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doc
11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东北师范大学 马云鹏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准备、启动、推进、总结、调整等阶段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取得了成效此外,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进为了科学推进课程改革,我们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四次评价,及时总结和反思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成绩、经验和问题,分析课程改革不同阶段的特征,同时提出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推进策略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1.实施的准备与过渡(2000年至2001年9月)课程改革正式实施之前,教育部于2000年开始组织力量对当时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修改,作为正式实施课程改革的准备与过渡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周期应当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实行地方责任制在改革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执行现行课程方案教育部将组织力量修订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过渡到新课程体系做好充分准备。
①当时教育部的一个基本想法是,在新课程大面积推行之前,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有限的调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使一些先进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出来如当时的数学教学大纲的修改中,要求每学期增加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对相应的教材进行了修改这种过渡性的调整,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起到准备和预热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更多的人(特别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课程改革,知道即将推行的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和方法2.国家级实验区的启动与推进(2001年至2002年)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②为此,进行了前期的培训等准备工作国家级培训采用集中参与的方式进行,组织实验区的教师、校长、教研人员和教育管理者,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例如,关于教师培训,是由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学者对实验区的教师代表进行培训每个省只有一两个实验区,省里用较大的气力组织实施,尽可能动员人力和物力支持国家级实验区的工作3.省级实验区的启动与运行(2002年至2003年)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由省(市、区)负责选择、组织与落实2002年全国共启动520个省级实验区,有18%的县(区)使用新课程,平均每个省有将近18个实验区。
第一批省级实验区的运行基本采用国家级实验区的方式,动用省和国家课程改革的智力资源和相当数量的物质资源组织较系统的培训与指导,配置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与资源2003年,又有910多个省级实验区启动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32%2002年和2003年两年共有1400多个省级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50%左右4.大面积快速推进(2004年至2005年)到2004年,全国就有90%的县(区)的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2005年除个别地方外,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使用新课程这一阶段可以看做快速推广阶段这意味着以前没有进入实验的学校此时必须无条件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5.逐步调适并实现常态化(2005年以来)到2004年和2007年,国家级实验区的初中和小学分别完成一轮的实验,以后完成一轮实验的地区逐步增多这些实验区中的部分学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验研究经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课程实验策略与方法部分地区和学校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常态阶段,同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发现和提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对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2005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2007年开始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进行总结与调适。
当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完成后,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进入常态化的课程实施阶段,大多数学校仍需要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进行实验从课程改革实施的实际情形来看,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是分阶段进行的,开始实验区范围比较小,后期的推进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进入改革实验的学校和教师越多,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会越多,需要的专业支持和提供的资源也越多实验范围的迅速扩大,给总结实验经验和研究新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更加及时有效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便保证课程改革健康发展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教育部于2003年4月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04年新课程开始进入实验区,从2004年到2007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酝酿与准备阶段(2003年至2004年)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公布前后,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教研员进行了几次专题研讨,为高中课程的实施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和一定范围的宣传从2003年7月到2004年6月,教育部先后在海口、青岛、北京和银川组织召开四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研讨会,会议就高中课程实施问题,特别是实验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进行深入的专题研讨,研讨的议题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教育部领导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把课程改革放在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前途的重要位置上;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实验是一项重大事件,不是做一项具体的工作,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历史性事件;课程改革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其二,明确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规划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基本原则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立足国情,改革创新;国家指导,地方为主;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以校为本,开展实验;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其三,确定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工作时间表2004年3、4月份完成国家级培训,然后各省进行省级培训为了让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和有效实施,学校要排好课表,要让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要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充分的时间其四,组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组和有关课题研究负责人参加研修会,并让他们在会上做有关专题研修报告研修活动围绕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课程方案及其实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通过研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研修活动以讲座与专题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五,确定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有关的研究专题,交流各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的准备情况。
包括制定计划,设立课程研究中心,成立课题组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高中课程实施模型与排课、选课、开课、评价等问题四个实验省(市、区)的负责人对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准备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他们一致认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体现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此方案规定下的高中教育是面向世界的教育,是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是面向现代化的教育,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意味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但是高中课程实施的困难比较大,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同时,课程实施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探究过程我们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可以从学科入手,进行大规模的调研工作,举办专家讲座等,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2.初期实验阶段(2004年至2005年)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04年9月第一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在四个省(区),即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进行这四个省(区)实验准备比较充分,实验过程也比较平稳2004年9月,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的准备与启动状况评估中可以了解到,启动的准备情况良好,不同方面的人员对课程改革的认同度比较高,各地采取了一些具体和有效的措施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选修课如何落实,高考方案如何制定等。
2005年增加一个实验省,保证了改革实验的连续性,为后续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打下了基础这期间,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先后出台了包括高考改革方案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改革的配套方案,并在学校层面上探索总结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3.中期实验阶段(2006年至2007年)2006年高中课程改革突破了2005年的瓶颈,有五个省(市)进入实验行列,这五个省(市)是福建、天津、辽宁、浙江、安徽;2007年又有五个省(市)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它们是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陕西4.全面推进阶段(2008年至2010年)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行,要求没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做好高中新课程实施规划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江西、山西、河南、新疆、新疆兵团和上海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到2008年共有21个省(市、区)使用新的高中课程,有三分之二的省份进入了高中新课程实验以上省份在进入实验之前都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究工作如教育部组织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实验省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下省培训的方式,即由大学和有关专家组成培训团,到相关省进行现场培训。
这有利于避免教师长途跋涉之苦,降低培训成本,同时也使培训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使培训的针对性更强按照教育部的安排,到2010年全国将普遍实施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表现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本文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分析,是在下面四次具体课程实施状况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实验区后,课程专家评估小组受教育部委托先后于2001年12月、2003年3月、2004年11月和2006年12月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四次评估评估采用察看文件、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调研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报告,③为教育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通过几次评估,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凸显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关于课程改革基本特征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教师对课程改革具有较高和较稳定的认同感在几次评估的教师问卷中,都涉及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的认同和教师是否适应课程改革的问题图1是第一、二、四次评估中,对问题“您认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是否能实现”的统计结果几次评估的结果基本一致,认为完全可以实现和基本可以实现的比例在80环左右,认为暂时不能实现的比例均不到20%,认为完全不能实现的不足2%。
这说明,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是可以实现或基本可以实现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一认识基本没有改变它说明教师对课程改革有比较稳定的较高的认同感因为第三次评估在选项上与其他几次略有差别,为5个选项,即完全可以实现(n.3%)、基本可以实现(43.9%)、经过努力可以实现(37.9%)、实现难度较大(5.9%)、不能实现(0%)但从数据中认为实现难度较大的只占5.9%,多数认为基本可以实现或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同样说明教师对课程改革有比较高的认同度图1 历次评估对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程度的认识在一、二、三次评估中都有新课程与教材对教师是否适应的问题,图2一至三次评估是教师对新课程和教材适应问题的回答情况很适应和基本适应的比例合起来都超过90%,并且“很适应”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第一次到第三次分别是13.5%,23.2%,25.2%多数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与教材,并且适应情况良好的教师不断增加,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不但保持对课程与教材的较强适应性,而且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与教材的变化图2 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