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docx
8页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范瑞萍【内容摘要】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 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 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 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 我们所广为流传任何一篇唐诗佳作的美都是因为形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高度 统一,从而将唐诗的艺术推到极致,使得唐诗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关键词】 唐诗 形式美 韵律美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能在有限的诗行中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反映多彩的社会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诗歌要能脍炙人 口,千古流传,不但是其独特的形式艺术,同时也在于其动感的韵律唐朝是中 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 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 享受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 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任何一篇 唐诗佳作的美都是因为形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从而将唐诗的艺术推 到极致,使得唐诗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蕴 含其中的美的要素一、多彩的形式美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推陈出新这里所说的形式主要是指唐诗 的语言和言语的形式唐诗的形式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形 式,同时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唐诗的形式不仅继承了汉魏民 歌、乐府的传统形式,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 古诗的形式,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 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作和 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 的艺术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了一个典型的形式,至 今尤为人们所喜爱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律诗绝句和律诗又 各有五言和七言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 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唐诗在形式结构上,一句一气象,而且颇有讲究短短四句或八句,其内容 高度浓缩,形式臻于完美,内涵极其丰富数千年的古代文化历史,生成了或韵 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的诗歌语言若是四言诗是汉语大厦的基 石,那么五七言是汉语展翅飞翔的形式之一。
所以四言诗作为汉语的阶梯一直保 留使用至今,但五七言诗是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产物,是那个时代人们抒情、吟咏 时结出的果实,是汉语的节奏之一种,但它们的结构形式还是整体逻辑形式汉语诗歌的形式可谓是世界语言中最奇特的语言形式:汉语最整饬,但其内 部形式又出人意料地千变万化,所以又是最自由的为了达到最整饬的形式,它 甘愿打破一般性的语言规范,以求形式对仗和节奏协调,而这种方式又作为一种 传统被汉语语族承认五、七言诗首先表现为整体形象的浑然一体,消弭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界线 没有语法标记确定它们的所属关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里长征人未还”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是 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也叫“互辞”,也叫“互 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种语言形式是这样的,上下两 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 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 句子像这样的句子很多,如杜牧的《泊秦淮》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 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若是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 沙,就很难讲得通了。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是 否仅仅是说主人下马送客,客人上船而别呢?原来,此句是“主人客人下马,客 人主人在船”的省略可见,互文见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由于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质,古代诗词中词语的组合丰富复杂,又因为格律诗 受字数、平仄、押韵等因素的限制,在语言表意日益精工,丰美的同时,唐诗中 的省略现象更成为诗词句式上的一大特点了我们应该看到诗句中特殊的句式用 法给诗句带来的丰厚作用唐诗追求简约之言表繁复之意,省略成分为其最有效 的表达方式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江 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在实际欣赏之时要按照 句意的需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才能表达意境杜甫的这两句诗可补充为“映 阶碧草自(生)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 “岐王宅里寻常见(汝),崔 九堂前几度闻(歌)”可以看出语法成分的省略在唐诗创作中常用,其主要功 能是为了达到简洁凝练的表达效果唐诗的结构倒置现象,也是内容表达的需要,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香 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妙用倒置的典范,正常顺序应该为“鹦鹉 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为了适应平仄的要求,诗人巧用心思将宾语前 置,从而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不仅使句法新奇,而且构思新颖 引起了读者美妙的想象,开拓了诗句深邃的意境。
