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科层制框架内的分权管理8300字.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冷***
  • 文档编号:161516162
  • 上传时间:2021-01-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6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科层制框架内的分权管理8300字   一、学术权力分析连续统的分类诠释   美国学者坦南鲍姆(R.Tannenbaum)和施米特(W.H.Schmidt)在领导行为模式的研究中提出"应当分析研究一系列领导行为的模式,研究选择领导模式时须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以及长远目标与当前需要如何平衡";[1]研究者从高度专权的左端到高度放手的右端,划分7种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模式,提供了从集权到分权7个分类维度及位点,进而为研究集权和分权的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管治方式奠定了分析及分界基础笔者援引上述"权力分析连续统";的研究方法,构建出"学术权力分析连续统";,通过分类,获得从高度集权到高度放权的8种学术权力模式,即直接控制、集权制与分权管理的结合、间接控制与大学自治的结合、市场模式、联合授权制、联邦分权制、法理自治模式、行会自治模式(具体见图示1)   "学术权力分析连续统";按学术自治程度从高到低设置学术权力演变的连续维度;按政府控制的自由度从高到低设置政府治理演变的连续维度,两个维度在开放系统中相互作用,其与环境进行不间断的能量交换,由此构成一个决策权力的连续统,一端是极端的自治模式---行会自治,另一端则是高度集权制---直接控制。

      在该权力连续统间,学术自治的强度将随着政府控制强度的增长而递减,从而能够划分出几个清晰的位点,学术制度在这一连续统从封闭走向开放:如行会自治模式、法理自治模式、联邦分权模式、联合授权模式,过渡到市场协调模式即处在学术自治统治的最弱位点,同时也是政府控制的最弱位点政府控制在该连续统从高度集权走向放权:如直接控制、集权制与分权管理的结合、间接控制与大学自治的结合,上述权力模式表现为政府控制影响较大及行政权力不断增长等特点,因此,此3种权力模式归类为政治化管理模式      1.分类界线上述8种学术权力模式呈现3个分类端口,一是政治化管理模式,包括靠近政府控制端口的3类模式;二是市场协调模式,作为一个独立模式分布在市场端口;三是大学自治模式,包括靠近学术自主端口的4类模式由此可见,上述模式涵盖从古至今出现和践行的大学管理制度模式   从权力分析连续统的研究方法而言,集权与分权的分界及相互渗透形成分析重点高度集权及集权连续演变的过程,使得专权清晰地从集权区域脱离,专权与集权的区分点在于为使下属服从命令所采取的手段及态度倾向有所不同直接控制倾向于下达刚性命令,下属除了服从几乎没有伸缩余地;间接控制更多倾向于采用柔性命令体系,只作纲领及规则的规定,不作具体细节的限制,以此预留给地方及高校自主决定执行措施的余地,等等。

        相关集权与分权区域的划分,关键维度指向决策过程中有没有授权行为的发生,及参与决策的主体是一元还是多元的若存在授权行为则说明实行分权管理已不可避免,若参与决策的多个利益群体都对决策产生同样重要的影响,那么,领导行为表现为向分权领域渗透和过渡,因此,被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体   此外,对分权制与授权制进行分界的关键因素即决策权是否发生由上至下的转移,决策权的下移对象可以是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大学及大学各学院,等等授权行为、范围及程度决定大学自治的权限、决策范围及解决的问题,等等   2.意义诠释   从学术制度模式的历史演进来看,大学机构的自主权和对环境开放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传统大学与现代大学分垒的基准传统大学模式普遍表现为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封闭式组织,政府资助大学的同时,授予大学依法自主管理内部事务的法人权利,对传统大学的学术事务,政府习惯于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如行会自治和法理自治模式属于这一类组织现代大学模式表现为在管理机制上增加了多样性的开放式组织,意味着政府意志、区域需求、企业委托、民间捐赠都在以不同利益集团的方式向高等院校的决策层渗透,并且试图扩大其在大学决策中的影响力。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日益陷入"资源控";的怪圈,政府控制力随之逐渐增强显然,院校自主权也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为应付高等教育"政治论";不断上升的形势,世界范围的研究型大学和高等院校都经历着历史变革:一方面扩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主动纳入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诉求和影响,构建各类分权管理制度,如联邦分权制、联合授权制等;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等方面,呈现出"政府主导的评价";和建设"评价国家";等趋势,在放宽对地方和高等院校内部管制的前提下确立集权制的某些倾向   就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而言,显然属于集权制区域的一类政治化管理模式,是类似集权制与分权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等制度类型   我国在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十多年来,为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增强机构灵活性,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向地方政府和研究型高校下放了某些专业权力和权限,例如,将某些专业课程的设置权下放给学院和教授,某些学校获得了教育部下放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置权,此类改革措施势必引起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尤其是促进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展然而,间接控制模式并没有随着高校法人的构建而想当然地在我国的教育领导系统中获得应用和推广,关键原因是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和途径过分单一和集中所致,因此这也成为下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变革的焦点。

