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doc
13页中学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今日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一提起《左传》来,你会想起初中学过的哪篇文章? 生:(齐)《曹刿论战》 师: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特别闻名,“夫战……” 生:(齐接背诵)“志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师:背诵得很流利那谁能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左传》? 生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叙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240年间的史实,包括政治、外交等方面作者是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师:“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好,请坐! 师:请同学们登记这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左传》当中记载了许多斗争事务和外交事务和平常期杰出的外交可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斗争时期精彩的外交辞令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奇效今日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师:我们先来一起看题目烛之武是谁呀? 生(齐):郑国的大夫 师:看来同学们是留意到了注解中对人物身份的介绍我们再来看“秦师”中的“师”是什么意思? 生(齐):军队 师:好!谁来给大家解一下题目? 生2: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 师:说明得很精确那么一个人怎么能使强大的军队撤退呢?我们现在就来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什么好方法呀? 生(多数学生):多读 师:多读,这的确是个好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放声地来读课文在读书时,拿起笔来,把你认为读得不准的或者须要特殊留意的字圈出来,把要留意断句的句子划下来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要特殊留意哪些字的读音? 生3:“秦军氾南”的“氾”,还有“佚之狐”的“佚”,“夜缒而出”的“缒”,还有“越国以鄙远”的“鄙”,“焉用亡郑以陪邻”的“陪”,“君之薄也”的“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舍”,“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朝”,“杞子、逄孙”的“逄”,“微夫人之力”的“夫”,“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 生4(补充):还有第2段中的“秦伯说”中的“说” 师:你为什么读“悦”呢? 生4:这句话来看,是“秦伯很兴奋”的意思,这个“说”应当是“喜悦”的“悦”,是兴奋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为这个词加个注解,“说”通“悦”,兴奋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提到一个字,“微夫人之力”,这个地方读二声,同学们看到这篇文章当中还有一句话“夫晋,何厌之有”,这里的“夫”也应读二声“夫”读二声的时候是句首发语词,刚才背诵的“夫战,志气也”和它是一样的那么“夫人之力”的“夫”是什么意思?(停顿)代词,那,那个 (生记录笔记) 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生5朗读全文) 师:读得很通顺,但是有一个字还是读得不准哪一个字? 生6:“夫晋,何厌之有”的“夫”是二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夫晋,何厌之有)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篇课文,要特殊留意刚才同学们强调过的字音,还有断句,刚才那个同学把“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句断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晋侯秦伯围郑——”起先! (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文本,理解文意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当中有哪个字、词或是句子读不懂的,找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这些些问题 生7:能不能说明“邻之厚,君之薄也”的“厚”和“薄” 师:要想读懂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一看上面那个句子是怎么说的请你给大家读读上面那句话 生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师:“焉用亡郑以陪邻?”是什么意思?你来给大家说说看 生7:为什么要越过郑国而加强邻国的实力? 师:你说得也很对,增加邻国的土地,那么这里面他们谈论的是一个什么话题呢? 生7:领土 师:领土的问题,关于国力的问题那么下面这个“厚和薄”跟这个话题有没有关系呢? 生7:应当有 师:那么“厚和薄”应当指什么?你来给大家说说看 生7:“厚”是指土地广袤,“薄”是指土地被……被减弱 师:那你再给大家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7:邻国的土地增加了,您的国家的土地就被削减了 师:大家说他这种翻译行不行啊? 生(齐声):行! 师:这位同学是自已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提示我们假如在翻译哪句话不懂的时候,可以想很好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8:联系上下文 师:这是很好的方法!还有哪个同学有不懂的地方? 生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封”和“西封”里的“封”意思一样吗? 师:你的观点呢? 生9:应当不一样吧 师:怎么不一样 生9:“东封”的“封”应当是动词“西封”的“封”是名词,西边的边界 师:她这样理解,其他同学同意吗?来,这位同学说说 生10:东封郑,应当是把“封”看作动词,郑国将东面封为自己的土地后面那个“西封”就是“西边的边界”,“封”是一个名词 师:你觉着这两个“封”字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生10:对 师:大家同不同意? 生(齐):同意 师:看来有的同学对“东封”与“西封”还不太理解我们可以看一春秋时期的一个国界地图(大屏幕展示春秋时期地图)怎么叫“东封郑”(手指郑国)向东,以郑国的边界作为东边的领土;西封,秦在晋的西侧看一看这个图,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好,刚才这个同学抓住了一句话当中一样的词出现了两次,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留意,在读文言文当中关注这种现象还有哪位同学有问题? 生11:第一自然段的“夜缒而出” 师:“夜缒而出”这一句,你个地方不懂? 生11:“缒”的意思是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它的意思是将烛之武送出城外,还是别的什么吗? 师:你的理解呢? 