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庆油田基本地质情况.docx
28页第一课陕甘宁盆地气田南部岩性特征地层岩性陕甘宁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克拉通 沉积盆地盆地内进一步划分为西缘冲断推覆构造带、天环向斜、中央 古隆起、陕北斜坡、渭北绕褶区、晋西绕褶区、伊盟绕褶区等七个一级 构造单元,中央古隆起构造盆地的主体,是盆地内较大的一级构造单元, 它在古生代一直继承发展从区域地质结构分析,盆地西部是深坳陷斜 坡区;中部是古隆起潮坪区;东部是浅坳陷盐洼带,现在I区位于陕北 斜坡构造上,掌握I区内地层岩性特征,对现场录井很有必要陕甘宁盆地地层沉积虽然稳定,由于沉积期剥蚀,分化程度不同, 所以在厚度上略有变化,现将所在I区地层岩性特征分述如下:一. 新生界第四系:岩性特征为:未固结土黄色松散状砂土,底为砂砾岩,厚度:20〜 110m,本I区内厚度在10左右,现场录井时应注意钻时变化,钻时变慢, 排除地面因素,地层有蹩跳现象,这就是该区底界井深,现场注意特征 四系厚度变化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中生界缺失第三系部分第 四系岩石,与白垩系为不整合接触二. 白垩系志丹统:1. 岩性为棕红色泥岩及棕红色细砂岩,砂岩成分主要为石英及长石, 粒度较均,半棱角状,泥质胶结,较疏--疏松泥岩,具吸水性及可塑性。
2. 分层依据:志丹统底部砂岩,泥岩颜色均以红色为主现场从泥 浆颜色,钻时变化来区分本区岩层受燕山运动影响,分化、剥蚀至洛 河组,所以厚度在450m以下与上覆安定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三. 侏罗系中统:安定组:1. 岩性:顶部为灰褐色泥灰岩,为本区安定组标志层,底部为浅灰 绿色泥岩与灰色细砂岩互层泥灰岩:灰质含量较高,泥质分布不均,遇盐酸反应剧烈,具贝壳 状断口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粒度较均颗粒呈半棱角一次 圆状泥质胶结,疏松泥岩:质较纯,含砂,具吸水性及可塑性性软2. 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规则,自然伽玛呈锯齿状3. 分层依据:本组顶部泥灰岩是一个标志,电性上顶部声速曲线形 成一个明显台阶底部特征明显本区域安定组厚度较薄25—45m,顶部泥灰岩特征明显,钻时慢, 岩屑遇稀盐酸反应剧烈,为现场标志层本段与下伏直罗组地层呈整合 接触直罗组:1. 岩性:绿灰,灰色细砂岩与浅灰绿、深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状,泥质胶结,疏松泥岩微 含砂,具吸水性及可塑性,较软2. 电性:电阻率自上而下由低变高,井径不规则,多处呈锯齿状, 声速曲线基本平缓3. 分层依据:进入直罗组泥岩色调逐渐加深,由红色地层〜绿色地 层〜灰色地层,表现为从氧化环境〜弱还原环境〜强还原环境的转化。
砂岩略带绿色,电性特征明显局部底砂岩厚度大,可作为对比标志层 本区块底砂岩厚度不大,不能作为分层特征,厚度在270m左右,与下伏 延安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第二课延安、延长分层特征一. 直罗与延安现场划分:直罗组的泥岩为灰绿色、深灰色,主体岩性泛绿,而延安的泥岩主 要为深灰、灰黑色,夹有煤层,主体上泛黑,与直罗的泥岩相比,延安 组的要较深,较黑从砂岩上来说,直罗的底砂岩,在南部区块,其较 薄,颜色也泛有绿色,而延安的砂岩则较厚,但在大水坑和吴旗等地区, 直罗的底砂岩则较厚,可达80米左右在南部现场上直罗与延安划分主 要从岩屑的颜色上来说区分从钻时上来划分二者时,在直罗组内钻进 时,根据区块地层的厚度,在预测井深的同时,如有钻时突然加快现象, 则可定为直罗的底砂岩,其下为延安在真区划分地层时,要以岩屑为 主,钻时作为辅助进行在电测区划上,直罗的底砂岩显示较好,易划 分二. 延安组小层特征:1. 延安组地层是一套砂泥岩互层间夹煤层的河流沼泽相沉积的地 层,按沉积旋回及岩性组合特征,将含油砂岩分为十个油层组,即yi,y2,……『102. 岩性: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夹煤层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次圆状,泥质胶 结,较疏松。
