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生猪饲料节粮增效技术要点.docx
102页四川省生猪饲料节粮增效技术要点前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绿色低碳是时代命题!饲料是畜禽养殖的物质基础,饲料用粮在我国粮食消费中的占比高达50%饲料的高效利用和饲料粮减量替代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四川是生猪养殖大省,2024年生猪出栏6149.6万头,养猪耗粮超过1000万吨,每年至少调入玉米、豆粕等原料600万吨四川也是饲料产销大省,2024年工业饲料总产量1471万吨,其中猪饲料占比近70%因此,四川养殖业面临优质饲料原料紧缺和养殖减排压力大的双重挑战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推动我省生猪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型,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现代畜牧业,加速生猪养殖大省向生猪产业强省转变,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与培育四川畜牧万亿产业集群,特制定本要点本要点立足四川生猪产业实际,聚焦饲料用粮减量替代与生产力质效提升,通过集成精准营养需要、地源性饲料资源开发、饲料加工和使用等关键技术,构建全链条节粮降耗、降本增效技术体系本要点涵盖饲料配制技术、饲料加工技术、饲料使用技术及饲料节粮增效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等环节。
通过本要点的应用,预计到2030年,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出栏肥猪每千克增重耗料降低0.2千克以上;通过充分挖掘地源性饲料原料以及其他非粮饲料资源利用潜力,减量替代饲料用粮10%以上;在四川生猪出栏保持约6000万头的基础上,饲料用粮每年可节约220万吨左右,节粮比例约占四川外调饲料用粮的30%本要点主要适用于省内规模化养殖场、家庭农场及饲料加工企业,各企业可根据本要点的推荐方法和参数并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一、节粮增效饲料配制技术饲料配制是实现生猪养殖节粮增效的核心环节以精准的营养需要参数和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为前提,通过原料选择和饲料配方设计,可精准满足生猪不同生理阶段生产性能和个体健康的营养需要,最大限度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者可根据生猪的品种(品系)、性别、饲养环境、饲养目标、原料价格及市场供需情况等,灵活使用营养需要参数和低蛋白饲粮配制营养参数,在保障生猪健康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使用低成本地源性原料一)猪营养需要参数根据猪的品种及生理阶段,确定充分发挥其繁殖性能和生长潜力的适宜营养需要是节粮增效的前提根据目前我省养殖生猪的品种(品系),可分为瘦肉型(胴体瘦肉率55%以上)、脂肪型(胴体瘦肉率低于45%)和肉脂型(胴体瘦肉率45.0%~55.0%)三类,其营养需要参考《猪营养需要量》(GB/T 39235)。
生产中常见的外种猪,如杜洛克、大白猪、长白猪及其二杂、三杂(如DLY商品猪)、PIC等为典型的瘦肉型猪;内三杂(外种猪×外种猪×地方猪)如杜巴雅杂交商品猪(杜洛克×巴克夏×雅南猪)等参考瘦肉型猪营养需要;我省培育的新品种配套系川藏黑猪,其商品猪瘦肉率约58%,其营养需要亦参考瘦肉型猪多数情况下肉脂型猪为外种猪×地方猪的二杂型,如我省培育的国审新品种天府黑猪其瘦肉率约53%,其营养需要参考肉脂型猪标准此外,我省典型的地方猪如内江猪、藏猪、成华猪、雅南猪、乌金猪、青峪猪、丫杈猪、伍隍猪、荣昌猪等,其瘦肉率低,营养需要参考脂肪型猪标准综合参考2020年《猪营养需要》国家标准和最新研究进展,确定我省不同类型猪主要营养素推荐量见附录A表A.1、表A.2、表A.3二)四川地源性及常用饲料原料数据库1.饲料原料成分及营养价值参数我省地源性饲料原料及常用饲料原料概略养分、氨基酸、钙、磷、微量元素、重金属元素含量等化学成分及部分原料有效能值与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等基础数据见附录B中表B.2-1至B.2-39附录B中未列出的饲料原料其成分及营养价值数据可参考《猪营养需要》(GB/T39235)、中国饲料数据库(2.饲料原料有效能值计算因原料品种、产地、加工方式等的差异,不同来源的原料其有效能含量变化较大,且一些地源性原料缺乏有效能值相关参数,因此,其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含量可参考附录C中表C.1公式进行计算,净能(NE)参考附录C中表C.2公式进行计算。
