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doc
12页考点9 大气受热过程[考点热度★★★☆☆]一、知识整合大气的受热过程⑴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⑵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⑶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二、重点考向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⑴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⑵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⑶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弱削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气候较湿润+盆地地形→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太阳能缺乏3.昼夜温差大小: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典例引领】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结合下图回答1~2题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解析]1.A2.C 第1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 对地面辐射减弱,气温低,减弱了大气逆辐射,B错不能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没有改变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第2题,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C对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地温不是主要目的,A、B错不能增加地温,D错考向二影响气温的因素【典例引领】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答案解析]C根据图中经纬网和轮廓,图示区域位于台湾岛,其东部等温线向南凸,温度比两侧的气温地,判断其分布明显受地形影响(此处为台湾山脉)。
考向三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⑴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⑵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⑶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类型成因特点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愈近地表,降温愈快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地形逆温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成雾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沙尘暴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航空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典例引领】(2015年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解析]1.A 2.C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
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第2题,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考点9 大气受热过程对点训练[考点冲关]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下列与材料中点燃柴草防止霜冻原理相同的是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C.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D.高原上的人皮肤较黑(2018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大湖气象综合观测站多年平均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湖泊可能是A.青海湖 B.鄱阳湖 C.长白山天池 D.滇池4.该气象综合观测站A.12月最低气温高于-15℃ B.最低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C.6月最高气温不高于14℃ D.最高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2018届河南省高三4月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5~7题5.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 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 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6.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台风影响 B.阴雨天气 C.湿度较大 D.天气晴朗7.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力性质 B.正午太阳高度 C.地形 D.天气(2018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武汉农业气象站对武汉城郊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某塑料大棚内外气温进行了逐时对比观测。
下图为该气象站根据观测数据绘制的2月温度日变化曲线图,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为阴天和晴天两种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外气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完成8~10题8.表示该地2月晴天大棚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9.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A.晴天大棚内气温 B.阴天大棚外气温C.晴天大棚外气温 D.晴天大棚内气温10.常见大棚蔬菜生长的适宜温度大部分为23~28℃,上限温度为35℃2月,该地菜农需揭膜降温的时间段是A.5~7时 B.11~15时 C.18时前后 D.24时前后(2018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018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