又因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 和“碧梧”而不是“鹦鹉”和“凤凰”,这样才合乎《秋兴》的题目,所以运用 了倒置的句法,给人以新鲜奇特的语言美感,而且使诗意浓郁,令人回味唐诗在形式方面最大的特点即是对仗,所以在古代,儿童学作诗主要是 先从对对联即对仗开始的因此有一些专门指导学童们学习对仗的教材,如清车 万育《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其文 如①: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 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 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可见该书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让学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 的训练通过这种对仗学习方式,使学童对律诗的节奏和音乐等形式美有了更加 直观感性的认识对仗在唐诗中屡屡出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 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 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 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②这首诗,语句极为 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 是十分成熟的又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① (清)车万育《声律启蒙》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版.pl② 清)沈德潜 编;英巍整理《唐诗别裁 》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 普遍意义,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 深刻寓义它在当时就受到前辈诗人称赞,直到现在还被人引用 对仗在唐诗中 的要求是非常严整、优美的,读来让人感觉形式之规整、节奏之鲜明,均妙不可 言,使得唐诗成为后世格律诗创作的范式,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诗歌苑 地中的独特体制与风格二、和谐的韵律美诗词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汉语这种单音节的声调语,最适于运用声音的相 似、相异、相错与相间来构建和谐的韵律美韵律,可说是与我国古诗生而同具 的艺术属性尤为神奇的是从南到北,包括北国的古谣谚,诗经的风雅颂,到江 南的楚骚,用韵基本相同这表明南北之间有着广泛存在的通用语言它为诗歌 的繁荣提供了丰饶的沃土韵,本义是和谐悦耳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代表美好的事物。
律,是古代校 正音乐的标准此外,律,还有规范、规则的意思那么,“韵律”便可以理解为: 能够将文字排列得更加和谐美好的规范韵律强烈的乐感,可直接入乐,是诗歌 美学特征之一诗的韵律是经过长久的历史演变,不断成熟而臻于完善的1)韵之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熟读唐诗了也能吟上一两句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唐诗的“韵律”在起作用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 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格律中用韵,叫做“押韵”为什么要用韵呢?是因为有韵 的诗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 多没有不押韵的,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 又称为“合辙”一首诗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能觉察出来的至于要说什么是韵, 那却不太简单但是,通过平常的汉语拼音也能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汉语拼音,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ong,其中g是声母,ong是 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韵母总是在后面再看“东” dong, “同” tong, “龙” long, “宗” zong,“聪” co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 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韵脚在一首诗中有规律的重复可以起 到联想的作用,使诗歌中的句与句之间能有机统一的联想起来俄国诗人马雅可 夫斯基说得好:“没有韵脚,诗行就松散了韵脚可以使你回到前一行,使你联想其他,使讲述的一个思想的几行诗结成一体③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押韵,古又称叶韵或协韵古体诗押韵比较自由,韵脚 也比较宽,邻韵可通押,不避韵字重复使用,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即 可句句通押,也可隔句押韵,还可以几句才押韵,韵脚可平可仄格律诗押韵则 很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且须一韵到底,两句一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 韵,不能用重韵字韵作用不仅能调节诗句的节奏,而且对诗中的意脉结构起着 扣含关联作用,还能体现出声韵的和谐呼应,情韵的回环荡漾的特殊韵味,动听 易记,便于背诵和流传,而且可以入乐,有一贯的审美因素从《诗经•关雎》 开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句押韵的句尾韵:鸠、 洲、逑)……到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 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句句押韵的句尾 韵:号,茅,郊,梢,坳)……从中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就懂得用韵的道理,懂得 韵之美。
唐诗音韵的象征功能最鲜明直接地表现在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音响效果的 描绘,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李重华《贞一斋诗话》 曾对诗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做过总结性的评论:“匠门业师问余:‘唐人作诗 何取于双声叠韵,能指出好处否?'余曰:‘以余所见,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 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④王力先生认为:“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的 美,这种形式美在对仗中才能显示出来⑤有时候是双声对双声,如白居易《望 月有感》“田园零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以“零落”对“流离”, 又如李 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以“刁斗”对“琵琶”; 有时候是叠韵对叠韵,如杜甫《秋日荆南述怀》“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以 “苍茫”对“展转”,又如李商隐《春雨》“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以“晼晚”对“依稀”;有时候是叠韵与双声互对的,如王维《老将行》“苍茫古 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以“苍茫”对“寥落”; 又如李商隐《过陈琳墓》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以“埋没”对“荒凉”唐诗中双声叠韵的运用杜甫是最精于此道的现在随手举出一些例子:《野人 送朱樱》“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以“细写”对“匀圆”;《吹笛》“风 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以“律吕”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