三)饲料原料使用限量 不同饲料原料存在养分含量、抗营养因子含量、价格等差异,因此在猪的不同生理阶段,为保障猪只健康、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其在饲料配方中的最高用量需要限制1.蛋白质饲料原料根据不同蛋白质饲料原料特性和猪的不同生理阶段,建议的最高使用限量见附录D表D.12.能量与纤维类饲料原料根据不同能量与纤维类饲料原料特性和猪的不同生理阶段,建议的最高使用限量见附录D表D.2四)低蛋白饲粮配制营养参数低蛋白饲粮是根据蛋白质营养的实质和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在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以有效能(净能)体系为基础,通过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合成氨基酸,精准满足养殖动物营养需要,减少饲粮蛋白质原料用量,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和氮排放其核心是能氮平衡和氨基酸平衡理论与净能体系,关键技术包括理想氨基酸模式、净能与氨基酸的平衡模式、能氮消化吸收同步性1.猪各阶段可消化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精准的氨基酸平衡模式是配制节粮型低蛋白饲粮的关键,猪各生理阶段可消化必需氨基酸建议模式见附录E表E.12.猪各阶段饲粮配制主要营养参数水平瘦肉型猪各阶段低蛋白饲粮配制主要营养参数建议水平见附录E表E.2。
3.净能体系及能氮同步性净能体系考虑了能量在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热量损失,是在饲料供给和动物需要两个层面均最接近动物生理需求(维持+生产)的能量评估体系采用净能体系能更精准地评估低蛋白饲粮的实际有效能值,实现精准营养平衡(能量-氨基酸)、生产性能与饲料利用效率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低蛋白饲粮配制除关注氨基酸平衡和净能体系,净能与氨基酸之间的能氮平衡(理想氨基酸模式下净能与回肠可消化赖氨酸比例平衡)是关键,且能氮释放和利用的同步性至关重要低蛋白饲粮配制在蛋白原料选择时要考虑其消化速率与添加的晶体氨基酸之间的同步吸收,在保障生长性能与肉品质的同时注意完整蛋白的最低需要量,避免完整蛋白比例太低、晶体氨基酸比例太高而造成体内葡萄糖释放与氨基酸吸收速率不匹配,导致未被利用的氨基酸在肝脏脱氨基转化为尿素,造成氮浪费及生长性能受损因此,为确保低蛋白饲粮的养分利用效率,一方面要确保饲粮完整蛋白最低需要量,另一方面在饲料配制时应根据饲料原料养分消化动力学参数选择原料,实现同步组合有关饲料养分消化动力学参数尚在研究完善中,使用者可及时跟踪查阅最新文献五)节粮型饲粮参考饲料配方 1.瘦肉型猪饲粮参考饲料配方瘦肉型生长育肥猪、母猪玉米-豆粕型、杂粮杂粕型饲粮参考饲料配方分别见附录F中的表F.1、表F.2。
2.川系黑猪饲粮参考饲料配方川系黑猪新品种或配套系生长育肥猪(如川藏黑猪、天府肉猪商品猪等)玉米-豆粕型、杂粮杂粕型饲粮参考饲料配方分别见附录F中的表F.3、表F.4二、饲料加工技术饲料加工是实现生猪养殖节粮增效的重要环节通过适宜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改变饲料原料或者全价饲料的结构与特性,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提升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最终实现“用更少的饲料,产更多的猪肉”目的实际生产中,用户需要根据原料特性、生猪生理阶段、实际软硬件条件等选择不同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一)饲料原料生物改造技术1.