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勘探地质情况的报告(一).doc
15页关于勘探地质情况的报告 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 勘探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矿山生产和矿山建设设计,所以与此有关的矿区地质、矿床(体)特征、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工程质量等应该着重叙述,以满足矿山设计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地质问题的探讨不涉及生产建设方面的可单独编写科研报告,作为附件勘探报告的内容可参照下述提纲 地质勘探报告编写提纲对大、中型矿床的勘探报告,为了便于查阅,可在前面写一简短的内容提要,一般不要超过500字 第一章绪论 (一)工作目的任务: 说明国民经济建设对所勘探矿产的需求以及上级下达任务的文号、内容和设计、生产部门对勘探工作的具体要求等 (二)位置、交通: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或拟建的)铁路、 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车站或码头的里程(附交通位置图) (三)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概述矿区地形的主要特征、山岳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河流及其流量,最高洪 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雨季或冻期、冻土层深度等。
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说明矿区是否处于地震活动区简述区内工业、矿业、农业、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等 (四)以往工作评述:从矿区的发现至本次勘探所进行的地质、航空测量、物化探等各项工作,应按时间先 后顺序简要说明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勘探、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探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及生产概况 (五)本次工作情况说明工作的起迄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工作量(附工作量统计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包括探明储量)、地质事业费及经济效果(探明每吨或万吨储量的直接费用或综合费用) 第二章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一)区域地质: 简要说明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的位置、特点、地层分布、构造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区域成矿地质条件以及区内主要矿产等 (二)矿区地质: 1.地层叙述矿区范围内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岩相、化石、标志层特征、厚度、产状以及接触关系等重点放在含矿岩系中的含矿层位,并说明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 2.构造阐述区内褶皱、断裂和破碎带等构造的性质、特征、规模、分布以及对主要构造的查明和控制情况,并说明褶皱断裂的生成顺序以及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及其对矿体(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对控制矿体(层)形态和边界条件以及破坏矿体(层)完整性的构造必须着重予以说明对于一些组成密集出现的小型褶曲和断裂,应尽可能说明其性质、产状、分布和发育密度等方面的规律性 3.岩浆活动阐明岩浆岩的种类、生成时代、生成次序、生因关系、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岩体产状、形态、规模及其与矿床的生成关系;后期岩浆对矿体(层)的破坏以及对矿石质量有利、有害的影响 火山岩还应叙述喷发旋回、韵律和类型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4.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阐述矿区各种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情况,着重指出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种类、特征和分布范围等 第三章矿床特征 (一)矿床规模及矿体(层)特征:综合叙述矿床规模、矿带特征、矿床(层)的总数目、总厚度、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及 其相互关系等分别叙述各工业矿体(层)的产状、形态、长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以及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 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凡决定和影响露天开采境界线部位的矿体,尤其是露天采场底部附近的矿体(层)形态和产状,应在报告中阐述清楚对于坑内开采的矿山,要注意叙述 矿山主体工程附近和各开采水平附近的矿体(层)变化。
对于主矿体(层)附近有开采价值的小矿体(层),特别是在主矿体(层)上部首采地段的小矿体(层),应详细说明其规模和产状,形态变化情况 (二)矿石质量特征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份,有用矿物的含量、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和矿物的生成顺序及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份主要有益组份和伴生有益、有害组份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有的矿种,其矿石质量是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则应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叙述 (三)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层)的淋失带、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工业品级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不同的各类矿石尚应说明其所占比例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主要的矿石类型,应较详细描述 (四)矿体(层)围岩及夹石情况说明矿体上、下盘围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 说明矿体(层)内夹层、包裹体的岩性特征、分布规律、数量、质量以及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五)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阐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标志,并指出进一步扩大远景的方向 (六)矿区内其他有益矿产情况;对于在勘探主矿种的同时综合勘探的共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其综合勘探的程度、规模、分布、矿石质量等。