        二、大学校长制度的历史分期   从集权与分权分类视角,现代大学制度从一元行会发展到多元分权制,从近代讲座教授的个人统治发展到大学校长制度为代表的联邦分权制现代大学相比古老大学,减少了封闭性,扩大了政府的决策影响力,因此,大学自主程度逐渐被削弱的同时,作为学校董事会、政府等大学创办方选择和任命大学校长作为自身代理人,实行对大学的专业控制和行政管理自此,现代大学行政管理的历史步入大学校长时代:一方面,标志着大学行政专业化的扩展,另一方面,对大学校长及其角色功能此类概念的探究,有效推动了大学管理制度分期及制度变革的研究   国内外有不少相关成果对美国大学历史上出现的"大学校长时期";及其制度分界进行诠释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复杂性问题》一文中将美国学术界描绘成三个"智力时期";(Intellectual Moment)第一期始于殖民地时期,并延续到19世纪的学院时期,是教授终身职与学术专业化时期的序幕和开端第二期是大学校长时期取代学院时期,大约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会的成立及发布两项原则声明为形成标志,此后,学科的实质增长推动了第二期的制度演变。

      这不是顾客的需求,而是知识扩展的需求,大部分知识的扩展导致了通才(传统学院的本科生教育)被专业人才所取代扩展着的知识包括科学及其专业身份都不断增殖,因此只有在一个更大的专业化机制中才能更好地运行第三期从1945年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一时期产生了日益增长的不同特性学术工作被为数众多的拥有专门知识的专家群体所控制,但是随着院校类型的增多也正经历着极大的分化[2]   伴随巨型大学制度研究的深入,"大学校长制度分期";作为一个具体研究领域获得世界范围的影响及持续的研究这一概念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概括为:一方面,它标志着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开端,与以培养通才及由众多学术委员会统治的传统大学有所不同,伴随大众化及普及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校长不可避免地成为大规模院校的领导核心,尤其是要求世界一流大学走上严格从事科研、研究生教育及高级专门训练的现代大学之路   另一方面,大学校长成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分期显然被赋予制度创建及制度安排的意义,即构建多元化的分权体制形成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驱动力   大学校长影响力在不断增长,意味着学校董事会或政府等外部利益集团不断增强向大学决策层的实质渗透大学内部在学科、专业领域及教授身份等方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显着分化。

      大学管理的复杂性随之激化,从而开启大学控制的多元时代   众多专家和学者习惯于将大学校长历史分期划分成三个发展阶段[3]:   第一阶段是形成期(1862年-1915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带动州立大学系统的快速崛起,从而深刻影响了美国大学历史发展的进程,步入大学校长的形成期,也被称为"学院时期";自由教育是大学和学院追求的目标,按照美国着名管理学家汤普森和图登提出的"决策管理";模式分类,学院的权力结构是一类实施"多数决策";战略的学院式结构,即以为数众多的学术委员会共同议政,履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和战略,大学很多决策由于悬而未决而陷入迟缓在这段时期内的大学校长的职能影响力受到较大的牵制而难以成为有效率的改革推动者   第二阶段是黄金期(1915年-1975年)大学校长的黄金期始于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会的成立,其发布的原则声明成为确立教授终身职的思想保障随着大学和学院的注册生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大学推动了行政专业化运动,"高等教育机构日益庞大,使得当时的大学校长成了如今日一样的大学首领";,标志着大学校长的黄金期到来许多大学校长领导课程及内部机制的变革,一方面拓展了高级专业训练途径和课程种类,另一方面,强化大学领导核心的框架,进一步完善大学评议会机制,以汤普森和图登提出的观点为例,称其为实施讨价还价及折中战略的代议制。

      由此可见,伴随大学控制多元时代的到来,大学校长步入黄金发展期   第三阶段是不稳定时期(1975年至今)大学校长的不稳定时期指20世纪70年中期的石油危机引发政府的财政紧缩,持续到21世纪的前10年,国家财政较大幅度削减对大学投入,导致生均下降、质量保障、经费不足等问题和危机大学校长的角色从学术领袖转型为财政部长及公关部长,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管理上(一定程度上脱离学术管理活动)教授治学的状况亦发生重要转型,少数明星教授凭借强势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个人影响力,在泛行政化的形势下,大多数教授处于失权状况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面临大学排名、核心竞争力的评估等现实压力,大学校长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少数明星教授一起共同建构强化的领导中心集团上述领导核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强化领导核心,精简参与决策的院长、教授及校行政人员的人数,明显提高了决策效率;二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结合起来,提供在大学不稳定时期所适用的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即科层制框架内的分权管理,它是巨型大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应时之选   三、科层制框架内的分权管理   现代官僚体系即通常所指的科层制(Bureauc-racy),主要指通过规范的权力等级和命令体系,实现对组织及成员的法制化管理和控制(也称法理权威)。

      科层制产生于近代西方社会工业化初始时期,一般认为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韦伯对现代行政理论构建是科层制日后发达的主要源头   就概念内涵的变迁而言,可分为古典科层制和现代科层制两个阶段前者的代表人物包括韦伯及古典管理学家法约尔等;现代科层制的理论构建则获益于组织论者巴纳德,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公共行政论者的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艾利森等众多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仅推动了对科层制广泛多样的研究,而且使得理性模式脱颖而出,成为一支成熟的行政理论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美国的组织理论学界,理性模式被视为组织中人类行为的模式,诸如"诱导---贡献";、"接受区域";、"有限理性";等术语已成为当时公共行政学者的标准词汇   科层制的核心概念包括部门分工 (Depart-mentation)、权威等级(Levels of Hierarch)、控制群体、"接受区域";、技术理性、程序化管理、整合和内化、规章和纪律等等科层制所依据的上述核心概念势必导致实现对大规模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