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docx
20页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王鏊编辑词条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 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 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 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 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10 本词条 无基本信 息模块,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 10 个积分目录 1 人 物生平 2 其人其事 3 家庭情况 4 明史文载 5 苏州王鏊祠 6 王鏊故居 7 作品选摘展开 1 人物生平 2 其人其事 2.1 正直 清廉 2.2 仗义执言 2.3 君子之泽 2.4 钟情山水 3 家庭情况 4 明史文载 5 苏州王鏊祠 6 王鏊故居 7 作品选摘 7.1 诗作 7.2 词作 1 人物生平编辑本段 父王琬,曾官光化知县 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8 岁能读经史,12 岁能作诗, 16 岁随父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 争相传颂,一些大臣都称他为天下奇士明成化十年(1474), 王鏊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会试又取得第一名 “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一时盛名天下。
孝宗即位(1488 年),王鏊被迁为侍讲学士,充任讲官当时孝宗宠信李广, 整日在李广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 谏,终使孝宗感动,在选择太子僚属时,就命他兼任谕德,不久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鏊被进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十二月,王鏊进为户部 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次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 士 王鏊一生为人正直,时称“天下穷阁老”朝廷忠良 尚宝卿崔睿等 3 人被刘瑾借故毒刑敲打几死,王鏊不顾个人 安危,当刘瑾面斥责道:“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 尚何颜居此刘瑾千方百计杀逆己朝臣韩文、刘健、谢迁, 因王鏊“前后力救得免”刘瑾权倾内外,焦芳又一味奉迎, 气焰日益嚣张,王鏊与韩文等上疏请诛刘瑾等“八党”,不被 采纳正德四年(1509),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此后,朝廷 大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 王鏊致仕回乡至逝世,家 居共 14 年,“不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 古澹,有悠然物外之趣”他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 “天下穷阁老”他潜心学问,文章尔雅,议论精辟,使弘治、 正德间文体为之一变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 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
嘉靖三年(1524 年),王鏊病逝,享年75 岁逝世后,追封太傅,谥“文恪”其故 里陆巷有惠堂及解元、会元、探花牌楼葬东山梁家山,其 墓前曾有唐寅手书的“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的牌坊 现陆巷有“惠和堂”双进士坊”等遗址 家居共 14 年,“不 治生产,惟看书著作为娱,旁无所好,兴致古澹,有悠然物 外之趣”筑“颜乐堂”、“宜晚轩”,富藏书与吴宽、唐寅、文徵明等藏书家互相唱和曾自称:家世藏书,分散于数处, 以防散佚、水火之虞清人姜绍书论他为明一代藏书家之一 藏书印有“济之”、“御题文学侍从”、“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 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王济之图书”、“大学士章”、 “三槐之裔大宗伯章”、“震泽世家”等刊刻图书有《孙可之集》、 《古尚方》等2 其人其事编辑本段 2.1 正直清廉 王鏊居官清廉,为人正直,时称“天下穷阁老”弘治初,王鏊升 为侍讲学士,担任讲官宦官李广引导皇帝游玩西苑,王鏊 就讲周文王不敢在出游狩猎方面纵情娱乐的故事,反复规劝 皇上,情真意切,皇上被感动了讲完后,皇上对李广说: “讲官指的就是你们这些人啊寿宁侯张峦以前与王鏊有交 往,等到张峦富贵以后,王鏊就再不与他来往了。
