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诗歌意境的流变.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57225105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2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述我国诗歌意境理论的生成及流变摘 要:诗歌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流变历程众说不一 本文认为,中国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理论 的孕育时期;唐代是意境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时期;意境理论的成熟和定型,主要在宋朝严羽、 明末清初王夫之二人身上得以体现;而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总结者和终结者,同时又是现代 美学意境理论的开启者关键词:意境理论;诗歌;流变;王国维意境理论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的,它主要是对古诗格律体创作实践的理论 总结理论总是跟随在实践后面,直到唐代大量古诗格律体的创作实践之后,意境理论逐渐 形成而且一种新的理论一旦产生之后,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理论家往往会延用同一范畴 并赋予其一定的新意意境理论在其文学理论内部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发展的 一个过程刘勰“意象论”已经对意境特征作了最早理论概括此后,王昌龄提出“意境”概念, 皎然提出“取境”,司空图“韵味”说,对意境的特征,意境的创造及创造时的角度都做了 补充严羽“兴趣”说,王士祯“神韵”说对意境理论的美学特征作了深入研究直到王国 维“境界”,从诗人,作品,读者三个方面对意境内涵作了说明,并把意境作为文学批评的 尺度。

      意境理论此时具备了较完整的理论形态意境理论同时还是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才生成的中国的儒学、道家思想,从思维、观念上促成意境理论的生成,传入中国的佛学 及佛学本土化后的禅宗思想也给了意境理论有益的借鉴正是在这种文化化合作下,意境理 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意境理论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还将 继续发展一、从意境学说的萌芽到诗歌意境论的生成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易传》的“立象以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 <1>说 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这些片断式 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 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的关系及创造手法,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人文艺研究领域陆机、刘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 系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 “意象V “滋味”、“风骨”、“神韵”等涉及艺术形象创造和评价 的文论概念,深人探讨了 “意V “象”、“味”、“韵”、“神”等文艺范畴之间的关系这些理 论概念的提出和文艺范畴的探讨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印度 佛教的传人给中国学界带来了 “境”、“境界”等概念,“境”的传人以及研究为“境”和“意” 的结合奠定了基础,佛教的“境界”理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形成更是有着直接的启示作用, 加之这一时期清谈横行、玄言诗独占文坛、山水田园诗异军突起,意境学说逐步从哲学领域 进人到文艺领域中去,为意境理论的形成打开了方便之门诗歌意境论的成熟是在唐代,这与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有关,更是意境学说几百年以来 在文艺领域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王昌龄、皎然为代表的文论家对诗歌意境的基本内容和 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刻描述,并结合诗歌创作进行了细致而广泛地阐释和分析,至此,诗歌意 境理论臻于成熟其后,司空图在他的一系列书信和《二十四诗品》中着重探讨了诗歌意境 美学的特征,诗歌意境理论从此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并由此抽象、提升、延伸到文艺美学 领域,从而由一般的文学理论突破、发展为文艺美学理论,进而形成别具特色的诗歌意境美 学理论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意境”最早出现于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日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日 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⑵由此得知,《诗格》认为诗歌创作有三种“境” 的表现形态,即“物镜”、“情境”、“意境”,而“意境”只是其中之一意境”主要是“张 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从而“得其真”,也就是“得意”,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 感受、体会、认识《诗格》之后,探讨诗歌意境最为得力的是皎然的《诗式》在《诗式》中,皎然论及 了 “境”对于诗歌创作的意义,“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偏逸 “同时,他把诗歌创作主体的抒情与“境”的获得关联起来,他说:“缘境不尽曰情”、“诗 情缘境发”这可以看作是《诗格)”情境”说的发展;但是,从中可以得知,在皎然看来, 一旦有了 “境”,便“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情在言外,旨冥句中” <3>这就从理论上阐 述了诗歌创作中“情”和“境”的关系,为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刘禹锡也很值得注意因为正是刘禹锡,对“境”这个美学 范畴作了最明确的规定他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 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千里之谬,不客秋毫。