生物发酵一般技术为了提高饲料原料的适口性、利用效率或解决高水分原料的保存问题,可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对其进行预处理,且常用厌氧或微氧发酵,生产中适用于预处理豆粕、菜籽粕、棉籽粕、麸皮、秸秆等绝大多数植物性原料1)原料预处理原料粉碎至1~3mm,调整水分至40%~50%(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度)2)接种菌剂添加乳酸菌(如嗜酸乳杆菌)、酵母菌(如酿酒酵母)或复合菌剂(接种量2%~5%)3)发酵条件温度:25℃~37℃(根据菌种选择)环境:厌氧或微氧(密封发酵袋或容器)时间:3~7天(夏季短,冬季长)4)发酵终止判断与保存pH降至4.5以下,有酸香味,无霉斑,异味。
发酵后低温干燥或不干燥直接密封保存(≤4℃可存1~2周)5)发酵原料卫生指标风险管控发酵原料须定期检测黄曲霉毒素B1(≤50μg/kg)、呕吐毒素(≤1mg/kg)等,每批次验收时留存样本冷冻备查发酵原料如需烘干,水分须降至12%以内,烘干后须在24小时内物料温度降至室温才能装袋或直接使用,避免冷凝水导致霉变棉粕发酵产品游离棉酚≤200mg/kg,菜籽饼粕发酵产品硫苷≤35μmol/g、异硫氰酸酯≤500mg/kg2.常用原料发酵技术要点(1)豆粕发酵将原料的水分含量调整至约40%(以“手抓成团、轻捏即散”为度)?,并加入用35℃~38℃温水按80:1(水:复合菌)比例活化好的复合菌液(含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体复合菌发酵剂添加比例为原料总量的0.3%)混合均匀后,将物料装入袋中,放置于30℃~36℃的保温房中发酵5天发酵结束后,即可开封使用或烘干入库贮存2)菜籽饼(粕)发酵将原料粉碎至1.0mm粒度的原料(菜籽饼粕与玉米的比例为98:2)投入混合机中,将占原料总量0.3%的复合菌(含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用35℃~38℃的温水按80:1(水:复合菌)的比例活化30~60分钟,并将活化好的菌液均匀喷淋于其上,混合5分钟后开始分装至发酵桶中。
封盖后,用水封住气孔,将发酵桶置于30℃~36℃的保温房中发酵5天发酵结束后,即可开封使用或烘干入库贮存3)棉粕发酵将原料的水分含量调整至约40%(以“手抓成团、轻捏即散”为度),并加入用35℃~38℃温水按80:1(水:复合菌)比例活化好的复合菌液(含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体复合菌发酵剂添加比例为原料总量的0.3%)物料混合均匀后装入带呼吸阀的密封袋,于30℃下开袋发酵2天后,封口发酵3天发酵结束后,即可开封使用或烘干入库贮存4)小麦麸发酵将原料的水分含量调整至约40%(以“手抓成团、轻捏即散”为度),并加入用35℃~38℃温水按80:1(水:复合菌)比例活化好的复合菌液(含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体复合菌发酵剂添加比例为原料总量的0.3%)混合均匀后,将物料装入透气袋(填充至容积60%,预留发酵膨胀空间),码放于30℃~36℃的保温房中(环境湿度维持在75%~82%)发酵5天(若袋内中心温度超38℃,及时翻垛散热)发酵结束后,现场饲喂需开封后摊晾4小时散逸残留CO₂;贮存则经55℃分段烘干至水分≤12%,转入15℃~20℃、湿度≤60%的干燥库贮存5)白酒糟发酵在白酒糟中引入酿酒酵母或者用沙福芽孢杆菌、热带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组合成复合菌进行微生物固态发酵。
发酵条件推荐设置:复合菌液接种量10%~20%、麦麸添加量10%、水料比0.6:1~1.2:1物料混合均匀后,装入袋中,放置于32℃~38℃的保温房中发酵7天发酵结束后,即可开封使用或烘干入库贮存为提升发酵效果,可在发酵前对白酒糟进行物理挤压膨化预处理,膨化预处理前物料推荐含水量为25%~29%、挤压温度90℃~110℃、螺杆转速600rpm~1200rpm (6)豆渣发酵①复合菌发酵法脱水豆渣(水分降至60%-65%,判断标准:手握豆渣成团,指缝不滴水,松开轻碰即散)与碳源(10%玉米粉或麦麸)混合,水分调至50%~55%按0.5%~1%比例添加使用复合菌(如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菌液,搅拌均匀堆料高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