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docx
4页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一、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高低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馈来描写的〔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比照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办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规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斥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似四幅单轴画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穿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通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那么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三、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参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赏析: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
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从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四、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岁暮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叙述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发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叙述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赏析: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驰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才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表达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惨重的心境!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心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
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单独客居阆州,的确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单独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