      非有的然之姿,可使户晓,必俟 知者,然后鼓行于时他指明“境”是意中之境,而不仅仅是“景”和“象”,将“境”与“象 外”联系言之刘禹锡是第一次境生于象外”说是中国美学中“意境”理论发展的一个新 起点,直接启发了后人二、中国诗歌意境理论的成熟和流变诗歌意境理论,由司空图以后更加完善,而它的成熟和定型主要在宋朝严羽,明末清初王 夫之二人身上得以体现严羽的《沧浪诗话》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意境理论,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有影响的诗论 专著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部分组成,也就是说,它从作 家论、创作论等方面对意境理论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兴趣”说和“妙 悟”说上严羽以“兴趣”说将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加以进一步发挥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专门 化的对诗的审美追求严羽较司空图深刻之处在于他把问题提到诗歌特性的意义上来理解, 如他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 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这里的“别趣”当然就是“兴趣”,与 “理路”相对者当然就是“情路”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 意境。

      严羽对这种意境的艺术特征描绘即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 凑泊”据说羚羊晚上睡觉时角挂在树上缩成一团,最灵敏的猎狗也闻不到其气味,无法找到 它的踪迹,借此说明这种意境精彩绝伦而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并且具有朦朦胧胧 之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3>除了 “兴趣”说之外,严羽还用“妙悟”来界定意境的特性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即诗歌的意境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空中之 音”已非喉腔之音,“相中之色”已非自然之色,“水中之月”已非天上之月,“镜中之象” 已非照镜者实体,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 这就是“妙悟”可以说,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与司空图的“象外之象”等是一脉相承的, 而“外,,与“中,,都意在说明“象外之象,,不同于象,“相中之色,,也不等于色于是,对诗歌意境的两 个层次即“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愈加自觉,更为清晰中国诗歌意境理论集大成,理论完全又成体系的当推王夫之,他是通过“情景关系”来对意 境审美特性进行阐发的如果说,司空图、严羽对意境理论的探讨主要是在意境两个层次各 自的特点方面进行,那么,王夫之则主要是在意境各层次的整体构成方面展开。

      他在诗歌的意 境中,情与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相互生发、密不可分王夫之已经看到了诗歌意境具有因情景交融,互相生发而不断生成的特点这样,他从诗 的特性的高度解释了意境自身不断生成的特性,认为意境并非单纯在客体(审美景象),也并非 在主体(审美情思),而在主客体相交相融相感相触之中同时,意境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不断 生成着的时空统一体正是在对意境本性的清晰把握下,他才能够对意境的层次结构特点做 出极其深刻的概括“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古诗评选》)首次以明确的语言标举出意境 的三个层次即有形(景矣),未形(情矣)和无形(象外)这在中国意境探索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 美学价值清末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对意境理论发展的总结和概括王国维首先把传统意境 理论转入现代美学的行列其标志是:他彻底抽掉了传统意境理论的根基一一功用诗学观, 代之以现代无功利的美学观;把诗学价值从政治、道德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人学, 从而诗文取得了独立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 有名句” <5>王国维更为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个将“意境”与西方的美学观念加以对照, 试图熔中、西于一炉,他作为古典时代总结意境理论的最后一人,也同时引领意境理论向着现 代形态过渡。

      朱光潜先生认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 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的“境界”说“为最精到”总之,王国维并不仅仅只是古典意境理论的一位总结者和集大成者,他更是中国美学由 古典时代即将步入现代的一个预言者和积极的开拓者他自觉地将意境范畴推举为中国古典 美学的最高范畴,然而,他又不自觉地消解了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 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 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综上所述,诗歌意境理论的形成与流变有一个过程,它不仅是文学理论内部范畴的继承 和发展,而且还受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在这种内外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它才逐渐发1=1 o注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