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散文分类和特点.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05438858
  • 上传时间:2023-03-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35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散文分类和特点【篇一:散文分类和特点】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⒈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⒉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⒊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篇二:散文分类和特点】[] 李运抟当代文坛 1999年11期一 “大散文”不是“广义散文”近些年来,“大散文”已是个较流行的散文,。

      然而“大散文”究竟是何等散文,却又难有定论界定的见智见仁不说,似是而非甚至含糊不清的也多有散文为何言“大”,何种散文才能言“大”,如此等等都要从根本说起因此确认“大散文”,须先从其叫法的开始找依据寻根问底,则又需要对“大散文”以前的当代散文文体观念作些解释因为所谓“大散文”,其概念的产生无疑和以往既有的散文观念有关,是相对以往的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而言如果不看背景,所谓“大散文”很容易与广义散文混淆,易被误认为就是广义的散文我们就从散文的广义和狭义两种分法说起这是最基本的散文背景众所周知,从广义言,散文是与、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既然如此,凡是无法归入后三者但又具有文学性的作品,通常便一古脑儿被归入“散文”了因此从文体构成看,散文无疑是个最庞大也最杂乱的文体大家族这从当代文学教材散文时,往往成了大杂烩就可见出比如有教材在介绍建国初期的散文时就说:“本时期的散文创作,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形式多样除了、、特写大量涌现以外,、小品、随笔、传记文学和杂文等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其中不少篇章和专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注:见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第1册散文部分, 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也于是,不管是朝鲜战地的通讯还是极度抒情的《香山红叶》(杨朔),无论是10多万字的传记,如《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高玉宝》(高玉宝),还是几千字的《第二次考试》(何为)或几百字的小杂文,便统统都是散文家族成员了这种泛散文观,不仅很长成为大家公认的一种权威划法,至今也还是一种散文分类法事实是,只要采用文学体裁的“四分法”,散文就只能是包容极大的一大类散文的所谓狭义论,则是将散文的正宗归结为“艺术散文”即指那些在语言、修辞手法、方式、文体结构等方面更具文学性的散文,也即是集结了多种文学手段,美感突出而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性的一类散文尽管已有广义论与狭义论,但落到实处的划分却还真不容易确定狭义散文即艺术散文,确实有点像韦勒克所说的:“我们还必须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线美学作用可以推展到种类多样的应用文字和日常言辞上如果将所有的宣传艺术或教喻诗和讽刺诗都排斥于文学之外,那是一种狭隘的文学观念我们还必须承认有些文字,诸如杂文、传记等类过渡的形式和某些更多运用修辞手段的文字也是文学注: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中译本,第13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

      艺术散文与非艺术散文之间,就常见这种“流动”的情况比如一篇文笔生动、情感浓缩而又富有形象性的杂文,与一篇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的抒情散文相较,你就不太好说谁是更标准或更纯粹的艺术散文划分纯粹艺术散文固然不易,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应看到另一个事实,这就是随着散文创作的发展,散文家族中的文体分化日渐明显,不同散文文体日趋成熟自新时期以后尤其如此就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到今天来看,文体分化已显而易见如:通讯和特写基本上已归为新闻;报告文学已独成一体;录和传记也已自成体系;杂文则其实早已自成一家;文艺随笔的特点亦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文体分化已很明显的情况下,除开特殊情况如杂文写得像散文或反之,通常情况下,确认艺术散文不是很难的事作了上述说明,那么,“大散文”和广义散文有没有什么关联呢?然而尽管文体有些泛化,“大散文”却是决然不同于广义散文的这种不同不是形式层面或技术处理上的问题,而是、思考、视野和情趣方面的,也是本质上的差异换句话说,“大散文”的“大”,根本上不是指文体、修辞、技巧与篇幅等方面的事要解说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大”,我们必须了解这种称谓的产生过程或说何以会产生的原因二 “大散文”的出现及特征“大散文”说法的较多出现,大体是在80年代中后期。

