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ocx
4页谈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戏曲艺术的发展阶段纵览中国戏曲的全部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宋代以前属于“因子聚集期”,各种装扮表演及演唱要素自发组 合,寻找碰撞,寻找受体;宋至清中期为“旧体成熟期”,作为古代 戏剧样式的中国戏曲已完全成熟,并有着极其严格的声腔规范这一 时期,实现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杂剧和以汤显祖、洪?N、孔尚任为 代表的明清传奇的两度文学腾飞;清中期以后为“新体再造期”,京 剧作为古代戏剧的集大成者,既宣告了旧体戏曲的结束,也标志了现 代戏曲的开始这一时期戏曲最终在表演艺术上完全定型,并基本体 系化它与上一时期的本质区别,在于确立了戏曲的“观众本体意识”前一时期的戏曲较多表现为作家本体,是作家、戏剧家自我抒发 的工具,从而产生了过多的限制,使其成为一种“小众文化”第三 阶段的戏曲是在“花部”群起、乱弹纷呈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面对 着观众而重塑自己的,追求开放和多样,让戏剧“完成于演员和观众 中间”,以“大众文化”的品格而扶摇于世因之,这一形态至今依 然是戏曲舞台的主体尽管改革呼声从上个世纪初一直延续到现在, 它的艺术本体却一直未受到大的冲击,新样式也一直未能建立因为 它是遵循大众的需要造就自己,对它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等待 大众审美趣味的改变,并追赶这种趣味,才能实现新的再造。
而这些, 又都有待于文化的整体变革二、戏曲艺术传承“大写意”的总体风格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的鼎盛期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京剧大 师梅兰芳率团出访日本、美国、俄罗斯其所展示的中国京剧的程式 化的表演艺术风采,不仅使海外的普通观众为之倾倒,而且也使世界 级的艺术大师们惊羡不已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就觉得中国戏曲表演 的写意手法与他所倡导的“间离效果”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还专门 写了一篇题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的文章,把中国 戏曲表演艺术置于世界戏剧文化的宏观视野之中俄国戏剧家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也十分赞赏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尽管他的戏剧观念和布 莱希特完全不同他以一位大戏剧家的睿智和简练的语言,称中国戏 曲表演艺术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动作”众所周知,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建立在中国艺术总体的写意观念 之下的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都是写意观念的产物,它们追求 “以点带面”“以少胜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艺术效果 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仅用一个“绿”字,就把早春的江南秀色 及满眼生机表达出来;在一匹疾走的骏马旁画上几只蝴蝶,就表现了 “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意;画上几只大虾,不着任何水迹,就给人 水暖虾肥的感觉……这些都是中国艺术写意观念的奇妙魅力。
中国戏曲秉承这一观念,使其表演艺术呈现出“大写意”的总体 风格借助虚拟和假定,使舞台成为气象万千的小天地,使大千世界 的一切都可以在舞台上呈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虽然针 对的是人间世相,意思是说“舞台”是一个小社会,人间众生相、世 间百态情皆在其中而“天地”又是一个大舞台,生旦净丑,什么人 物都有;喜怒哀乐,任何事情都会发生人人都在扮演着角色,个个 都在忙着演戏但是,我们避开它的这些社会哲理不谈,仅从“舞台” 和“天地”的同构上,也能体会这样的蕴意,即“舞台”可以表现世 间一切事物,可以容纳“天地”间一切情景,而“天地”只不过是“舞 台”的放大而已这些观念,是建立在中国戏曲“大写意”的原则上 的惟其如此,才拓展了舞台的接纳空间,深化了舞台的表现力,仓0 造了戏剧表现生活的时空自由,从而为“舞台”接通“天地”提供了 可能三、戏曲艺术发展的新层面中国戏曲创造了一整套程式化表演规范,使规则和自由呈现出一 个新的层面我们知道,中国戏曲唱腔有板式腔调,角色有行当分工, 化妆有脸谱规范,穿衣有穿戴关目,表演有程式动作,等等这些规 则平时就已存在于演职员的心中,成为大多数戏曲班社一种通用的“语 法”。
诸如“起霸”“趟马” “走边”等,演员平日就按照规定的套 路练习,唱腔、化妆也都是一样,翻打的动作也都有相同的名称和路 数如此,不仅程式化动作和程式化表演本身可以通过其所包含的意 义和情绪来帮助完成内容的传达,而且这些程式动作又可随意组接, 使剧目排练异常简单不同班社、不同地?\甚至不同剧种的演员都 可以搭班演出,从而使戏曲班社在没有专门导演的情况下,依然可以 完成剧目的排练和演出四、结语戏曲艺术自宋代形成以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历经元明清几度 辉煌,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承载一代代中国人 共同的生活情感和审美体验,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