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制桩质量通病与防治.docx
4页9. 1. 1桩身断裂1.现象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图9-1),当桩尖处土质条 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人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当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施打被迫停止2.原因分析(1)桩身在施工中出现较大弯曲,在反复的集中荷 载作用下,当桩身不能承受抗弯强度时,即产生断裂.桩身产生弯曲的原因有:1)一节桩 的细长比过大,沉入时,又遇到较硬的土层2)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 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时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3)桩人土后,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尖 挤向一侧4)稳桩时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走桩架的方法校正,使桩身产 生弯曲5)采用“植桩法"时,钻孔垂直偏差过大桩虽然是垂直立稳放入子L中,但在沉 桩过程中,桩又慢慢顺钻孔倾斜沉下而产生弯曲.6)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 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或接桩方法不当(一般多为焊接,个别地区使用硫磺胶泥 法接桩)2) 桩在反复长时间打击中,桩身受到拉、压应力,当拉应力值大于混凝土 抗拉强度时,桩身某处即产生横向裂缝,表面混凝土剥落,如拉应力过大,混凝土发生破 碎,桩即断裂3)制作桩的水泥强度等级不符合要求砂、石中含泥量大或石子中有大 量碎屑,使桩身局部强度不够,施工时在该处断裂。
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也能产生 裂纹或断裂 (4)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未达到设计强度即进行运输与施打 (5)在桩沉入过程中,某部位桩尖土软硬不均匀,造成突然倾斜3.预防措施(1)施工前, 应将地下障碍物,如旧墙基、条石、大块混凝土清理干净,尤其是桩位下的障碍物,必要 时可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对桩身质量要进行检查,发生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 桩纵轴线上时,不宜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30. (2) 在初沉桩过程 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如有可能,应把桩拔出,清理完障碍物并回填素土后重新沉 桩桩打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动桩架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 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及操作要求执行 (3)采用“植桩法”施工时,钻孔的垂直偏差要严格控制在1%以内植桩时,桩应顺孔植入,出现偏斜也不宜用移动桩 架来校正,以免造成桩身弯曲4)桩在堆放、起吊、运输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或 操作规程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规定时,不得使用.普通预制桩经蒸压达到要求强度后,宜 在自然条件下再养护一个半月,以提高桩的后期强度.施打前桩的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 100 %(指多为穿过硬夹层的端承桩)的老桩方可施打。
而对纯摩擦桩,强度达到70%便可 施打5) 遇有地质比较复杂的工程(如有老的洞穴、古河道等),应适当加密地质探 孔,详细描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4.治理方法 当施工中出现断裂桩时,应及时会 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办法.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可以采取补 桩的方法条基补1根桩时,可在轴线内、夕卜补;补2根桩时,可在断桩的两侧补柱基群 桩时,补桩可在承台外对称补(图9—2d)或承台内补桩1.2桩顶碎裂1.现象 在沉桩过程中,桩顶出现混凝土掉角、碎裂、坍塌,甚至桩 顶钢筋全部外露打坏(图9—3) 2.