皇太子出 就封国,朝中大臣请求遴选正直之士做皇太子的宫僚,王鏊 保持原有的官职兼任谕德不久转任少詹事,又被提升为吏 部右侍郎王鏊曾经向皇上陈奏边防策略,他认为如今火筛、 小王子并不值得畏惧,而本朝奸佞小人乱政,大臣将士功罪 不分明,职责不专一,法令不实行,边境空虚,这些才是最 可怕的但愿皇上振奋刚健决断的气魄,经常召见大臣,咨 询了解守边将士的勇敢或胆怯有罪必罚,有功必赏,明确 规定主将的职权优待体恤边境战事中死亡者的家属,招募 边境上骁勇的人分配兵力,多方出击,出奇制胜,敌人必 定不敢长驱直人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正德元年四月, 担任左侍郎,与韩文等大臣请求诛杀刘瑾等“八党”不久刘 瑾却掌管司礼,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职,内阁只剩下李 东阳一个人刘瑾想要推荐焦芳,但朝廷大臣们只推荐了王 鏊刘瑾迫于公论,任命王鏊保留原本官职,兼任学士,与 焦芳一同入阁一个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第 二年加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尚宝卿崔璿等三人被戴上枷锁, 面临杀头之祸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如今你侮 辱他们,还要杀他们,我还有什么脸面坐在这里?”李东阳也 竭力相救,崔璿等人得以保命而受遣戍之罚刘瑾对尚书韩 文怀恨在心,一心想杀害他,又想借其他事情中伤刘健、谢 迁,王鏊奔前跑后,竭力相救,他们才得以幸免。
有人在刘 瑾面前诽谤杨一清,说他修筑边境城墙浪费资金王鏊争辩 说:“一清为国家修筑边防,怎么能把功臣当成罪人?”刘瑾 憎恨刘大夏,把他抓到京城,想要判他“激变”罪名处死他 王鏊又争辩说:“岑猛只是迁移延时没有行动而已,没有叛变 怎么叫做激变?”当时中外大权全都归于刘瑾,王鏊起初与他 开诚布公地谈,他有时还会听取意见然而焦芳一味随和, 没有主见,刘瑾专权蛮横日益厉害,灾祸殃及缙绅王鏊无 法挽救局面,竭力要求离职正德四年,上了三次奏疏,皇 上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居住十四年,朝廷大臣交相举荐, 他始终没有再入朝 王鏊坚持正义不阿谀逢迎,保持自 身清正及早引退这实在是明晓去就的分寸,作为一个清正 的大臣,怎么能以随和应付、曲意周旋的态度去逢迎取悦呢? 2.2 仗义执言 明武宗是个喜欢逸乐的皇帝,不问政事, 信任他当太子时早夕侍奉他的太监刘瑾等八名太监(人称“八 虎”),朝政黑暗刘健、谢迁等本想除去“八虎”,结果反而 自遭失败,相继去位于是,王鏊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 士入阁,一个月后进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翌年加少傅 兼太子太傅衔正德三年(1508 年),以太子太傅、户部尚 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王鏊仗义执言,在刘瑾迫害朝廷官 员时,他多次挺身而出,采用各种办法,坚持与宦官势力作 斗争,据理力言,竭尽全力地营救、保护了一批正派官员。
一、正德四年(1509 年)时,刘瑾专权乱政,打击迫害带 头上疏论劾“八虎”罪恶的户部尚书韩文不仅将韩文罢官, 又创“罚米法”,令韩文输米千石至大同,置韩文于死地王 鏊据理抗争,韩文终于得免二、尚宝卿崔璿、郎中张玮、 副使姚祥等 3 人无辜遭诬陷,都在途中乘轿被逮,枷于东西 长安街,毒刑敲打几死王鏊不顾个人安危,寻着刘瑾当面 斥责道:“士可杀,不可辱现在他们不仅受侮辱而且遭杀, 我还有什么脸颜居此位!”说完愤然离去李东阳也奋力相救, 崔睿等才免遭一死,远遣戍边三、刘瑾攻击三边总制杨一 清,诬陷其筑边墙是劳民伤财,逮捕下狱王鏊据理抗争, 当面对刘瑾说:“杨一清才高望重,为国修边,到底有什么 罪?!”李东阳亦力救,于是得以释放四、兵部尚书刘大夏 为人正直,刘瑾对此恨之入骨,要想以兵变之罪处死王鏊 得知后挺身而出,为之鸣冤,刘大夏得以幸免 正德初 年,刘瑾根基未稳,见王鏊开诚建言,有时还是听从其言 因此,王鏊借助在朝多年的巨大影响,保护了一批正派官员 但是,后来由于焦芳一味奉迎,刘瑾气焰日益嚣张,流毒缙 绅,王鏊孤军奋战,独木难支,难以挽回局势,于是愤然请 求告老回乡正德四年(1509 年),王鏊接连 3 次上疏辞职。
