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天台县育青中学高三语文《中庸之道》课件.ppt
10页中庸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 • 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 • 统治者考虑自己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己利益与民 众利益之间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 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 形象的描述,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 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 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 • 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 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儒家讲“ 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 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 到君子的境界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有子强调的“和为贵”与孔子强调的“和而不同”内涵 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4分) • 有子的“和为贵”是强调“和”对“礼”的调节作用 “礼”是维护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要人们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但“礼”是一种规定性 ,须用“和”加以缓冲和调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 使人各安其分,以稳固统治秩序孔子所说的“和 而不同”则从另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能以 牺牲个性差别为前提,“和谐”是达成多样的统一 孔子的观点和有子的观点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 面,只是强调的重点不一样• 有人认为主张“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 不左不右、不瘟不火,“执其两端用其中” ;是“各打五十大板”——均等受罚,息事 宁人你以为这种观点正确吗?(3分) •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不偏不倚、不左不 右、不瘟不火”等的确是“中庸”思想的部分 内涵,但不是全部,强调的是以中道行事 ,不走极端;但“中道”不是不讲原则,“中 道”的底线是“仁义”,违背“仁义”的“取中” 就是折中主义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是 非对错的平均摊派,是典型的“折中主义” ,应该否定• 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 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 是独立 而不移 • 你认为这个解读合乎孔子的中庸之道吗?请简要说 明理由。
3分) • 这个解读合乎孔子的中庸之道1分)“中庸”的 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 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 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 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1分)当然,中庸之道不能等同于凡事处处折中 调和的“折中主义”,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 ”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 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 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1分)•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 •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1分 • 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 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1分) •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分 • 和而不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 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 达自己的观点 • 同而不和:小人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 ,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互相拆台 (3分)• 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②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 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③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孔子认为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但是“做一个受人欢迎的 人”这句话是现在很多人的处世原则,他们希望所有 人都喜欢自己,对此请谈谈自己的理解2分) • 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不见得就是好的,这至少说明自 己在为人处事上没有原则和标准应该做到把握住 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去处理事情或 与人的关系,而应以善恶是非为标准,做一个有是 非原则、有智慧有正义的人• ①《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 鲜久矣 • ②《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③《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 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 中庸之道 • (2)《论语》《中庸》都言及“允执其中”的问题, 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 “允执其中”即实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 庸之道。
执两用中的原则要求主事者要多听听 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 较客观和稳健的主张加以实行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 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 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 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1)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 • 群而不党 • (2)请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 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分) •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 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 ;一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 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