原因分析 (1)桩顶强度不够,有三方面原因:1) 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机具等因素,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偏低,或者桩顶 抗冲击的钢筋网片不足,主筋距桩顶面距离太小等; 2)预制桩制作时,混凝土配合比不 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控制不严,振捣不密实等;3)养护时间短或养护措施不当,未能达到 设计强度或虽然试块达到了设计强度,但桩碳化期短,混凝土中水分未充分排出,其后期强 度没有充分发挥.因此钢筋与混凝土在承受冲击荷载时,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桩顶容易发 生严重碎裂碎裂后的桩顶混凝土,一般外表面呈灰白色,里面呈青灰色,钢筋上不粘混凝 土。
(2)桩身外形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如桩顶面不平,桩顶平面与桩轴线不垂直,桩顶保 护层厚等3)施工机具选择或使用不当.打桩时原则上要求锤重大于桩耄但须根据桩断 面、单桩承载力和工程地质条件来考虑桩锤小,桩顶受打击次数过多,桩顶混凝土容易产 生疲劳破坏而打碎桩锤大,桩顶混凝土承受不了过大的打击力也会发生破碎;(4)桩顶与桩帽的接触面不平,替打木表面倾斜,桩沉入士中时桩身不垂直,使桩顶面倾斜,造成桩顶局 部受集中应力而破损5)沉桩时,桩顶未加缓冲垫或缓冲垫损坏后未及时更换,使桩顶直 接承受冲击荷载6)设计要求进入持力层深度过多,施工机械或桩身强度不能满足设计 要求3.预防措施(1) 桩制作时,要振捣密实,主筋不得超过第一层钢筋网片.桩除 经过蒸养达到设计强度后,还应有1〜3个月的自然养护,使混凝土能较充分地完成碳化过程 和排出水分,以增加桩顶抗冲击能力夏季养护不能裸露,应加盖草帘或黑色塑料布并保持 湿度,以使混凝土碳化更充分,强度增长较快 (2)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尺寸及形状,合理地选择桩锤(见表9—1) . (3)沉桩前应对桩质量进行检查,尤其是桩顶有 无凹凸情况,桩顶平面是否垂直于桩轴线,桩尖是否偏斜c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宜采用, 或经过修补后才能使用。
桩的外观应有专职人员检查,并作好记录 (4)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及替打木是否平整,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后方能施工.(5)沉桩时稳桩要垂直, 桩顶应加草帘、纸袋、胶皮等缓冲垫.如桩垫失效应及时更换.选择锤重参考表(6)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现有施工机械能力及桩身混凝土耐冲击的能力,合理确定单桩承 载力及施工控制标准4.治理方法(1) 发现桩顶有打碎现象,应及时停止沉桩,更 换并加厚桩垫如有较严重的桩顶破裂,可把桩顶剔平补强,再重新沉桩2)如因桩 顶强度不够或桩锤选择不当,应换用养护时间较长的“老桩”或更换合适的桩锤9. 1. 3沉校达不到设计要求1.现象桩设计时是以贯入度和最终标高作为施工的最 终控制一般情况下,以一种控制标准为主,以另一种控制标难为参考有时沉桩达不到设 计的最终控制要求个别工程设计人员要求双控,更增加了困难2.原因分析(1)勘 探点不够或勘探资料粗略,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 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尖标高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混凝 土强度2) 勘探工作是以点带面,对局部硬夹层或软夹层的透镜体不可能全部了解 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混凝土块等。
打桩施工 遇到这种情况,就很难达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3)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 于新近代砂层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 求出贯入度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后就有沉不下去的现象 ⑷桩锤选择太 小或太大,使桩沉不到或沉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 (5)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致使桩不 能继续打入.特别是柱基群桩,布桩过密互相挤实,选择施打顺序又不合理3.预防 措施 (1)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作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工程 地质条件、桩断面及自重,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行车路线.(2)防止桩顶打碎或桩身断裂.4.治理方法 (1)遇有硬夹层时,可采用植桩法、射水 法或气吹法施工植桩法施工(图9-4)即先钻孔,把硬夹层钻透,然后把桩插进于L内,再 打至设计标高钻孔的直径要求,以方桩为内切圆,空心圆管桩为圆管的内径为宜无论采 用植桩法、射水法或气吹法施工,桩尖至少进入未扰动土 6倍桩径2)桩如打不下去,可 更换能量大一些的桩锤打击,并加厚缓冲垫层4)选择合理的打桩顺序,特别是柱基群 桩,如若先打中间桩,后打四周桩,则桩会被抬起;相反,若先打四周桩,后打中间桩,则 很难打入。