刘瑾对王鏊既恨又怕,于是怂恿皇帝准其去位;五月,王鏊 以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还乡此后,朝廷大臣多次交相荐举, 王鏊终不肯再复出《吴郡五百名贤传赞》称他是:“筹边计 熟,立朝行危,急流勇退,弗事委蛇 王鏊致仕回乡至 逝世共 14 年,人在朝野,但他关心朝政,关注民生,心系 百姓,人称“山中宰相” 2.3 君子之泽 说到“君子之泽”, 读书人自然会想到下一句“五世而斩”,是的,荫庇后世甚至 福泽绵长,几乎让每一个功成名就的人都心有所愿而又力有 不逮所以孟子可以说是一语成谶但孟子也说过:小人之 泽,五世而斩社会动荡,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所谓“一朝 天子一朝臣”,所谓“玉环飞燕皆尘土”放在现在的语境里, 就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永无休止的克隆自己但是苏州近郊 的陆巷古村,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尽相同的佐证 陆 巷古村位于东洞庭山(东山)的后山--嵩峰山麓这是一 个位于太湖之滨的小小村落:一说是东吴大将陆逊的埋骨之 地,一说是南宋文武家眷避乱之所让陆巷古村名闻遐迩的 是在明代,村里出了个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成化 年间,王鏊乡试、会试皆为第一,殿试时,被正考官借故“抑 之置第三”解元、会元、探花,一个农家子弟就这样走出江 湖之远,走向风云变幻的庙堂之高,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村落 的命运就这样被完全改变。
王鏊走上仕途之后,官至武 英殿大学士,为一品宰相之后,古村名人辈出,仅王氏家 族就有王禹声、王世琛、王芑孙、王颂蔚等闻名于世这不 足百户的小小山村屡屡大兴土木,平整土地,挖沟修道,架 梁造宅现今古村内尚保存有惠和堂、粹和堂、遂高堂、会 老堂等明清建筑二十多处,如果耐心,还可以查到东山王家 榜上有名的历代贡士、历代名人和学者教授 56 人之多 如果把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社会精英,分为地主、士绅 与官僚这三个阶层,那么这三个阶层的相对频繁的角色转换, 绝大部分要靠科举制度来完成比如,地主与庶民子弟可以 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秀才、举人这样的士绅的身份,士绅则 又可以进一步通过更高层次的科举考试而成为官僚政治精 英而官僚精英则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势与影响,通过所授予 的职份田或者通过购置田产,进而在经济上成为士绅地主 在传统中国社会里,由于官僚的身份大多不是世袭的,一个 官僚在退出仕途之后,在约定俗成的财产继承方式的制约下, 他的田产又在数个儿子中均分,这样,其后人则很容易在二、 三代以后又下降为平民而平民又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 名,从而再次进入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的角色转换或者循 环过程 行书七律诗轴这不能不让人们想到科举制度的 整合甚至平衡功能——事实上,科举制度犹如枢纽,在中国 传统社会的三大主要阶层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
王氏后人一次次通过科举完成由地主到士绅甚至到官僚的 角色转换在东山王家,君子之泽被他们一代接一代的续写, 有声有色而又辉煌无比 值得思考的是,仕与隐一直是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永恒的两难抉择;所谓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王鏊之弟王铨,也是举人,曾被推荐去 杭州府做官,但他不愿为官,拒不上任在京任职的王鏊曾 修书赞扬其弟,称自己“输与伊人一着高” 当王鏊带着 成功者的光环从太湖深处一路走出,他肩负的,已经不仅仅 是个人命运的起落,他还必须承担光大王氏门楣的责任然 而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王鏊入朝历经宪、孝、武三朝, 可谓位极人臣但延至明武宗,不仅皇上昏庸,而且朝中还 有宦官刘瑾为首的一干人兴云播雨——奸臣当道,大势难挽, 国不能救,王鏊于是愤而辞职,据说他在告老还乡时,因顺 口向皇上要求西太湖养养金鱼,就被刘瑾趁机诬陷,说小小 太湖连三洲(苏州、常州、湖州),团团围困八百里,王鏊 湖中养鱼是假,屯兵谋反是真,差点让王鏊人头落地 王 鏊致仕回乡后,修宅买田,蛰居东山,做起了隐士:或潜心 学问,撰写方志,或泛舟太湖,赋诗题铭惠和堂落成后, 他在《洞庭新居落成》一诗中这样写到:“归来筑室洞庭原, 十二峰峦正绕门。
为了表明他与官场的清浊之分,王鏊还筑 有别墅招隐园--事实上,王鏊在京为官时,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