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区域高校科研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基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定量分析.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38334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6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区域高校科研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基于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定量分析 2.定量结果解释总体来看,高校科研质量有待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各省份间高校科研质量差距虽然较大,但呈缩小趋势具体情况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横向比较结果看,各省份间高校科研质量差距仍然较大高校科研质量排名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市区)高校科研质量水平总体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究其原因,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受地方经济制约,西部高校科研硬件建设滞后,科研人才流失严重;高校从政府部门申请经费渠道窄,获得的经费有限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确立重点高校政策及20世纪末分别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不同省(市区)高校科研质量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8]东部地区11个省市393所高等院校中,分别有17%和6.1%的院校为“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占全国这两类院校总数的57.8%和61.5%;西部地区这四项指标分别为9.2%、2.8%、19.8%、17.9%;北京67%和20%的高校为“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达26所,比西部地区10个省(市区)的“211工程”院校总数还多(仅有“211工程”院校23所)。

      因此,这一发展战略客观上促使科研资源逐步向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聚集,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省际高校科研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从而制约了西部省份高校科研质量的提升第二,从纵向变化特点看,2005-2012年间各省(市区)高校科研质量综合分数的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2005年和2012年31个省(市区)高校科研质量因子综合得分的标准差分别为0.579和0.548,表明离散程度有所减弱同时,部分省市高校科研质量纵向存在一定波动以四川省为例,2005-2012年四川省高校科研质量全国排名在6-11名之间波动,其原因主要在于四川省高校科研投入的变化,如2012年四川高校科研人员费降低到了664735元,科研人员费减少了约26.8%,而科研质量因子综合得分也降低到0.20分当然,部分省市高校科研质量综合得分的波动则是由于其成果质量下降所致如北京市高校2012年高级职称人员和当年项目投入人员分别比2009年增加了1213和4223名,科研事业费等皆为2009年的1.7倍,然而,2012年北京市高校科研质量的因子综合得分却比2009年下降0.25分,主要是成果质量得分下降所致第三,从高校科研条件质量与成果质量的对比看,相对于科研条件质量改善的程度,成果质量提升仍显不足。

      为分析方便,选取上文条件质量所有6项指标为投入项,同时选择结果质量中“各省(市区)科技进步奖、专著部数、在国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专利授权数”4项指标为产出项,对2005、2009、2012三个年度原始数据运用DEAP2.1软件进行DEA分析发现:三年中31个省(市区)综合效率值的均值分别为0.894、0.844、0.921;三个年度分别有14个、13个和19个省(市区)高校科研综合效率值达到DEA有效,其中天津、上海、浙江、湖北等部分省市连续三年综合效率值均达到DEA有效数据表明,这些省市高校总体呈现出条件质量改善与成果质量提升协调发展的状态,且这类省市占比有所上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科研工作正在经历由注重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逐步向更加注重科研绩效管理、提升科研成果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之中,随着科研管理相关制度的逐步完善,大部分省市高校的科研质量得到逐步提升第四,从各指标的影响力看,“当年项目投入人员数”的载荷较高,达0.964,“教授”、“高级职称人员”指标的因子载荷分别达到0.953和0.943,体现出“人”在科研中的重要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素质科研人才较为缺乏,他们大多分布在研究机构、企业和高校,逐步形成研究机构、企业和高校各约占1/3的局面,即使如此,有限的科研人力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当前,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评价标准,科研工作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缺陷,重量轻质、重形式轻内容、重资源汲取轻成果产出等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科研人员潜力的挖掘与发挥三、若干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区域高校科研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提升空间很大;研究队伍建设、研究经费投入和研究成果质量是制约区域高校科研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转变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为区域高校科研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过去在经济不够发达、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出台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等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其划时代的积极意义和作用然而,非均衡发展战略同时造成了高校发展的利益固化和中西部高校发展不足的局面因此,建议调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实行区际互助、兼顾重点、突出特色的发展战略,对中西部高校特别是西部高校全方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系统的中西部高校发展战略措施,除在科研队伍建设、科研经费投入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外,还要督促地方政府加强对地方高校的领导和支持力度,促使中西部高校领导班子转变观念,同时,在加大“985”和“211”高校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等方面下功夫,为区域高校共同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优化科研生态环境,为区域高校科研队伍建设提供环境支持高校是特殊的生态系统,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9],区域高校科研生态环境对提升区域高校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应综合考虑影响区域高校科研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营造有利于提升高校科研质量的“发展型学术生态模式”[10]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保障各层次人才有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在认真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专门的中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特别要加强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为西部高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提高西部高校科研队伍整体质量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为区域高校科研条件质量的改善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虽然近年科研经费增加比较多,但由于过去科研经费投入太少、欠账太多,短期内难以形成科研投入规模效应建议采取三个主要措施:一是中央政府继续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西部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科研经费投入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投入保障机制和督查制度,监督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二是地方政府增加对地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省(市区)政府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高校从中央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投入,同时,督促高校加大科研投入、落实科研经费配套资金。

      三是加强高校科研人员国际交流,普遍增加高校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经费,为科研人员开阔研究视野、提高科研质量创造条件第四,改革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促进区域高校科研成果质量与条件质量的协调发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具有投入多、时间长和难度大等特点,短期内往往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因此,高校科学研究必须尊重科学研究规律,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建议建立长期动态考核制度要突出创新导向,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简便可行的科研质量标准,以发挥科研评价对高校科研活动的正确导向作用从根本上讲,高校科研成果质量是由各利益主体对高校所提供的科研成果的满意程度决定的高校科研评价和科研成果质量的提升须服务于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实现这一整体目标,因此高校科研评价需要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和评价内容、标准的科学化等方面作进一步改革参考文献:[1]STEWART W A C. Higher Education in Post War Britain[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9:233-234.[2]董秀华.美国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评估的实践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8):39-43.[3]刘伟,曹建国,郑林昌,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6):121-126.[4]武书连.欢迎讨论大学评价——复方勇同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5):35;丁敬达,邱均平.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J].科研管理,2010,(4):111-118.[5]岳昌君,胡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学生满意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40-43.[6]刘贵华,柳劲松.教育科研评价的中国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25-29.[7]刘贵华,柳劲松.教育科研质量标准:总体框架与内涵表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1-6.[8]徐永.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及其检视:一个“国家行动”的解释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18-25.[9][10]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2:摘要.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