为此应选用“之”字形打桩顺序,或从中间分开往两侧对称施打的顺序(见图 9-5) (4)选择桩锤应以重锤低击的原则,这样容易贯人,可减少桩的损坏率5)桩基础工程正式施打前,应做工艺试桩,以校核勘探与设计的合理性,重大工程还应做荷载 试验桩,确定能否满足设计要求9. 1. 4桩顶位移 1.现象 在沉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下升 降.2.原因分析 (1)同9. 1. 1 “桩身断裂”的原因分析(1)中3)、5)、6) (2) 桩数较多,土层饱和密实,桩间距较小,在沉桩时土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相邻的桩一起被涌起.(3)在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的群桩时,由于沉桩引起的空隙压力把相邻 的桩推向一侧或涌起4)桩位放得不淮,偏差过大;施工中桩位标志丢失或挤压偏离,施工 人员随意定位;桩位标志与墙、柱轴线标志混淆搞错等,造成桩位错位较大.(5)选择的 行车路线不合理6)特别是摩擦桩,桩尖落在软弱土层中,布桩过密,或遇到不密实 的回填土(枯井、洞穴等),在锤击震动的影响下使桩顶有所下沉3.防治措施 (1)同 9. 1. 1“桩身断裂"的预防措施 (2)采用点井降水、砂井或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
3)沉桩期间不得同时开挖基坑,需待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相隔时间应视具体地 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面积、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压力消散情况来确定,一般宜二周左 右 (4)采用“植桩法”可减少土的挤密及孔隙水压力的上升5)认真按设计图纸 放好桩位,做好明显标志,并做好复查工作施工时要按图核对桩位,发现丢失桩位或桩位 标志,以及轴线桩标志不清时,应由有关人员查清补上轴线桩标志应按规范要求设置,并 选择合理的行车路线9. 1. 5桩身倾斜 1.现象:桩身垂直偏差过大2.原因分析(1)打桩机架挺 杆导向固定垂直于底盘,不能作前后左右微调,或虽能微调,但使用不便在沉桩过程中,如 果场地不平,有较大坡度,挺杆导向也随着倾斜,则桩在沉入过程中随着挺杆导向也会产生 倾斜 (2)稳桩时桩不垂直,桩帽、桩锤及桩不在同一直线上 (3)同9. 1. 1 “桩身 断裂”的原因分析(1)中2)、3)、4)、5)、6)及9. 1. 2 “桩顶碎裂”的原因分析(4) 3.预 防措施 (1)场地要平整.如场地不平,施工时,应在打桩机行走轮下加垫板等物,使打桩 机底盘保持水平 (2)同9. 1. 1 “桩身断裂”的预防措施(1)、(2)、(3)。
4.治理方法 (1)同9. 1. 1“桩身断裂”的预防措施(2). (2)同9. 1. 2“桩顶碎裂”的预防措 施(4)、(5).9. 1. 6接桩处松脱开裂1.现象 接桩处经过锤击后,出现松脱开裂等现象2.原因分析 (1)连接处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留有杂质、雨水和油污等2)采用焊接或法兰 连接时,连接铁件不平及法兰平面不平,有较大间隙,造成焊接不牢或螺栓拧不紧3)焊 接质量不好,焊缝不连续、不饱满,焊肉中央有焊渣等杂物接桩方法有误,时间效应与冷 却时间等因素影响4)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硫磺胶泥配合比不合适,没有严格按操作规 程熬制,以及温度控制不当等,造成硫磺胶泥达不到设计强度,在锤击作用下产生开裂5) 两节桩不在同一直线上,在接桩处产生曲折,锤击时接桩处局部产生集中应力而破坏连接 上卜桩对接时,未作严格的双向校正两桩顶间存在缝隙.3.预防措施(1) 接桩前,对 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检查校正垂直度后,两桩间的 缝隙应用薄铁片垫实,必要时要焊牢,焊接应双机对称焊,一气呵成,经焊接检查,稍停片 刻冷却后再行施打,以免焊接处变形过多 (2)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如有问题,必须进行修正后才能使用。
3)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法兰或焊 接预埋件应平整服贴,焊接或螺栓拧紧后,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看有无开焊、螺栓松脱、 硫磺胶泥开裂等现象,如有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如补焊、重新拧紧螺栓并把丝扣凿毛或用 电焊焊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