第四章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一)采样种类、方法和样品代表性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样品的采样种类、目的、采样要求、采样方法和样品的代表性 (二)试验种类、方法和试验结果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详细的《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报告》放在附件中 (三)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作出矿石可选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明矿石中有用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综合利用的途径如邻近有同类矿床的生产矿山,应进行矿石类型、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方面实际资料的对比,并对其矿石可选性、综合回收利用情况加以说明 第五章水文地质 (一)水文地质概况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以往水文地质工作情况和成果、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时间、主要任务、完成工作量和质量情况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可能对矿床充水造成的影响 2.区域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地质构造、断裂带等对矿床充水的影响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一节合并论述。
4.水文地质分区特征说明分区的原则和依据,阐明各水文地质分区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三)生产矿井、老碉(窿)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调查访问和实际观测编录的资料,说明其位置、深度,长度,产量、开采面积、充水因素、水量、水位及其动态变化、水质、排水设备能力和突出点的情况以及老碉(窿)积水情况和其他情况 (四)矿区水文地质: 1.说明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和水文,气象情况等 2.叙述地表水特征及动态变化,矿区的进水及隔水的边界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矿区充水因素和对未来开采的可能影响 3.叙述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的确定依据;各含水岩系的岩性、厚度、分布、埋藏条件、裂隙、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单位涌水量、导水性、渗透系数、水头高度、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稳定性和隔水性;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对矿体(层)底板承压含水层及隔水层的特征要详细说明 4.对构造破碎、断裂带、溶洞发育带(发育程度、规律、充填程度、充填物)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含水性、导水性对矿床充水影响的评价。
5.在矿区内及其附近有生产矿井或相类似条件的水文地质勘探资料,应进行对比评述 (五)矿坑(或露天采矿场)涌水量预测: 1.未来开采矿坑(或露天采矿场)的充水因素和充水来源及特征的论述 2.论述矿床充水或隔水边界条件的确定 3.说明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的选择依据 4.计算参数的来源及其代表性的论述 5.预计涌水量计算结果的评述 (六)供水: 1.供水水源指出可作供水的水源地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2.水质、水量及其评述 3.说明供水方案意见 (七)小结: 1.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及特点 2.对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和质量进行评述 3.对未来开采,疏干、排水、防水、排供水结合、矿坑水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意见还应说明疏干后可能引起地面沉陷的程度及范围 4.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及防治意见 5.对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第六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是确定矿床的开拓工程布置、采矿方法、井巷支护及露天采场边坡角的依据,而且对凿岩、爆破,矿车,矿仓选择、溜井、闸门的确定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地质勘探工作和报告编写中要认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
对本章要求叙述的内容如下: (一)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 1.说明矿体(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风化蚀变程度、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矿床浅部首期开采地段风化岩层的稳固程度;不同岩矿石在同 组合条件下的稳固性,以及由于采掘工程施工后,原来的自然平衡条件受到破坏,地下水运动规律改变以后对稳固性的影响等 2.说明褶皱、断裂、挤压破碎带、节理、裂隙(特别是垂直裂隙)的产状、规模、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及其对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 3.说明老碉(窿)、溶洞、泥石流、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条件及对稳固性的影响 4.对矿体(层)及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影响矿床开采的有关地质因素如果是露天开采,还应对上复岩层的岩性及工程特征进行评述,特别应着重说明与露天边坡稳定性有关的地质因素 (二)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说明不同类型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样品的采取、采样的代表性、试验条件、测定方法、测定结果以及质量评述矿体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体重、湿度、块度、硬度、抗压强度、抗剪断强度(凝聚力、内摩擦角)、抗剪切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耐磨性、可钻性、粉化性、胶结性、可缩性、松散系数、安息角等。
以上项目的选择确定,应根据矿体具体情况及不同矿种的特定要求 (三)开采时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分当矿体(层)及围岩(顶底板)中含有影响人体健康的放射性元素、天然气、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如硫化物、汞等),地热等有害地质因素时,应在报告中尽可能说明其来源、分布、含量和影响程度等对于有自燃性的矿产(如硫铁矿、煤矿、自燃硫矿)或矿层顶底板为高炭泥岩时,尚应说明其自燃性 (四)剥离系数及剥离量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根据矿山设计部门初步确定的开采境界说明剥离系数、剥离量和在剥离中可利用的岩石及其占剥离量的数量 (五)生产或停采矿井有关开采技术条件方面资料矿区内或邻区已有生产矿井时,应叙述其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实际资料已封闭或停采的矿井,应说明其原因 第七章地质勘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一)勘探方法及工作情况说明勘探类型、勘探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论证它们的依据和合理性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来说明矿区使用的探矿工程间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