生11:用绳子将烛之武送出城外 师:她理解的对不对呀? 生(齐声):对 师:要坚决自己的想法,这位同学在理解句子时把省略的成份——烛之武补出来了,这样就比较简单理解了 生12:60页第一行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不明白 师:这一句你在理解时难点在哪里? 生12:“舍郑”的“舍” 师:哪位同学给他说明一下? 生13:放弃,舍弃 师:那你来给大家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13:假如放弃了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的主子 师:翻译得特别精确这句里面的“以之为”那个“之”应当指谁? 生(齐):郑国 师: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把省略的成份给补出来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留意把省略的那些内容结合上下文把它补出来 师:我们在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问题,一方面要在平日积累文言学问,另一方面可以试着用结合上下语境、补充省略的成份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样同学们就能够把课内的学问迁移到课外去,去解决更多的问题现在没有同学提问了,看来咱们已经基本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了哪位同学能用比较简洁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起因、经过、结果好,谁来试试? 生14:晋国国君和秦国国君一起包围郑国,就因为郑国以前的时候没有以礼对待晋国的国君后来郑国国君在佚之狐的提议下恳求于烛之武,希望烛之武去劝服秦穆公不攻打郑国于是,烛之武去见秦伯,对秦伯晓之以理,先告知他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没有好处,然后说假如不灭亡郑国,以郑国为东方道路上的主子,可以给秦国带来一系列好处同时对秦穆公说起以前晋国的失诺,结果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 师:嗯,她讲得怎么样? 生15:挺好,讲得比较完整 四、三读文本,分析鉴赏 师: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人物是谁? 生:(齐声)烛之武!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这一次读,就不能仅仅满意读顺了字音,读懂了句子,要读出文言文的气韵怎么能读出气韵呢?我们得知道说话人是什么样的心理,然后再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读出这种心理关于烛之武有两段话,我们来看第一段话——烛之武和郑伯的对话 师:现在两个人一组,分角色来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应当用怎样的语调来读出人物的气韵?(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16与生17分角色读) 师:好,我们先请“郑伯”先坐下请问“烛之武”,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16:因为我烛之武年轻的时候不被重用,现在到老了你们才来求我,太没有诚意了所以用了委婉地托辞的语气 师:“郑伯”呢? 生17:因为现在是郑国恳求烛之武,所以他就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来恳求烛之武,帮助郑国来处理现在的事情 师:然后你的语气怎么读的呀? 生17:应当委婉点儿,有恳求的味道 师:同学们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看法吗?比如说郑伯的话,里面有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呀?似乎有两个意思,要不要有语气的改变呀? 生18:郑伯后来可能有一些威逼烛之武的意思因为他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这里明显是在示意烛之武“假如郑国灭亡了,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师:我们会想起一句话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吧? 生18:对 师:你很有见解!你能给大家读一读郑伯的话吗?试试吧! (生18读) 师:你读得不错,读出了语气的改变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了烛之武是委婉的托辞,他为什么又答应了呢? 生19:“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师:也就是说郑伯抓住了烛之武的一种心理仅仅如此吗?从烛之武的话中你还能读到什么呢? 生20:我认为烛之武是一个郑国人,面临晋国来攻打自己的国家,他也是爱国的,所以他要去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师:我们再来试着读一读,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自由大声读,体会) 师:看来呀,郑伯是抓住了烛之武的心理来劝服对方的,也就是抓住说理的要害我们来看最精彩的一段——烛之武见秦伯看烛之武抓住了什么要害来劝服秦伯的同学们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讲到了晋国为什么攻打郑国,可说了秦国为什么攻打郑国了吗? 生(大多数):没有 师:好,我们来自己出声地读一读这段,看你能不能发觉秦国攻打郑国的缘由 (生自由朗读) 生21:他想灭掉郑国,把郑国作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 师:那么秦晋的联盟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生22:利益 师:是冲着一个“利”字而来(板书)那么这样的联盟能不能长久呢?所谓“天下以利合者必以利分”既然烛之武看到了这一点,他必定要在“利”上大做文章,来劝服秦伯好,我们再来读,看一看烛之武抓住了“利”从哪些角度来做文章?拿出笔来,自己勾画一下有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前后几个同学可以沟通一下 (生读,勾画,沟通) 师:下面我们就来沟通一下这个问题 生23:他是先是说假如灭掉郑国的话,晋国的利益会比秦国的利益大,然后说明对秦国不利然后又说不灭掉郑国的话,对秦国会利大于弊 师:好,这位同学找到了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其他同学呢? 生24:其次个观点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抓住的是晋军的无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通过边界太远,很难管理,来劝服秦伯 师:劝服(强调“说”的读音),很好呀,有自己独到的发觉 生25:应当是主要从两方面来游说的第一个方面是郑国对秦国的利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其次个方面从晋国对秦国的坏处说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主要说明白晋国的无信还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说明晋国的贪欲以及对领土无限止地要求 师: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放在一起,理一理,它主要就是从秦国和郑国的利害关系说明,假如是亡郑的话,结果是什么——“邻之厚,君之薄也”;假如是放弃攻打郑国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