕词--综述杜甫夔州诗》、张宏生的《杜甫夔州诗所反映的生活悲剧》、马德富的《杜甫夔州诗风格的正与变》、杨恩成的《论杜甫漫游时期的诗歌创作与审美观》、吴明贤的《试论杜甫早年的诗歌创作》等另外,四川省杜甫研究会于1984年 4月23日至 26 日,在成都杜甫草堂召开了杜甫夔州诗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研究杜甫的专家学者八十多人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四十多篇,其中部分论文后来发表在《草堂》和《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杜甫夔州诗研究的发展甘肃省杜诗研究界则对杜甫陇右诗进行了较有 成效的研究,先是在 1985 年出版了李济阻的《杜甫陇右诗注析》 此后,地处陇上的甘肃省天水师专中文系的教师们一直潜心研究杜 甫陇右诗,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收入了《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
1996年9 月9日至13日,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 甘肃省天水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80多位学者 出席了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60多篇,集中讨论了杜甫陇右诗的思 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杜诗中的地位一、杜诗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与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之关系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 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 收”的筛选与熔炼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 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 都很看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 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明确提出“离 形得似”的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神似,《缜密》 则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主张“意 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指出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钱钟书 则强调了诗与意象的相因关系:“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 象忘言,是无诗矣《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一卷第 67页)美国诗人 庞德认为意象是 “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 ”;而韦勒 克、沃伦在《文学原理》里则说成是“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
因此 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一民族、同一 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的特定意象,比如 “鸿雁”“杨柳”“菊花”“月亮”“杜鹃”“梅花”等正所谓“中国人有中国人 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流沙河语)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诗人!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杜甫推 陈出新,精研覃思,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都浸透着 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杜甫素怀大志, 自许甚高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立志 “窃比稷与 契”,要“再使风俗淳”,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觉地赋予自己以时代的使 命感,流露出自致隆高、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正是这种雄豪的性格、 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阔大的胸怀,使杜甫在创作倾向上推崇笔力 雄强、气象阔大之作,在创作实践上追求阳刚之美体现在对意象的独 特选择上,就决定了杜诗的物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 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追求于是体现在杜甫笔下的自然景象,则为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间波浪兼 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极为雄 壮阔远的高山巨泽、长空大川等意象选择,表现了诗人广博的襟怀、强 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
而体现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则以对凤凰、马、 鹰、鹘、雕一类雄强刚猛的动物的歌咏为主凤凰” 是杜诗中独具个 性的意象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现则天下太平 自从七岁咏凤凰以来,杜甫就越来越有意识地以凤凰自况这能带来太 平祥瑞的凤凰,不就是他伟大抱负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图腾吗?《朱凤 行》里那只处境艰险,穷愁潦倒,孤无俦侣,却心系百鸟,犹“愿分竹 实及蝼蚁”的仁爱善良的朱凤形象,正是诗人自身仁民爱物的象征诗 人在诗中热切地呼唤它的降临, “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 ”《又观打鱼》);甚至愿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 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 再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 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 曹胡马》)这首诗“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杜诗镜 铨》卷一赵汸语),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意象,言己之壮志雄心, 充分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气概在《画鹰》里,诗人以鹰自比,不仅“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更期待着“何当 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而在《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中,诗人极写角 鹰除恶鸟,分枭鸾,表现自己除恶务尽、再造升平的情怀诗人这种抱负和情怀,精神和气魄,至老而弥盛,更增一种不妥协之心如《瘦马行》《病马》《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虽至暮年而壮 心不减,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形象到了《义鹘行》里虽则扶弱见刚 勇,但诗人前期物象中所体现出的“万里可横行”那种目空一切的精神, 因艰难时世,壮志未酬而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 豪迈之中多了一些悲壮底色;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里则 发为英雄末路的浩叹了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 志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鲜明,内蕴更加深广正如黄彻所云:“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枥;疾恶刚肠,尤思排击《碧溪 诗话》卷二)至此,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 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结与 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由此杜诗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