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用:第1章 自由贸易理论.doc
6页第第1 1章章 自自由由贸贸易易理理论论自由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古典学派的自由贸 易理论(18 至 19 世纪) 这一阶段的代表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 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2)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20 世纪初期至 30 年代) 代表理 论主要有: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里昂惕夫反论 (3)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 论(20 世纪 40 年代至今) 主要代表理论有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说、规模 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说等§§1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1.1 绝优势论绝优势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英国人,政治经济学家它生活在英国从工场 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代,其代表作是《国富论》 “绝对优势论”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 ,其大意是:不同的 国家,由于先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生产条件不同,在生产同一种产品时,一些国家在成 本上会比另一些国家占有优势如果各国按照自己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来组织生产,然后 通过自由贸易来交换,可以极大地增加各国的财富。
斯密用数字对该理论做了著名的分析:表表 1 绝对优势论分析(分工前的情况)绝对优势论分析(分工前的情况)国家酒产量 (单位)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毛呢产量 (单位)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英国1120170葡萄牙1801110表表 2 绝对优势论分析(分工后的情况)绝对优势论分析(分工后的情况)国家酒产量 (单位)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毛呢产量 (单位)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英国2.7190葡萄牙2.375190表表 3 绝对优势论分析(国际贸易的结果)绝对优势论分析(国际贸易的结果)国家酒产量(单位)毛呢产量(单位)英国11.7葡萄牙1.3751因此,斯密主张国际分工、自由贸易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 的政策斯密关于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理论至今没有过时1.2 比比较较优势论优势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英国人经济学家他生活的时代比斯密晚 50 年,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期其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绝对优势论是建立在两个国家各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优势的基础上的如果两个 国家,一国在所有的产品生产商都处于优势,另一国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在 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能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来取得好处,对于这个问题,斯密的理论没 有回答李嘉图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另 一国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只要按照“两优相较择其重,两劣相较择其轻”的 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仍然可以使各国得到好处这就是著名的“比较优势论”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该理论又称“比较成本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表表 1 比较优势论分析比较优势论分析 国家国家酒产量酒产量 (单位)(单位)所需劳动所需劳动 (人(人/年)年)毛呢产量毛呢产量 (单位)(单位)所需劳动所需劳动 (人(人/年)年)11201100英国英国葡萄牙葡萄牙分工前分工前180190合计合计220021902.2220英国英国葡萄牙葡萄牙分工后分工后2.125170合计合计2.1251702.222011.2英国英国葡萄牙葡萄牙国际交换国际交换1.12511815 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修订了《谷物法》 ,限制谷物的自由贸易。
因此,英国资产阶级在全国组织了“反谷物发同盟” ,宣传谷物法的害处,自由贸易的好处 李嘉图的理论就是反对谷物法的武器土地贵族认为,英国自己能够生产粮食,根本不用 从外国进口,反对谷物的自由贸易李嘉图认为,英国在纺织品的生产上占的优势比粮食 生产上的占的优势大,因此,应大力发展纺织业,以纺织品换取粮食§§2 现代的自由贸易理论现代的自由贸易理论二战以后,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也层出不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 素禀赋说2.1 要要素禀赋说素禀赋说“要素禀赋说”是二战后最重要的自由贸易理论,它由两个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 俄林提出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cher 1879-1952)是瑞典商业学校的教师1919 年提出 了一个假设:“自由贸易可以使要素收入均等化” 要素指生产要素,即生产一个产品所需要的投入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的经典生产要 素是土地、资本和劳动今天要素的范围要宽得多,技术、管理等都可以看成生产要素 收入指要素得到的报酬,土地的报酬是地租,资本的报酬是利息,劳动的报酬是工资 俄林(Beltil Gotthard Ohlin 1889-1979)是赫克歇尔的学生。
他对老师的理论作了进一 步的研究,于 1933 年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套理论被称为“要素禀赋说”或“赫-俄模式” 或“H-O 原理”它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俄林因此于 1977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奖, 其代表作是《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说的大概意思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的起因一、国际贸易的起因 赫俄认为,国际贸易从表面看从起源于商品价格的差异,价格的差异起源由生产成本 差异但成本差异有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们又进一步追索,发现成本差异又起源于生产要 素价格的差异,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又起源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某种要素丰裕,这种 要素的价格就便宜,某种要素稀缺,这种要素的价格就贵,于是得出结论:国际贸易起源 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产 产 产 产产 产 产 产 产 产 产 产产 产 产 产 产 产 产 产 产产 产 产 产图:国际贸易的起源贡献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认为一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是由生 产成本决定的赫俄发现最终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优势 劣势的决定因素 今天我们常说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就是从这一理论来的。