泥岩质纯,性脆,硬吸水性及可塑性差3. 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上部规则,下部部规则,声速曲 线变平缓,底部呈尖齿状,自然电位顶部较平值,底部偏负明显4. 分层依据:进入延安组,泥岩颜色变深,并夹有薄煤层,底部砂 岩发育与下伏延长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5. 主力油层延9、延10特征:y、y岩性为一套石英砂岩,粒度为中细粒,含砾不等粒砂岩,石9 10英含量70〜85%,最高可达95%,长石〈25%, —般15〜20%,岩屑〈8%,胶结物:泥岩为主,含高岭土质、灰质、石膏质胶结类型:孔隙式、接触式、基底式、镶嵌式胶结程度:疏松〜较疏松,较致密6. 物性:平均孔隙度15.8%,渗透率251.9^2,属中孔、中渗油层三. 延长组小层特征:1. 延长组为一套湖泊〜河流相及沼泽沉积,厚度1000〜1300m岩 性为上部灰黑、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砂岩;中部为褐灰、灰黑色泥岩 与浅灰、灰白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灰黑、褐灰、杂色泥岩与 浅肉红色细砂岩互层砂岩成分以石英及长石为主,粒度较均,半棱角〜次圆状泥质、 高岭土质及沸石质胶结,较致密泥质质纯,性脆且硬吸水性及可塑性差2. 电性:电阻率起伏变化大,半径不规则,自然电位偏负明显,声 速曲线上部平缓,下部起伏很大,自然伽玛高低值变化明显。
3. 分层依据:进入延长组,砂岩颜色变浅,底部以浅肉红色长石砂 岩为主电性上呈多旋回性与下伏纸坊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第三课延长组小层划分对比及相分析1. 长10期:长10厚100m左右,底部大段浅肉红色中细砂岩2. 长9期:长9厚110〜150m之间,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绿色细 中粉砂岩,电性上电位平值、高伽玛、扩径、高声速,划分上以砂岩为 底,泥岩为顶3. 长8期:长8厚120〜140m,岩性为浅灰绿色中细粉砂岩与深灰 色、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成岩作用较差,电性上反映为大井径、 高声速、高伽玛、自然电位曲线变化较明显,划分顶底均以砂岩为界4. 长7期:长7厚约30m左右,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钙质胶 结,粉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平值、高伽玛、低声速,偶见高峰脉 冲5. 长6期:长6本段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剖面上由3个反旋回组成, 即自下而上为暗色泥岩、粉细粒砂岩自上而下将三个旋回分别命名为 长61、长62、长63,三个亚油组(亚段)电性;自然伽玛曲线多呈漏斗型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质砂岩,次棱角状胶结物:泥质、绿泥石、灰质、硅质及少许白云质胶结类型:孔隙式胶结程度:较疏松〜较致密。
储层砂体分布:主要受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沙口坝砂体大 面积展布,纵向上多油层迭合,横向上多油砂体复合连片主力油层特点:分布稳定,原生孔隙发育,油层厚度10〜20m,平均 孔隙度11〜14%,平均渗透率1X 10-3 u m2属中低产、低丰度的低渗性岩 性油藏6. 长4+5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 厚度80〜110m,划分以泥岩顶为界7. 长3期:厚度70〜130m,岩性为浅灰色,灰绿色中、细砂岩与 灰黑色、深灰色泥岩,电位曲线偏差明显,声速较稳定,自然伽玛呈箱 状,钟形起伏,砂岩为底界,顶以泥岩顶为界8. 长2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深灰色、灰黑色泥岩,薄煤 层,以及2〜3个块状砂岩段组成,最厚200多米,自然伽玛、自然电位 曲线多呈箱形,底界以砂岩为底界,顶以泥岩顶为界储层岩石类型: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成分为石英65%,长石2.5%胶结物:泥质、高岭土质、灰质、泥绿石,分选好孔隙类型:原生粒间孔为主,少量长石或碳酸盐溶孔① 原生孔隙② 次生孔隙单个砂层厚度大,20〜200m单个油层厚度小,〈10m,局部达15m典型的底水油帽型岩性油藏9. 长1期: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 质泥岩及砂质泥岩。
