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解析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40页十年高考 | 真题汇编『分项汇编逐一击破』『十年高考真题试炼』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2020全国Ⅰ卷高考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十分复杂,这种混乱的现象使得商品交易需要进行相互间的换算,不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提高了各个领域交易的成本,故A项正确;度量衡的不统一与军阀混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会加剧混战的局面,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阻断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2.(2020.7浙江高考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A.实业部 B.参议院 C.钱业公会 D.工业建设会【答案】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部,下设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司,以指导实业发展,A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拥有立法、制宪、财政决算、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弹劾、咨询等职权,为临时政府最高立法机关,不直接指导实业,排除B;钱业公会负责金融事务,不直接指导实业,排除C;工业建设会是协会,不属于政府机构,不能直接指导实业,排除D。
3.(2019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2019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儒家伦理道德,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排除5.(2019.4浙江高考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项排除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C项排除6.(2018.11浙江高考14)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 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的内容,目的是推动文学革新,不是振作少年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本身就是文学改良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推动文学改良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学革命,故C项正确;反对愚昧与专制,即倡导科学与民主,与文学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7.(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9)9.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8.(2017.4浙江高考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答案】B【解析】倡导民主科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和“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是希望青年的进步和成长,故B项正确;反对愚昧迷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追求新文学平易近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9.(2017.11浙江高考10)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中“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文学革命,A项错误;19世纪50年代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维新变法中,办报成为推进变法的重要手段,C项错误;D项材料中未体现10.(2016上海高考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C【解析】材料“覆民政而复帝制”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复辟帝制。
19世纪中期还处在清王朝统治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世纪末期还处在清王朝统治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20世纪初期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最终失败,“民国乃得中兴”,故C项正确;20世纪中期与民国初年“国体初建”时间上不符合,故D项错误11.(2017年4月浙江选考,10,2分)《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希望青年锻炼自己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故B项符合题意;A、B、D均没有体现自主锻炼成才之意12.(2016天津高考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从“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故D项错误。
13.(2016.6浙江高考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B【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的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了,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