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尧老师第一讲:《六祖坛经》导读.doc

24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35202555
  • 上传时间:2024-0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5.50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讲:《六祖坛经》导读一、 关于“迷”与“悟”开悟成佛是每个修行人的梦想既想开悟,就必须首先知道——众生迷在何处?诸佛悟在何处?迷与悟落在何处?这是修行的关键否则就是无的放矢,盲修瞎炼一)、菩提树下悟道“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著,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当下现前智慧德相——智慧,透一切法空;德相,生起无我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转一切法,度一切苦厄众生的“迷”——“妄想颠倒执著”,因无明妄动,执我法为实有,分别取舍诸佛的“悟”——远离妄想颠倒执着,即知诸法唯心所现,虚幻不实,离我执法执,不分别取舍二)、八识四智1、迷之所由——无明执着(轮回的原因)《宗镜录》永明延寿禅师自序中讲:“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如来藏;常住真心;法界心一念妄动;生相无明;染相;迷第八识;见相斯分;能所、内外、色心、主客分立;俱生法执;恒而不审第七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自我;俱生我执;既恒又审第六识;分别六尘取舍六尘境界;分别我法二执;审而不恒前五识;现量了别前尘;不恒不审2、梦幻喻凡圣的区别仅在于迷悟之间犹如做梦,凡夫在做梦的时候,不知身在梦中,执梦中之我为实有,执梦中的山河大地为实有,执梦中的内外、自他、色心、心境、能所、善恶、染净等二边也是实有的;而等到醒来之后,反观梦中的一切,才发现,原来梦中的我是假的,梦中的山河大地也是假的,梦中所现的内外、自他、色心、心境、能所、善恶、染净等二边分别,也全是假的,都是唯心所现三)、成佛意味着什么?觉林菩萨偈:“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亦不住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首偈子,把“见佛”和“了佛真实性”的标准讲得非常清楚,就是能够如实地证知“诸世间”是由人的“心行”所造(而非心外之实有),并能够享受“身亦不住心,心亦不住身,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的喜悦。

      四)悟之所由——转识成智(成佛的方法)1、转识成智如来藏;常住真心;法界心一念妄动(染相,迷)第八识:见相斯分,能所、内外、色心、主客分立俱生法执第七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内自我俱生我执第六识:分别六尘取舍六尘境界分别我法二执前五识:现量了别前尘如如不动(净相,觉)大圆镜智:智境一如,能所、内外、色心、主客双泯平等性智:无我,等视一切,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妙观察智: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成所作智:作事智,作所应所智,随众生根机化现度生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因地与果地,在见地上没有差别,都是圆顿的究竟佛见;只有功夫上的差别,即生与熟、粗与细、有为与无为、质变与量变的差别2、转识成智在当下一念之间分别即无明;分别心一起即熏习强化无明无分别智即明;无分别智一起,无明即消解当下一念妄想分别执着,即是迷,与凡夫相应;当下一念平等无分别执着,即是悟,与诸佛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3、当下一念无分别之觉照即是转的下手处即心即佛的心,生佛共具,犹如“水”,因迷悟不同,而生佛与众生的区别,犹如同样是水,而有清净的止水与咆哮的浊水、清澈的流水与坚硬的冰块之形式不同前者代表智与识的区别,后者代表无我与有我的区别。

      从智与识的角度看佛心与众生心佛心众生心清净的止水(四智)咆哮的浊水(八识)能无为地如实照鉴万物不能照鉴万物无境风吹动被内心分别攀缘外境所产生的境风吹动分别执着就是使心水动荡咆哮的狂风这个狂风来自内心分别执着越强,风力越大,心水越混浊对外境不再分别取舍攀缘,境风自止,浊水自清虽然不是一下子能静止下来,但只要风变小或停止,水自然而然静止功夫就体现在这里:先是由频繁起风到偶尔起风,风由大变小,最后无风功不唐捐,既要有信心,又要有长远心,要看到自己的进步从无我与有我的角度看佛心与众生心佛心众生心清彻流动的水(无我的心,无碍的心)冰块(有我的心,有碍的心)能止渴和滋润万物不能止渴和滋润万物常处在无分别之慧日的照耀下,不会结冰念念处在分别取舍执着的冰冻的低温下,逐渐结成冰块分别执着就是使本来流动的心水结成冰块的冰冻天气这个冰冻的天气也来自内心通过无心觉照的慧日不断地却温煦它,冰块一点点地消融,终于也会清澈流动的水冰块虽然不是一下消融,但功夫在其中,先是结冰的速度变慢,接着是融化的速度大于结冰的速度,接着是停止结冰,只融化,最后完全化成水所以,功不唐捐,既要有信心,又要有长远心,要看到自己的进步二、六祖悟道的三个阶段(一)六祖悟道的第一个阶段六祖初次开悟,是在卖柴时,闻客人诵《金刚经》而引发。

