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docx
104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目 录 总 则 第一章 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第一节 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节 名城特色 第二章 保护目标和体系构建 第三章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总体格局 第二节 重点要素保护 第四章 历史城区保护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延续城址环境,体现向海而生、山江壮阔的空间秩序 第三节 保护整体格局,彰显一环两轴、多脉多点的古城特征 第四节 弘扬特色风貌,塑造精致紧凑、市井亲切的城市形象 第五节 传承营城智慧,展现千年层叠、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 第六节 提升城市功能,加强更新引导,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第七节 依托历史城区,加强东山环境协调区整体保护 第五章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保护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第三节 历史风貌区保护 第六章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第三节 传统村落保护 第七章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第三节 地下文化遗存保护 第八章 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历史建筑保护 第三节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三节 其他传统文化保护 第十章 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和联动发展 第十一章 全过程工作机制和分期计划 附 表总 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为加强广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科学有序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促进有效利用,彰显文化自信,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依据。
第2条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对广东、广州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示要求,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真实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彰显历史文化价值,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优化城脉、文脉、商脉,构建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健全保护利用长效机制,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和风貌特色,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传承发展,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提供有力支撑,为新时代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广州方案。
第3条 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年第二次修订);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25年); 《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3年);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2019年修正);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1年); 《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2022年); 《广东省河道管理条例》(2020年);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25年);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4年修订); 《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2023年); 《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2020年修正); 《广州市城乡规划条例》(2020年修正);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2020年修正); 《广州市绿化条例》(2022年修订); 2.上位规划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2023年); 《广东省文物保护空间规划(2021—2035年)》(2024年);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4年); 3.部门和地方规章以及其他政策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2025年); 《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22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2021年); 《自然资源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2021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2021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2018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的通知》(2012年); 《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2022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4年);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11年修正);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2023年);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2020年);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办法》(2023年);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2020年); 《广州市革命遗存保护办法》(2023年); 《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2021年); 《广州市历史名园保护办法》(2022年); 《广州市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22年); 4.技术规范与标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2018年);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2023年);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 《文物建筑开放导则》(2019年); 《广东省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评价标准》(2023年)。
第4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广州市行政辖区 第5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第6条 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字体加下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保护规划实施进行监督的基本依据 第7条 适用范围 在本规划范围内涉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8条 成果构成 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集、说明书和公众参与报告,其中文本、图集是法定文件 第9条 规划解释权属 本规划由广州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第一章 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第一节 历史文化价值 第10条 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对外交往门户 1. 岭南地区最早的封建制地方政权所在地之一,延续千年的区域政治中心 广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封建治所之一公元前214年,秦朝在今广州所在地选址建立任嚣城作为南海郡治,设立了国家版图发展的重要区域治所公元前204年,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广州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加强岭南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行政体制后续自三国时期逐步定型并经历多个朝代变更延续广州城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政权都城,明末清初南明绍武政权都城,民国时期曾为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治理岭南、辐射全国的重要区域政治中心。
2. 遥控五岭、近扼三江的南方地区军事中心 广州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海防要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中心明清时期广州府是全国海防的三个重点地区之一,有着“中外门户、海防要塞”之称,在国家海防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区数量及范围经历多轮调整,广州始终是南方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 3. 连通海外、辐射东南亚的国际交往重要门户 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负责管理通商事务,对外交往不再仅限于贸易领域,促进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晚清时期清政府向外国派遣驻外公使,负责与世界各国的外交事务,广州输出了大量的驻外公使,是“近代外交家的摇篮”广州沙面是晚清以来重要的国家对外交往窗口,是许多重要外交事件的发生地,曾先后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和外国银行广州也是南方地区承担国际政治交往职能的重要城市,广东温泉宾馆、广东迎宾馆、松园宾馆等历史场所留下大国外交的重要记忆 第11条 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 1.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全球海上贸易体系的枢纽城市 广州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演变历史的典型代表地,对于支持古代中国同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促进全球海上贸易体系的形成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广州已是中国南方的商业贸易中心,与海外国家建立起经贸联系隋唐时期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第一大港和世界著名港口广州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2017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牵头城市光孝寺、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等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起始年代早、时代跨度大、类型丰富,体现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共生共长的历史 2. 两千年长盛不衰的商贸都市,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对外贸易窗口 广州自秦汉时期开始繁荣发展,保持了两千多年稳定繁荣的商贸活动,这是中国甚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少有的案例中国古代外贸管理制度多创始于广州,唐朝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航海贸易的专职官员;宋朝颁行《广州市舶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法规,设立市舶司北宋中期,广州市舶贸易额在全国三大外贸港口中遥遥领先明代以来,广州凭借“一口通商”成为重要对外贸易窗口1957年,在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 第12条 海陆交融,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岭南文化中心地 1. 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华文明中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版图最南端,背靠五岭与内陆相隔,面朝南海与世界相通,本土文化、中原文化等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互交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