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第2讲物质的量浓度课件新人教必修1.ppt
27页第2讲 物质的量浓度一、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定义用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①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 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2.常用单位常用单位② mol·L-1 或③ mol/L 3.表达式表达式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nB)、溶液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B)•之间的关系式:④ cB= 教材研读教材研读自测自测1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1 L水中溶解5.85 g NaCl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1 mol·L- 1 ( )(2)将25 g CuSO4·5H2O晶体溶于75 g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 )(3)在100 mL烧杯中,加入10 g食盐,然后注入90 mL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 质 的 质 量 分 数 为 9 0 % ( )(4)将40 g SO3溶于60 g水中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 )(5)将62 g Na2O溶于水中,配成1 L溶液,所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 )✕✕ ✕✕ ✕✕ ✕✕ ✕✕ 自测自测2 观察两个试剂瓶上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1)“5%硫酸铜溶液”中的5%是什么含义?(2)“0.4 mol·L-1 NaCl溶液”中0.4 mol·L-1表示的含义是什么?(3)从上述两种溶液中分别取出5 mL,它们的浓度分别是 、 答案答案 (1)表示100 g硫酸铜溶液中含有5 g硫酸铜溶质2)表示1 L该NaCl溶液中所含NaCl的物质的量是0.4 mol3)5% 0.4 mol·L-1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容量瓶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1)容量瓶(2)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a.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查① 是否漏液 是否漏液 其操作顺序为装水盖塞→倒立→正立→玻璃塞旋转180°→倒立b.用“能”或“不能”填空② 不能 不能 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③ 不能不能 作为反应容器或长期贮存溶液的容器;④ 不能 不能 加入过冷或过热的液体;⑤ 不能 不能 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2.配制溶液所需的主要仪器配制溶液所需的主要仪器(固体溶质固体溶质)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量筒、烧杯、⑥ 玻璃棒 玻璃棒 、⑦ 容量瓶 容量瓶 、⑧ 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 。
3.配制步骤配制步骤以配制100 mL 1.00 mol/L NaCl溶液为例1)计算:需NaCl固体的质量为⑨ 5.9 g2)称量:用⑩ 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 称量NaCl固体3)溶解: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4)移液:待烧杯中的溶液 冷却至室温 冷却至室温 后,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注入 100 mL容量瓶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 2~3 次,洗涤液全部注入容量瓶,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距离瓶颈刻度线 1~2 cm 时,改用 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 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 相切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自测自测3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配制0.10 mol·L-1的NaOH溶液: ( )(2)称取2.0 g NaOH固体,可以先在托盘上各放1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 2 g 砝 码 , 左 盘 上 添 加 N a O H 固 体 (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 ( )(4)配制0.100 0 mol·L-1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 引 流 ( )(5)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 ) ✕✕ ✕✕ ✕✕ √√✕✕ 考点突破考点突破考点一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考点一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考点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考点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考点一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考点一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1.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两个关键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两个关键(1)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并计算其物质的量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如Na、Na2O、Na2O2 NaOH,SO3 H2SO4等。
②含结晶水的物质,如CuSO4·5H2O CuSO4,Na2SO4·10H2O Na2SO4③特殊物质,如NH3溶于水后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时以通入水中的NH3为准2)准确计算溶液的体积,不能用水的体积代替溶液的体积,应根据V= 计算2.溶液浓度的计算公式溶液浓度的计算公式(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n= =c·V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体积为V mL,密度为ρ g·cm-3的溶液,含有摩尔质量为M g·mol-1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ω,则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是:c= = = = = ,ω= 3)气体溶质溶于水制得的溶液的浓度的计算标准状况下,1 L水中溶解某气体V ' L,所得溶液密度为ρ g·cm-3,则c和ω的表达式分别是:c= = = ω= ×100%= ×100%= ×100%(4)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解度(S)的换算若某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溶解度为S g,则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的表达式分别为:c= = = ,S= 3.溶液稀释定律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守恒观点)(1)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ω1=m2ω2。
2)溶质的物质的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c1V1=c2V23)溶液质量守恒,m(稀)=m(浓)+m(水)4.不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同种溶液的混合计算不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同种溶液的混合计算(1)混合后溶液体积保持不变时,c1V1+c2V2=c混×(V1+V2)2)混合后溶液体积发生改变时,c1V1+c2V2=c混V混,其中V混= 5.溶质相同、质量分数不同的两溶液混合定律溶质相同、质量分数不同的两溶液混合定律同一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b%的两溶液混合1)等体积混合①当溶液密度大于1 g·cm-3时,溶液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如H2SO4、HNO3、HCl、NaOH等多数溶液)等体积混合后,质量分数ω> (a%+b%)②当溶液密度小于1 g·cm-3时,溶液浓度越大,密度越小(如酒精、氨水)等体积混合后,质量分数ω< (a%+b%)2)等质量混合两溶液等质量混合时,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ω= (a%+b%)典例典例1 在t ℃时,将a g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溶液,假设该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ω, 其 中 含 有 N 的物质的量是b mol,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ω= ×100%B.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C.溶液中c(OH-)= mol·L-1+c(H+)D.向上述溶液中加入V mL水,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0.5ωC答案答案 C A项,溶质的质量分数ω= ×100%;B项,氨水中的溶质在计算时以NH3为准,将ω= ×100%代入公式c= ,化简可得c= mol·L-1;C项,氨水中含有的阳离子为H+和N ,含有的阴离子只有OH-,结合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c(OH-)= mol·L-1+c(H+);D项,由于氨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与水等体积混合所得稀氨水的质量大于原氨水质量的2倍,故其质量分数小于0.5ω。
1-1 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ω,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1B.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HCl分子C.36.5 g HCl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22.4 LD.所得溶质的质量分数:ω=36.5/(1 000ρ)C答案答案 C A项,n(HCl)=1 mol,盐酸的体积稍大于1 L,c(HCl)<1 mol·L-1;B项,盐酸中不含HCl分子;C项,n(HCl)=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D项,根据c= 可得溶质的质量分数ω= = 1-2 若20 g密度为ρ g·cm-3的Ca(NO3)2溶液中含有2 g Ca(NO3)2,则溶液中 N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为 ( )A. mol·L-1 B. mol·L-1C. mol·L-1 D. mol·L-1 C答案答案 C Ca(NO3)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mol·L-1,则N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的误差分析方法(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 具体情况如下:考点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考点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典例典例2 某同学参阅了“84消毒液”说明中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 4 mol·L-1的 消 毒 液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 )A.配制过程只需要三种仪器即可完成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烘干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C.所配得的NaClO消毒液在空气中光照,久置后溶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D.需要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3 gC答案答案 C A项,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等;B项,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需要烘干;D项,需要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0.5 L×4 mol·L-1×74.5 g·mol-1=149 g2-1 下图是某同学用500 mL容量瓶配制0.10 mol·L-1 NaOH溶液的过程: 该同学的错误步骤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C答案答案 C NaOH不能放在称量纸上称量;定容时,玻璃棒应接触容量瓶内壁刻度线以下的部分;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相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