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朔州市何家堡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摸底试题含解析.docx
11页山西省朔州市何家堡中学2022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摸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稳定性:NH3>PH3>AsH3B.原子半径:N>P>AsC.酸性:HClO4>H2SO4>H3PO4D.碱性:NaOH>Mg(OH)2>Al(OH)3参考答案:B略2. 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不正确的是( )A.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 B.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C.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 D.浓硫酸可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参考答案:C略3. .下列物质中一定互为同系物的是A.CH2=CH2和CH2=CH-CH=CH2 B.C2H4和C6H12C. (CH3)2CHCH(CH3)2和(CH3)2CHCH2CH(CH3)2 D. C2H6和C4H8参考答案:C略4. 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危险警告标签(如图所示),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A. B. C. D.参考答案:B【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浓硝酸、四氯化碳、白磷、黑火药等药品的性质与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浓硝酸有腐蚀性,属于腐蚀品,图为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B.四氯化碳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是一种高效灭火剂,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图为易燃性标志错误,故B错误;C.白磷属于有毒物质,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C正确;D.黑火药属于易爆物,应贴爆炸品的标志,图为爆炸品标志,故D正确;故选B.5. 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H2SO4+2NaOH=Na2SO4+2H2O B. CuO+H2 Cu+ H2OC. NH3+HCl=NH4Cl D. 2NaHCO3Na2CO3+ H2O +CO2↑参考答案:BA.H2SO4+2NaOH═Na2SO4+2H2O,为复分解反应,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B.CuO+H2Cu+H2O,Cu、H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C.NH3+HCl═NH4Cl,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D.2NaHCO3Na2CO3+H2O+CO2↑,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6. 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迅速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铜片的质量比加热前增加的是 A.稀盐酸 B.稀硝酸 C.乙醇 D.NaOH溶液参考答案:D略7. 从手册上查得:H-H、Cl-Cl和 H-Cl的键能分别为436、243和431 kJ·mol-1,请用此数据估计,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 H2(g)+Cl2(g)=2HCl(g); △H=-183 kJ·mol-1 B . H2(g)+Cl2(g)=2HCl(g); △H=+183kJ·mol-1 C . H2(g)+Cl2(g)=2HCl(g);△H=-91.5kJ·mol-1 D . H2(g)+Cl2(g)=2HCl(g);△H=+91.5kJ·mol-1 参考答案:A8. 蒸发操作中必须用到蒸发皿,下面对蒸发皿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B.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 C.将灼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冷水中冲洗 D.将灼热的蒸发皿用手拿离火焰,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参考答案:A9. 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 mL 1 mol·L-1 AlCl3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75 mL 3 mol·L-1 NH4Cl溶液C.75 mL 0.5 mol·L-1的FeCl3溶液 D.150 mL 2 mol·L-1的KCl溶液参考答案:B略10.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顺序中,不正确的是A. 热稳定性:HF
本题答案为A11. 下列关于乙烯和聚乙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二者都能使溴水褪色,性质相似B.二者互为同系物C.二者所含碳、氢的质量分数相同D.二者分子组成相同参考答案:C解析 乙烯结构简式为:CH2===CH2,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乙烯可以和溴水中的Br2发生加成反应,而聚乙烯不行;二者所含C、H的原子个数比均为1︰2,故C、H的质量分数相同12. 氧氟沙星是常用抗菌药,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氧氟沙星叙述错误的是( )A.能发生加成、取代反应 B.能发生还原、酯化反应C.分子内共有19个氢原子 D.分子内共平面的碳原子多于6个参考答案:C略13. .对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参考答案:A14. 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或降温都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SO2(g)+NO2(g)SO3(g)+NO(g)△H<0B.C(s)+CO2(g)2CO(g)△H>0C.4NH3(g)+5O2(g)4NO(g)+6H2O(g)△H<0D.H2S(g)H2(g)+S(s)△H>0参考答案:B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系数和减小的方向进行;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进行,据此结合选项解答.解答:解:A、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A不选;B、正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B选;C、正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C不选;D、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D不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注意根据反应特征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答,难度不大.15. 将40℃时的饱和KCl溶液冷却至10℃,该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KCl的溶解度 B.溶剂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溶液中K+的数目参考答案:B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某课外活动小组模拟呼吸面具中的原理(过氧化钠与潮湿二氧化碳反应),设计用下图所示的仪器来制取氧气并测量氧气的体积(省略夹持装置及连接胶管)。
本实验可供选用的药品有:稀硫酸、稀盐酸、过氧化钠、大理石、水试回答:(1)图中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接口数字编号):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⑧(2)装置C中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3)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4)装置D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了较准确地用E装置测量氧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之外,在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_______A.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B.反应结束即可立刻读数,以免氧气溶解到水中影响实验结果C.实验开始和结束时都应上下移动乙管,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D.实验结束读数时若甲管中液面高于乙管时,所测气体体积偏小参考答案:(1)C B D A E (2)CaCO3 HC1 (3)吸收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4)2Na2O2 + 2CO2 =2 Na2CO3 + O2 、2Na2O2 + 2H2O =4 NaOH+ O2↑ (5)a c(1)仪器C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连接3用来除去HCl,4连接6可使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然后连接2可除去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最后连接8测量气体的体积,所以顺序为CBDAE;(2)只有仪器C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根据装置特点可知制气原料应该采用大理石和盐酸;(3)仪器C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此法制得的二氧化碳中会含有少量氯化氢,须通过装有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以除去这些氯化氢,净化后的二氧化碳通过过氧化钠来制取氧气,为了除去生成的氧气中混有未反应的二氧化碳,可以使它们通过仪器A,即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氧气中未反应的二氧化碳,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4)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则装置D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5)由于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大,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氧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之外,在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应注意:①读数时要调节E中甲、乙的液面使其同一高度;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答案选a、c。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已知:A2(g)+B2(g)====A2B(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问:(1)a、b 、c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a.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