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docx
7页[摘要]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 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目前看来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 人际关系和生理心理三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社会、学校、教师 职业特征及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 响着学生成长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 养,是新世纪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研究发现,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14 个城市2292 名教师的调查表 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 32.18%属轻度,16.56%属中度, 2.49%已构成心理疾病①基于此,迫切需要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 表现,寻找原因,以期进行有效的调适和防治,提高教师的身心素质一、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一般来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行为、人际关系和生理心 理三个方面一)职业行为方面教师身心疲劳过度,可能会出现教育教学方法不灵活、使用不当的问 题,甚至出现行为失常1. 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教师在职业行为方面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其典型症状是工作 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②2. 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爱心和耐心,甚 至开始疏远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 甚至会实施体罚有的教师则表现为责任感缺失,对学生置之不理,听之 任之3. 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放弃对学生的帮助指引,不仅不对学生进行 任何的表扬、鼓励,反而常常批评、打击学生,任由学生自行发展,觉得 学生“朽木不可雕也”二)人际关系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保持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由于工作压 力、人格特点等因素,教师极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如有些教师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从不听取他人的劝告和建议, 拒绝从新的角度看问题③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冲同事、学 生或家人发脾气等有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领导不能理 解、配合,经常发生冲突;和同事不能融洽相处,经常发生纷争;对学生 不关心尊重,经常发生师生对抗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 自卑、嫉妒、孤僻、猜疑、自傲等三)生理心理方面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 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导致情绪不稳、记忆力不好、精神不振、 多疑、冷漠、自卑等,稍重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悲观抑郁、入睡困难或易 醒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 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跳过速、头痛、呼吸 困难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或宣泄,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 行为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癔病等二、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一)社会因素1. 过高的社会期望和要求社会对教师有着很高的期望,具体表现为(1)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淡漠教师内在尊严与自身的欢乐,忽视教师 权益的保护2)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忽视其家庭生活质量,在 要求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工资待遇、住房等的困 难和压力3)重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忽略其对家庭、子女的责任 繁忙紧张的工作占据了教师们绝大部分时间,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家庭和子 女2. 社会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 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的权威 意识逐渐失落,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世 界,教师常常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感觉到已无法应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另外,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混乱,受此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呈现 多元化趋势,那些与不正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的行为,也是引发教师心理 问题的原因。
3. 教育系统的变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 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开始发生变化, 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学习新课程改革 还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的这种角色的转换,使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带给他们的往往是严重的心理失 落感此外,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也使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如全员聘 用制、人事代理等,打破了传统的铁饭碗,过惯了安稳生活的教师,不得 不开始面对生存危机,安全感没有了,常常处于恐慌、焦虑、不安的状态 而且,人事制度改革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同事间信任感开始减弱 这同样会带来教师心理的负担4. 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众多家长认为,教育质量差、学生问题多, 责任都在教师,对教师持一种不宽容的态度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严重欠缺 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教师的正常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实际困难不能 有效解决受制于微薄的薪金,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难以真正提升尽管近 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来说,其经济收入还处于中 下水平,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和利益回报率并不高, 这种对比和差异极大地挫伤了辛勤工作在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使 他们陷入观望、彷徨、不安和躁动的情绪状态中。
二)学校因素1. 学校管理首先学校领导管理不当会引发教师许多相关问题如有 的领导缺乏同情心、官僚作风、办事无效能,致使教师工作量增大,课余 时间被大量占用,同时教师缺乏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教师 角色模糊等其次,对教师的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方法不科学,奖惩 机制不健全,评估标准不清晰或者各种考评不断,加重教师的压力最后 学校管理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忽视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没有 为此提供条件,对教师心理素质关注不足,以致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 时解决2. 学校氛围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 用,又有削弱作用学校氛围好,上下级关系融洽,教师就能体验到安全 感,充满自信和自尊这些也有助于缓冲工作压力,降低教师心理问题的 发生如果学校同事关系紧张,教师就容易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迁移 到工作中就会导致压力加剧,从而诱发心理问题如有些学校内部没有积 极健康的竞争氛围,同事之间互相嫉妒、拆台,缺乏关心帮助,尊重谅解 领导对教师管理方式简单,就是“卡、管、压”,缺乏民主气氛④教师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就容易引发自卑、嫉妒、畏怯等心理问题,甚 至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3. 学生品行和学习情况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情况,而学 生是独立的,教师很难控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学生之间的矛盾、不良行 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都需要教师解决而随着社会中 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对校园的渗透,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 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觉得自己的教育那 么无力,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 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三)职业因素1. 工作压力大由于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 压力尤其是领导、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日益分 歧比如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教师既要忙应试,又要搞素质, 谈何容易另外,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证认定、学历达标、末位淘汰制 等规定或制度的实施,也使教师承担着更为严重的压力许多研究均证明 高压力的工作必然降低工作效率,影响身心健康2. 工作负担重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异常繁重,超负荷的工作量 如批改大量作业,经常参与课外,无休止的继续教育,占用晚上时间 备课等,使得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精力不济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 均日劳动时间为9.67 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高出1.67 小时。
积累 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以上⑤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转使教师疲 惫不堪,当超过人的负荷极限时,就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3. 工作的特殊性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年复一年地进行 着单调、枯燥的工作,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工作变得复杂 教师要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要负责照顾学生,管理学生;要与学生平等 地交流思想和感情,做学生的朋友和心理调节者;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 长、学校领导交流,共同教育学生繁杂的工作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 和冲突,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另外,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为了不 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教师要保持积极的情感,迫使他们一再压抑消极 情绪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潜在的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 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四)个人因素1. 消极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 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 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伤害,造成心理问题积极乐观的教师能应 对各种困难,消极的人格特征,如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优柔寡断、呆板 吹毛求疵、谨慎、苛刻等则会使他们难以应付外界的变化,从而导致心理 问题。
2. 知识技能老化教师已有的知识老化,跟不上新知识、新技能更新 的步伐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往 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 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们常 有力不从心的焦虑感3. 不合理认知对待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感受,其 原因就在于认知上的差异教师的不合理认知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有的教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希望所有的人对自己满意;有的教师看待 问题以偏概全,评价自己和学生时不全面,总是扩大优点或缺点;有的教 师寻求绝对的公平,看问题过于理想化,比较方式不当这些都对教师的 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显著的消极影响当教师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难以应付挫折时就容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注释]①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 •辽宁教育,2000(9):23.②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 •辽宁教育研究,2003 (11): 79.③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1):20.④ 廖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危害[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 (2): 113.⑤ 张济洲•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04(4):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