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1上海宝山高三一模语文卷含答案.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6951867
  • 上传时间:2023-06-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39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0学年第一学期宝山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5分)(1)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2),千营共一呼卢纶《》(3)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写初到扬州道上所见,以引用形成昔日繁华旖旎与眼前野草丛生的对比2. 按要求选择5分)(1)江边景观带的一座水榭上要挂一幅楹联,要人们遵从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保护生态环境,你认为合适的一联是()2分)A. 江我并生,天人合一B.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C.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D.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鸢飞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独自芬芳①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超然事外、高高挂起② 处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之中③ 大家犹如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④ 国际社会像是一个大家庭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联觉与艺术通感① 艺术通感就是不同艺术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例如,我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会随旋律的变化在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视觉形象,好像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共读、离别、化蝶等生活场面一座美妙的建筑和园林又会引起类似音乐的感觉综合艺术如歌舞剧、电影等就是利用艺术通感来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共同的意境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音乐与舞蹈动作是那么和谐一致,以致我们单凭音乐欣赏就能体验到戏剧情境所以,传统说法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② 由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通感,才能把感性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音乐家在生活中找不到现成的音乐和旋律,他没有模仿对象,他必须把生活中的感受转化为音乐意象贝多芬失聪后,正是凭视觉印象来创造音乐意象他在森林中散步,衣袋里放着铅笔和五线谱纸,以便把视觉印象用乐谱记录下来他在记下音乐主题的同时,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在森林中是幸福的——树木在讲话——”,“每一棵树都在向我说话哪,多么神圣啊!森林之中太美妙了”等等《田园》交响乐、《庄严弥撤》和《第九交响曲》就是这样写出来的③ 艺术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是联觉现象所谓联觉,就是各种器官的感觉互相沟通的生理现象,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的沟通。

      联觉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可以推断,在人类童年和动物意识中,联觉也是普遍现象由于这种联觉现象存在于原始心理结构中,所以,与原始意识同构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现代出现了一种色彩音乐,就是用电子手段使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色彩转换同步进行,造成视听觉混合的奇妙意境现代诗歌大量采用联觉手法,如“黑色的哭泣”、“透明的笑”、“磨硬了的感叹”等等,它有助于传达那种微妙的内心体验,使表现更形象化④ 联觉在审美意识中不是简单地重复儿童意识行为,而是把它改造为构成和传达审美意象的特殊手段唐代书法大师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受到感染,结果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审美心理结构就像一个魔术师,能够把各种感官印象沟通起来,互相转换如果没有这种联觉功能,就不会形成艺术通感,许多艺术门类也就不会存在(如音乐〕⑤ 艺术通感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共同的审美意象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是不同的,但进入审美意象创造过程,通过联觉作用,就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审美意象舍弃感官形式,变成一种内部语言,它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其本身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比如对西湖“三潭印月”的景色,可以用绘画、诗文、音乐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但这种审美感受本身则无固定形式。

      究竟形成音乐意象还是视觉意象,要根据主体哪一种表现能力更强而定诗人艾里略指出:具有理想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只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所谓得意忘言,也就是只领会审美意象,而舍弃意象材料这就是说,审美意象是可以转换的,只要意境相同,就可以用不同的感性意象构筑审美意象,表达为不同的艺术形式3. 第⑤段中加点的“创造过程”具体是指(2分)4. 依据本文,以下对“艺术通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艺术通感有其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B. 艺术通感在作品创作中也在作品欣赏中C. 艺术通感是离不开联觉这一必要条件的D. 艺术通感发生时意象和感官形式即舍弃5. 依据第⑤段画线句,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感性意象相同,所以它们的意境相同B. 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意境相同,所以它们的感性意象相同C. 《荷花淀》小说表现的意境,是可以通过钢琴曲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D. 《荷花淀》和《黄河大合唱》都有抗日内容,所以它们转换自同一意境6. 第③段中,你认为对“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的论证是否充分?请说出理由。

      4分)7. 小宝同学是位聋哑生,她想学习舞蹈并以此为职业,但她父母说:“节奏是构成舞蹈的要素,舞蹈节奏以音乐节奏为基础,聋哑人怎么以跳舞为职业呢?”请你依据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劝说小宝父母,让他们同意小宝的选择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种包谷①的老人(节选)何世光① 这地方,是太遥远了,也太寂静了一片窄窄的坝子,四面都有青山屏障就连那条从小小的乡场上穿过,并且整日里都空荡荡的碎石车路,也远远地落在重重青山的那一边、那一边至于城市呢,更不知远在何方,在哪一片望不见的天空下面② 这地方叫落溪坪,有三十来户人家略略地离开那连在一起的林子和人家,在石板路拐弯的地方,有一间矮小的、显得有些孤单的瓦房这是刘三老汉的房子刘三老汉七十多岁,他的老伴,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在二十多年前不幸死去了;剩下一个幺女儿,跟着就嫁到五十多里以外的七里场③ 农历六月开头,炎阳炽烈地在落溪坪的顶上照耀,把田野持久地置于他的光照和灼热之中山上的树,斜坡上的包谷,平坝上的秧子,还有所有的草丛和灌木丛,都不得不紧迫地用自己的须根向土地吮吸土地的水分仿佛全被吸到茎和叶片上来了,以至桐树的阔叶展开到最大,包谷的叶片伸延到最长,瓜藤牵连到好远好远,秧子呢,则严严实实地遮没了整整一坝水田。

