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6单元23 《孟子》三章.docx
11页23 《孟子》三章设计说明此课三篇文章皆选自《孟子》,都是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先秦诸子散文常能表现出清晰的逻辑与思想的魅力,极具说服力课文中多用排比,在极为分明的层次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形成传颂千古的名句说理则善用类比的手法,将抽象的观点论述得深入浅出此外,此课最值得挖掘的,便是字里行间所充盈的浩然正气,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大有裨益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忧患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孟子》二)工具1.多媒体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 中国有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代历史中“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都知道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畔(pàn) 淫(yín) 米粟(sù)疆域(yù) 贫贱(jiàn) 公孙衍(yǎn) 2.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孟子的主要材料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教师示范朗读,播放朗读音频2.教师指导朗读,明确易错读音,明确句中停顿,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抽生朗读,评价、指导朗读4.组织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5.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听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即使)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3.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一词多义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委而去之(连词,表承接)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锋利)城三里之城(名词,内城)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环而攻之(代词,代指“城”)亲戚畔之(代词,代指“君主”)(3)古今异义亲戚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 亲属和母系亲属 [例]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 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委古义:放弃[例]委而去之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任池古义:护城河[例]池非不深也今义:池塘是古义:这[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今义:判断动词郭古义:外城[例]七里之郭今义:姓氏国古义: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今义:国家城古义:城墙[例]城非不高也今义:城市4)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5)特殊句式。
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表判断)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节奏鲜明、音乐和谐的特点2.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把握课文大意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论证思路,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论证的?2.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3.课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4.课文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举出了具体事例来证明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这一点呢?5.试列举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得出探究结果,选代表发言1.作者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作者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然后运用两个概括性很强的示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国方略最后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2.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人和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仁政一个国家如果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自己众叛亲离4.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5.(1)借助“天时”取得胜利的例子:①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②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很多燃烧着的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2)借助“地利”取得胜利的例子:城市中的“黄金地带”可以取得更好的商业业绩3)依靠“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 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深入品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五、过程性评价课堂8分钟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希望大家能认真积累今天所学,温故知新七、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背诵课文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同学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老先生,曾经有一段经典的开场白:“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那么,在社会生活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富贵不能淫》,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2.教师指导朗读,强调易错读音,明确句中停顿,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抽生朗读,评价、指导朗读4.组织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5.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思扰乱,贫贱不能使他的气节改变,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3.积累文言知识1)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动词,告诫)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之丈夫之冠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父命之(代词,他)往送之门(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2)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服)(3)特殊句式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通过朗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三、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妾妇之道”的原则是什么?作者写“妾妇之道”的用意是什么?3.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4.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原则:以顺为正者。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