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梳理.docx
7页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梳理 《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 一、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心愿 2、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 3、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二、一词多义 1、归: ①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2、乐: ①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秀: ①蔚然而深秀者 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动词) 4、谓: ①太守自谓(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为 、而: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朝而往,暮而归(“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表示转折关系,却 三、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3、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4、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四、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五、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翻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是酿泉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翻译: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翻译:太守跟宾客来这里来喝酒,喝得少也总是喝醉,而年龄又最大,因此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晚上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翻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翻译: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他们的乐趣为乐趣啊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来表述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六、内容理解 1、这篇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答:本文抒写了作者被贬后悠然自适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结构: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季的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并点出作者名姓 3、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具体: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4、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答: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1段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6、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答:①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7、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 答: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都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8、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答: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9、第四段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10、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1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2、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共同之处: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都具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不同点:《醉翁亭记》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岳阳楼记》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13、找出文中的成语:水落石出、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4、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