选择确定标志层:1. 标志层首选长7中、下部的大段深灰色灰质泥岩,暂定为S该 层区域上分布稳定,厚度大,最厚25米,最深5〜6米,一般10米左右 无论湖相,陆相均有分布岩性质纯,性软,略具滑感,可钻性差电 性特征:低电阻、大井径、高声速、高伽玛2. 次选K标志层该层位于长7中上部,岩性为褐灰、深灰色凝 灰质泥岩电性上以声速曲线特征明显,低值背景的梯形或直三角形凸 起,区域上分布稳定,厚度5〜10m,S和K作为划分长7的标志层1 13. K和K标志层:K位于长63底部2〜5米处,K3位于长62油层组 底1〜3米处,3岩性为深灰色凝灰质泥岩,彼此相距10〜30m,一般为四 个你灰质泥岩薄层最下面为K,最上为K电性上呈现低电阻,高声2 3速脉冲大井径,结合$]与K1标志层,可划分为长7与长6界限,一般以 K2底界为K底 1 164. 选K9标志层:岩性为浅褐黄色凝灰岩或凝灰质泥岩,钻屑呈片 状,长条状或板状,表面具滑感,显荧光,俗称“皂土泥岩“电性特 征:具有”二高二低“即高伽玛、高声速、特低电阻,特低密度区域 上分布稳定,结合其下长2大段分流河道厚层复合砂岩可区分长1 底 界现场中首选K9标志层,其次石K2、K3标志层。
第四课纸坊、和尚沟、刘家沟、石千峰、石盒子组地层岩性特征一. 中统纸坊组:1. 岩性: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泥岩色调上部 以褐、灰褐为主,下部以紫红色为主砂岩成分以长石及石英为主,半 棱角〜次圆状泥质及高岭土质胶结,较致密,泥岩具吸水性及可塑性, 软2. 电性:电阻率呈中、高值,井径不规则,声速曲线起伏大,自然 伽玛曲线上部高低值变化大,下部逐渐变小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后,砂岩成分中长石含量明显增多,泥 质由灰黑、褐色变为暗棕色、暗紫色,局部为杂色二. 下统和尚沟组:1. 岩性:以暗棕、灰褐色、蓝灰色为主的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砂岩 呈不等厚互层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半棱角状〜次圆状,泥质 及高岭土质胶结,较致密〜疏松泥岩质纯,具吸水性及可塑性,软2. 电性:电阻率呈高值,井径规则,声速曲线变化小3. 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以暗棕色为主,砂岩以浅肉红色为 主与下伏刘家沟地层呈整合接触三. 下统刘家沟组:1. 岩性:上部为浅肉红色、下部为浅棕色细砂岩夹杂色泥岩底部 主要为一套砂岩,浅红、肉红现场中可见红色泥岩和深色泥岩,其中 大量深灰色泥岩也有,细看很好的磨圆,表现为以前地层泥岩没有被带 上来。
当岩屑中连续出现较厚层、纯的泥岩时,即进入石千峰组,其泥 岩也为棕红色,钻时上刘家沟底的钻时砂泥岩分别不大,同为15〜17分 之间2. 电性:电阻率呈中〜低值,井径规则,声速曲线变化平缓,自然 伽玛曲线呈锯齿状3. 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色杂,砂岩成分中自上而下长石含 量减少,石英含量增高,底部砂岩发育,电性特征明显与上伏石千峰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四.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1. 岩性:上部为棕色、棕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棕、浅灰色细砂 岩;中部为棕褐色、棕红色泥岩与浅棕、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互层;下 部为浅灰色细粉砂岩与暗棕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可编辑修改-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半棱角〜次圆状,泥质与铁质胶 结,较疏松〜致密泥岩质纯,具吸水性及可塑性2. 电性:电阻率为中〜高值,井径不规则,自然伽玛曲线高低值变 化大,对砂泥岩分辨明显3. 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颜色以红为主,电阻明显高于石盒 子组与下伏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五. 上下统石盒子组:1. 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