所谓“密集”是指,生产一种产品需要多种要素,但其中有一种要素是用的最多的如果 一个国家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生产这种要素的“密集”型产品就占有优势例如,我国人 口众多,工人的工资不高,劳动要素很丰裕,因此,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纺织品 服装、玩具、鞋帽等的出口上就很有竞争力 二、国际贸易的影响二、国际贸易的影响 赫俄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要素报酬均等化” 也就是说,可以使土地得到同样的地租, 资本得到同样的利息,劳动得到同样的工资 在国与国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要素的报酬是不均等的如美国工人 的工资比我国高但如果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我国的工人就会到美国去工作,从理论上来 说,我国工人的工资就会与美国工人的工资一样但由于有国界的限制,要素不能自由流 动 但赫俄发现,如果实行自由贸易,商品的流动可以代替要素的流动,使要素的报酬在 各国之间均等化例如,如果我国的服装可以完全自由地出口到美国,美国服装的供给就 会增多,价格就会降低服装价格降低,生产服装的美国工人(要素)的工资也会降低, 而我国服装出口美国后,国内的服装的供给相对减少,价格会相对上升,服装生产工人的工资也相对提高这样一来,我国与美国服装生产工人的工资最终会变得一样。
正因为如 此,欧美都限制我国服装的进口 赫俄这一理论比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更深入地揭示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影 响:通过商品的自由流动,可以使要素报酬均等化,从而达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分配不均 后来,萨缪尔森又发展了 H-O 的这一理论,因此,也有人将 H-O 理论 H-O-S 理论2.2 里昂惕夫反论里昂惕夫反论里昂惕夫(Vassily W.Leontief) ,美国经济学家,1906 年在俄国出生,1930 年定居美 国,哈佛大学教授由于其“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1973 年获得诺贝 尔经济奖代表作有《投入产出经济学》 、 《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等 美国资本丰厚,按照 H-O 原理,美国应该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 为了证明 H-O 原理的正确性,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美国 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正好与 H-O 的理论相反, 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The Leontief Paradox) 引起了许多 验证和解释,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3 二战后的自由贸易理论二战后的自由贸易理论3.1 新要素理论新要素理论劳动劳动熟熟练练说说劳动熟练说 skilled labor theory 又称为“人类技能说” (human skill theory) 由里昂惕 夫自己提出,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在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在 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占优势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出口的之所以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因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高, 是外国工人的 3 倍这样运用同样数量的资本,美国的工人就可以多产出 3 倍的东西他 还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力高是因为美国的管理水平高,工人所受的培训好,进取精神 强 基辛将劳动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对美国和 14 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进行了研究, 发现美国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多,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少;印度出口非熟练劳 动密集型产品最多,熟练劳动密集型型产品最少由此得出结论:发达国家,熟练劳动密 集型产品占优势,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优势人人力力资资本本说说美经济学家凯南(P.B.Kenen)提出来的凯南认为,美国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多, 是因为美国熟练劳动多,熟练劳动是教育的结果(包括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 ;而教育也 需要资本的投入的,这种资本叫人力资本。
他将资本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两 种,人力资本属无形资本他人为,如果将人力资本也计算进去,美国的出口仍然是资本密集型的人力资本的计算方法是:熟练劳动的收入减去简单劳动的收入人力资本说实 际上是对劳动熟练说的补充技技术差术差距距说说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U.Posner)提出 来的,格鲁伯(W.Gruber)和弗农(R.Vernon)等人有做了进一步完善 波斯纳认为人为人力资本是过去对教育的投资,技术是过去对研究和发展的投资因 此技术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资本密集的符合 H-O 原理 格鲁伯、弗农用 1962 年美国 19 个产业的资料进行了验证,发现其中出口量 72%是 5 个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机器制造)创造的而这 5 个产业都是高科技产业, 其研发经费占 19 个产业的研发经费 89.4 %,技术人员占 19 个产业总数的 85.3%由此 得出结论:美国出口的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符合 H-O 原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威尔土(L T.Wells)等人加以发展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分 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
认为各个阶段需要的要素是不同的正 因为如此,在一个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会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转移 弗农等人提出这种理论,主要是用于解释美国的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变化情况他 指出,工业制成品在美国的生产出口变化要经过如下阶段: 1.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段新产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