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朝厂卫制度.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千****8
  • 文档编号:118684964
  • 上传时间:2019-12-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代厂卫制度初探明代的“厂卫”制度——部分节选内容发表于《万科》周刊2009年六月刊众所周知,有明一代,监察、特务系统是极端发达的其始作甬者,为太祖朱元璋太祖通过废中书省、收兵权,从而掌握了军政大权但仅此仍嫌不够,另外还设立了一整套监察系统虽然此举并无创新——早在秦国就设立了专司监察之事的御史大夫,以后历代皆袭其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检察机构扩大为御史台至唐宋朝,则分为三个系统,即御史、谏官及封驳——但太祖治下的监察系统则远此为甚,极其发达!如都察院(先设御史台、后立都察院)、通政司、拱卫司、察言司、锦衣卫(拱卫司为其前身)、巡检司等,延展到其后世子孙创立的东厂、西厂、内厂(又称内行厂)这就是“厂卫”的由来先说都察院的组织设计都察院下设监察都御史,仅为正七品各道监察御史,正九品洪武十六年,都察院升为正三品洪武十七年,再升为正二品,设立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都御史司职弹劾百官、提督各道具体而言,即拥有三项权力:三劾权、职官考察权、司法监督权所谓三劾权,即:“凡大臣好佞、小人构党,威福作乱者,弹劾;百官贪冒、破坏纲纪者,弹劾;学术不正、上书乱言者,弹劾”这种设置中,耐人寻味的是,监察都御史仅是七品小官,品级和县官一样,但却拥有极大的权力——无形之权。

      皇帝依靠他们来钳制大官,以小制大,以内制外,赋予他们什么话都可以讲、什么意见都可以提、什么大官都可以告发的权力这套系统实际上就是皇帝的耳目,是替皇帝监视群僚的机关如此,也算是大象无形了如上述,太祖仍觉不足以掌控百官又先后设立了检校、察言司、锦衣卫前者无正式官署,后者为十二卫中第一卫前者中最著名的头子有高见贤、夏煜、杨宪、宋思颜等人,“以伺察搏击为事”,“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亦即特务工作上述几人得势后,连李善长等开国重臣也避之远远,丝毫不敢招惹察言司设置时间较短,史中记载不详只知洪武三年七月,“革察言司”(注1)而已不过望文生义,可知此司仍为刺事机构至于锦衣卫,则规模颇大,其人数最多时达至六万人该卫于前身为拱卫司,于洪武元年设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于打击权臣的需要,改为锦衣卫,为上十二卫之首(注2),故能贴近皇帝本人,由皇帝直接指挥,只听命于皇帝说的准确点,这支队伍并非国家的队伍,而是皇帝老倌的私人军警系统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掌本卫刑名,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其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

      实际上,锦衣卫相当于独立于国家司法系统之外的刺事(侦缉)系统、纠察系统、检察系统、监察系统、监狱系统、武装序列使皇帝拥有直接且绝对的权力,凡事均可不经法司,无疑足以使百官人人自危、度日如年具体到锦衣卫的确切职责,据《明史职官五》云:“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又云“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太祖屡兴大狱,诛杀功臣,大多基于莫须有的罪名,设若交给发司依法办理,有可能旷日持久,且根本无法治罪,而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相当于绕开正统体制,另辟奚径诏狱,主要是指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之案这样来看锦衣卫职责,就十分明了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具特务机构性质所以锦衣卫的核心任务就是屠诛功臣,罗织罪状,置之于死地《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足见其酷烈程度,史谓:“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而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事实上,如果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其弊端尚不至于那么严重。

      但凡事不可极端化,一旦适逢一个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其祸国殃民的本领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因为他太容易利用职务便利制造冤狱,以打击异己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笼罩在恐怖气氛中至若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官民,死于锦衣卫酷刑的正直官吏更是不计其数这种无节制的滥捕冤杀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而此例一开,有明一代,其弊终难去矣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笔者亦持此说沿袭到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始创更加严酷的东厂(注3)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后,其精神始终高度紧张原因有二,其一者,建文未死的流言一直存在,经过历代学者的考究,发现未死隐匿的可能性极大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特别是前朝旧臣——或许因为建文帝性情仁柔、温和,尚未失掉人心的缘故吧!——总之,为了巩固政权,成祖比其父太祖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极端专制机构,于是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将原来又吏部管理宦官的旧制改为又司礼监直接掌管,“至永乐,始归其事于其内而史讳之”(注4),相当于将宦官队伍直接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成为自己的嫡系力量,无须接受任何制度的制约。