      惠能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有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当时六祖到底悟到了什么呢?虽然六祖只是说“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再没有就开悟的内容和细节做进一步的展开说明,但是,从他后来到黄梅,与五祖的一番对话中,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出他当时的所悟惠能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出,六祖所悟,不仅是在理论上坚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更重要的是,他一刹那间已经安住在无分别心之般若观照当中了,即与自性的妙用——“本觉”相应了。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一句,透露的正是这一消息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其一,是“常生智慧”,这个“常”意味着不间断,包括睡梦的时候,时刻现前,可见这个智慧已经不是“有为”的了,而是进入到无为、无心的状态其二,其“智慧”是“不离自性”的不离自性,意味着背尘合觉,照体独立(不粘着尘境),平等、包容,无分别、无取舍,不属于见闻觉知(因为见闻觉知是生灭法,是分别法有分别取舍即是背觉合尘,即是迷失了自性),不被诸境所转,尤其是无梦无醒时亦能作主(如果要梦中、在无梦无醒时不能作主,则说明这个能观的心不是真的)六祖所说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所揭示的正是开悟的初关景象:前后际断,照体独立,作为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法二执破了,第七意识的俱生我执也能伏住(这就是“六七因中转”),安住在平等无分别的无心之觉照(平等无分别智)中修行人到此,只能算是得个入处,真正的修行才开始此时虽然粗重的分别妄想已经不起,但是微细和极微细的执五蕴万法为实有的坚固妄想仍然存在,理事二边没有打破,色心二边犹存,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用功,让定慧等持的功夫更深入、更精微,更具有穿透力二)六祖悟道的第二个阶段六祖悟道的第二个阶段,见于他针对神秀禅师所作的“菩提本无树”一偈。

      神秀受五祖吩咐,苦心费力地作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为不自信,趁夜静更深,偷偷地把它写在步廊的墙壁上对神秀的偈子,五祖的反应是: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祖三更唤秀入堂,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两天后,六祖在槽厂舂米,见有一位童子在唱诵神秀的偈子,一听便知神秀“此偈未见本性”,于是央求童子带他来到廊壁前,也作了一首偈子,请人代书在神秀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这首偈子,五祖的反应是:江州别驾张日用替惠能书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这一阶段,六祖证悟到了什么呢?证悟到五蕴皆空,也就是说,执五蕴为实有的坚固妄想(属俱生我法二执)已经被打破了,俱生我法二执随灭,即不受尘境之污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虚空粉碎,大地平觉”这是开悟的重关景象俱生我执,指五蕴身心为实有之我俱生法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万法的实有性;二是空与有、凡夫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入世与出世、凡与圣等二边性六祖悟道的第二个阶段所破,不仅包括俱生我执,还包括俱生法执中“诸法唯心所现的非实有性(空性)”这一面这里的本来无一物,非指虚无,乃指五蕴的实有性被空掉了有人认为,五祖说六祖的这首偈子“亦未见性”,只是掩盖之辞,目的是为了保护六祖,实际上,六祖已经开悟了这种说法未必符合实际因为证得了诸法无实有的空性之后,尚有空有等二边还没有超越,还不能起用,还没有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超越三)六祖悟道的第三个阶段六祖悟道的第三个阶段,见于他听五祖讲《金刚经》时,一口气说出了“五个何期”。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明六祖不仅证得了万法唯心所现并非实有的空性,同时还悟得自性之理体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能转一切法之全机大用,而并没有住在空寂的境界中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说明自性并不是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能生一切万法的宝藏,它能遍摄一切万法,能够自在地转一切万法而如如不动,能够自由地出入红尘,行化世间,即所谓的“入廛垂手”,此时,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菩提、轮回与解脱、生死与涅槃、佛与众生等二边分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