      除了静静的石板路依旧蜿蜒外,整个落溪坪的山野一片润湿、饱满而凝重的碧绿,浓郁到仿佛透不过一口气来④ 正午过后不久,刘三老汉独自一人,伏身在斜坡的一片包谷林之中,茂密的叶片完全把他淹没了他的长衫前襟撩起来,掖在腰间的布带上,佝偻的脊背深深地躬着,握了一只水瓢,一步步往包谷林的深处挪动,乱纷纷的、油绿到发黑的包谷叶,在他的身边像刀剑一样交错,笼罩着一片静止不动的、叫人心慌意乱的闷热每移动一步,衣襟都把包谷叶牵擦得窸窸作响,同时有更猛烈的溽热扑到人的脸上那些伸到面颊上来的叶片,是无法撩拨开的,尖梢刺着他的干枝桠一样的手背,叶齿从他的瘦黑的脸上划过,绒毛粘上他的细细的脖颈,汗水跟着就沾湿了那些碎屑,并深深的没到划出来的细小的口子里去,让人的脸和手都是火辣辣的⑤ 泥土渴透了,在叶片底下,包谷的藻红色的罩根一株株的露出来,像爪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土地,和土块牢牢地埋在一起一只很大的黑蚂蚁,匆匆地钻到裂开的泥缝里去了一支淡绿色的青蛙,倏地从眼前跳开后来,刘三老汉终于谨慎地把木瓢贴近一株包谷的罩根,把水灌进筋络一般的细根的空隙里,让水从那儿浸到泥土里去水刚一粘着泥土,就发出吱吱的声响,又细碎又清晰,一点也不流淌,马上就被吸干了,在细根的周围留下一小圈淡淡的影子。

      眼看那影子很快地淡下去,一会儿就只剩下一点差不多不能辨认的痕迹⑥ 过后他摸索着从包谷林里退出来,在旁边的草梗上慢慢地坐下,阳光太炽热了,那些车前草和铁丝草发烫,热乎乎的湿气一下子传到他的腿上,一只青蛙跳出来,跌落进他的衣襟,背上有一根细细的金线,绿得仿佛透明,喉头急促地起伏,也好像渴得厉害,跟着又跳开空了的木桶和扁担在他的身旁那扁担斜倚在草坪上,是红木的,不知用了多少年了,被汗水浸渍,让衣服搓磨,早已是玉一样圆润,琥珀一样发着深沉的、暗红色的光亮⑦ 他坐着,衣衫从领子那儿敞开露出来的脖颈、肩胛和胸膛,还有他的一直被阳光照亮的一张脸,仿佛经受过烟熏火燎,渗出一层油,像他身旁的扁担那样,透着隐隐的、暗红色的光泽他的双臂无力地垂下来,让一双手落在膝盖上那手从长长的衣袖里伸出来,像露到地面上来的树根,一手抚着膝盖,另一只则用手背触着膝盖⑧ 但他的神情还像平时一样和蔼阳光炫人眼目,他的眼睛眯得更厉害了,眼角那儿隐着的笑意也更平静、更深沉⑨这片包谷林远离着落溪坪的人户,在这斜坡上,望不见那条石板路,也望不见一户人家,一个人影无边的蓝天之下,无限的阳光之中,只有眼前的包谷林,再就是寂寞地闪烁着光亮的茅草和刺丛,全都在炎暑中深深地凝滞了,久久地没有一点响动……⑩春天里,世道不同了,乡亲们欢天喜地聚在祠堂跟前的空地上,安顿今年的庄稼。

      去年,落溪坪的庄稼人,托福被允许把庄稼划给一家一户料理,田里和土地的收获都涨了好几成但大家心里不稳,怕事情不长久,还是揣揣的后来,不见上面的人来追究,还处处听到赞许,于是宽心了②⑪太阳才刚刚西斜,还能从坡下那一块过水的丘里,舀起来好几挑水于是,过了不大一会,刘三老汉就用手抚着膝盖,慢慢地站起来,担好一挑桶,顺着一条隐藏在草丛中的小路,蹒跚地往下走天是这样高远、博大,山野是这样繁茂、连绵,他呢,这样佝偻,这样迟缓,在这一片斜坡上,几乎现不出一点行踪,小到让人看不见可是,渐渐地,一簇又一簇的刺丛,还是留在了他的后边[注]@包谷是玉米的方言②本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我国大陆地区开始改革开放,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 从词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语言特点4分)9. 第③段写炎阳炽烈和落溪坪的碧绿,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10. 赏析⑤一⑧段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3分)11. 分析①②段和⑨⑩段中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春阴(南宋)陆游老境三年病,新春十日阴孤舟镜湖客,万里玉关心。

      出岫云多态,呼风鸟独吟读书惟恐尽,倾酒却愁深12. 本诗共有几联对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13. 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本诗的语言,精练而自然,晓畅平易B. 本诗的风格,沉郁而浑厚,慷慨悲壮C. 本诗的意境,瑰丽而凄迷,浑茫开阔D. 本诗的体式,谨严而天成,整饬工稳14.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四)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5—20题20分)甲弦高(晋)皇甫谧弦高者,郑人也郑穆公时,高见郑为秦晋所逼,乃隐不仕,为商人及晋文公之返国也,与秦穆公伐郑,围其都郑人私与秦盟,而晋师退秦又使大夫杞子等三人戍郑居三年,晋文公卒,襄公初立秦穆公方强使百里、西乞、白乙帅师袭郑过周反滑郑人不知时高将市于周,遇之,谓其友蹇他曰:“师行数千里,又数经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无备也示以知其情也,必不敢进矣于是乃矫郑伯之命,以牛十二犒秦师,且使人告郑为备杞子亡奔齐,孟明等返至都,晋人要击,大破秦师郑于是赖高而存郑穆公以存国之赏赏高,而高辞曰:“诈而得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