      这是因为其时出现的一些散文作品,如巴金的《随想录》,余秋雨的《》,贾平凹地域性的商州系列散文,李辉的关于周扬、丁玲、沈从文、萧乾、胡风等文化的大特写,邵燕祥、魏明伦、公刘、牧惠等的一些杂文,包括开始在大陆出版的台港作家如柏杨、李敖、三毛、龙应台、董桥等人的作品,以及回顾文学史而重拾老人旧文所牵引出来的如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胡适等人的散文,如此等等,都明显区别于建国以来所风行且已成模式已有传统的艺术散文这个时期“散文热”出现的原因及其成份的构成,说来也是比较复杂多样从历史背景看,显然和思想解放运动、历史、文化、文化、重写文学史、重建人文等现象和有直接关系从者身份看,可以说有“老人散文”、“学者散文”、“右派散文”、“五七战士散文”、“文革受害者散文”、“知青散文”、“现代派散文”、“新杂家散文”、“小说家散文”、“评论家散文”等等身份无疑有重复和交织,但不妨碍这类姑且谓之的划分从取材看,当然更是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但不管原因怎样复杂而构成如何多样,有一点明确无疑,这就是只要能称为“大散文”的作品,则肯定是摆脱了建国后形成的那种正统的颂歌型的抒情散文模式其实“散文热”出现之前,新时期初始阶段发表的如巴金的《怀念萧珊》、杨绛的《干校六记》和丁玲的《牛棚小品》等,较以往已见变化。

      只是当时这类“伤痕散文”固然不少,但思想突破还是有限,人们也还不知怎么来界说这种变异那么,建国后倡导的正统艺术散文是种什么样的散文?它们有哪些特点呢?概而言之,可以这样:在创作观念上,这类散文有统一的思想背景和文化要求,主要追求“诗化政治”或者说“政治诗化”,《》()即是从既定的政治意识、政治要求和规范了的时代主旋律出发,以此来抒情写意和歌功颂德与此同时,它们也形成了较规范的文本模式,这就是重在抒情、文笔、结构精致、首尾呼应而主题往往单一明确这种艺术散文若追溯起来,除思想观念按新时代的要求,艺术方面基本上是以进入了中学课本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类型的“白话美文”为历史范本就当代散文言,像杨朔的《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浪花》之类,或者干脆说“杨朔模式”,便是最典范的样本了又如秦牧、冰心、吴伯箫、碧野、刘白羽等的当代散文大多也是如此既然是与建国后形成并提倡的正统艺术散文相较,“大散文”的意思其实也就比较明显了这种如前所说主要是思想、思考、视野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异,从已有的创作而加以概括的话,我以为“大散文”通常应该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内容严肃并且有较大的包容量具体些说,“大散文”思考的不是风花雪月、小桥流、春愁秋怨之类的东西,而是严肃的也往往是较重大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

      即或落于小处细部,也多是小中见大,能折射和映照出有关历史变迁、社会变化、时代风云、文化走向甚至人类命运等大景观这当然就需要开阔的视野二是思想的批判性即直面现实、不避尴尬、敢写矛盾、心怀忧患等,应是“大散文”必具的思想品格如巴金的《随想录》,柏杨、李敖和龙应台等的杂文即是代表三是思考的深刻性即“大散文”提倡深层和独立的思考,能够穿透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现象的本质反对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当然更与奴颜婢膝的逢迎格格不入四是情感的真诚无欺文贵真情,是老生常谈了但鉴于以往散文创作矫揉造作的存在,以及如巴金在《随想录》中曾多次的空洞、虚假的“豪言壮语”现象的太泛滥,老调重弹也必须事实上,很多“大散文”作品也正是以真诚无欺的情感表现打动了读者,并使其成为“大散文”的特色之一这种真诚,又特别表现在作者的自我解剖方面如巴金老人的自我忏悔,如龙应台的反思自我五是文体的自由活脱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其实不便机械分离而论,只能相对而言由于上述变化,“大散文”的文体结构和写作艺术等形式方面的东西,当然也有明显变化如果说各人还是各有风格,各人还是有各人的艺术追求,那么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变化就是文体走向了自由活脱不拘一格,不再存在章法写法上的统一规范和新八股式的要求。

      可以说,“大散文”本身就意味着写法的各显神通并鼓励创造精神三 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我想特别谈谈“文化散文”因为作为散文家族中最具有文化意味和文化气息的品种,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大散文”特殊得完全可以单独看待换句话说,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可以从“大散文”中分离出来在近年有关散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情况,即“文化散文”和“大散文”的概念混用混用的原因是视两者为同一,认为“文化散文”就是“大散文”,反之亦然这当然不对文化散文显然不能包容大散文但这也确实反映了文化散文的地位更多的人则是认为“文化散文”是“大散文”家族中的一员前面说到,“大散文”包括的文体较杂也较广,是因为我们主要从思想内涵和话题价值来确认“大”但如果将凡有别于传统艺术散文者都归入“大散文”,就也有问题不仅太笼统,而且容易忽视散文品种实际上的各自特征比如说,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应该都是“大散文”,但它们显然有诸多不同虽然两者都涉及到大量文化现象,都谈了许多文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