      第二件,鼓励告密有平民谓丁珏者,就因告密而“立授”为刑科给事中,“……立擢之由是阴伺百僚,有小过辄以闻,举朝侧目”,告密的对象,甚至包括皇亲国戚、开国元勋此风在后期方有所收敛第三件事就是另设东厂,其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其嚣张程度,史中有“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气势不可近,六曹官往往被捶击”的记载如此,厂卫乃成东厂的组织架构做如此设计: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亦即民间所称的“番子”起初,东厂只负责刺事(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稍南有狱一处,凡重犯皆系之,轻犯干连则在署外之店也”(注5),自成系统其刺事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要犯,东厂都要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皆有东厂派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言行重要衙门的文件,即使如兵部的各种塘报、边报等军情,东厂都要一一查看刺事对象延伸到极限,就连皇太子、公主、驸马也不能幸免,“文皇尝夜遣小中官潜入(梅)殷第,察之”(注6),至于寻常百姓的生活琐事,例如油盐酱醋的价格,也无一不在侦察范围之内。

      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送内廷如此可见,厂之地位,优于锦衣卫东厂番子每天潜伏于市井酒肆、大街小巷里面,并非完全出于公干,更多的是为了谋取私利彼等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其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所谓“京师亡命,诓财挟仇,视干事者为窟穴”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这些遍布全国的“秘密警察”,遂相互交错,密如蛛网,使国家进入恐怖之中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属于后来居上者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关系密切,又身处深宫大内,更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因为东厂除侦察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其范围之内加之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谓为“监军”;或去征收税赋,谓为“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所以,厂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设立了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所领官校倍于东厂,掌东厂太监尚铭听其指挥,锦衣卫千户吴缓为其爪牙,权势远在东厂及锦衣卫之上。

      汪直利用职权,屡兴大狱,任意捕杀臣民,冤死者不计其数,一时权倾天下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注7]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人闻之无不谈虎色变,视宦官如虎狼刘瑾先后专权五年,尽夺内阁之权,军国大政不经内阁,而是直送刘瑾私宅办理——当时内外章奏,主管官员“先具红揭投谨,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意即白本是给武宗看的,红本是给刘谨看的,送白本只是履行一个程序,实际决定权全在刘谨之手所以,内阁撰敕,或“逆探理意为之”,或“至理处请明,然后下笔”,到了最后,刘谨索性拿回去“自于私宅拟行”,俨然如民间所讽的“立皇帝”只是到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才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俱被撤销刘瑾的家财有金一千二百余万两,银二亿五千余万两,只此银子一项即相当于明朝六十年的国税收入!这个结果比之于当初创设特务机构的初衷,可谓滑稽之极,因为它是以损失国家利益为代价的再说说厂卫的首领构成除了锦衣卫外,厂公或督公基本都是宦官。

      选各监中一人提督,后专用司礼秉笔第二人或第三人为之”为何如此?细究起来,宦官这个群体似也可算作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所不具备的优点: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和皇帝接触起来更为方便,皇帝也认为他们更贴心、更信得过,往往引为心腹,所谓宁予家奴,不予外臣其次,宦官既已“去势”,在社会上无地位、无尊严,只能依靠皇帝,所以他们往往更忠心,更会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阶层,有时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不太买皇帝的帐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有些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们作为皇帝的贴身秘书基本可以胜任,也不会象一般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急需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系统供自己使用,而最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虽然他们经常给朝政制造混乱,但任何一个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舍弃这个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区别于外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例如,在成祖起兵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总是觉得他们比较可靠故此,厂卫领袖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

      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诸监之首,是特务系统最高指挥机关,“掌印太监”为其最高首领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差遣,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自然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要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如此可见,厂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严密的特务体系厂卫均可不经法司,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冤死者相属”,致使朝野上下动容至于厂卫的组织架构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由皇帝终裁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成祖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有了厂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压制起士大夫阶层、下层民众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极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虽有200多年历史,但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却无所进展甚至还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过于严密的监察网、过于发达的检察系统,已使百官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