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高考(2011-2020年)北京卷物理试题分项全解全析之专题05 万有引力(学生版).pdf
4页1 10 年高考(年高考(2011-2020 年)年)北京北京卷物理试题卷物理试题分项全解全析分项全解全析 专题专题 05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 一、2011-2020 年北京卷分布情况概况: 考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 万有引力 2020 年选择题53 分 2019 年选择题186 分 2018 年选择题176 分 2017 年选择题176 分 2016 年选择题186 分 2015 年选择题166 分 2014 年计算题2318 分 2013 年 2012 年选择题186 分 2011 年选择题156 分 二、二、2011-2020 年北京卷试题赏析: 1 1、、 ((20202020 北京卷北京卷 T5T5))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已知火星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 10%, 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 5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火星探测器的发射速度应大于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 B. 火星探测器的发射速度应介于地球的第一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C. 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大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2 D. 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 2、、 ((20192019北京卷北京卷T18T18))2019 年 5 月 17 日,我国成功发射第 45 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于地球静止轨 道卫星(同步卫星) 。
该卫星 A. 入轨后可以位于北京正上方 B. 入轨后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C. 发射速度大于第二宇宙速度 D. 若发射到近地圆轨道所需能量较少 3 3、、 ((20182018北京卷北京卷T17T17))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 已知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 60 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 A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 B月球公转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 C自由落体在月球表面的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 D苹果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的 4 4、、 ((20172017北京卷北京卷T17T17))利用引力常量 G 和下列某一组数据,不能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是() A地球的半径及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 B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速度及周期 C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及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 D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及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 5 5、、 ((20162016北京卷北京卷T18T18))如图所示,一颗人造卫星原来在椭圆轨道 1 绕地球 E 运行,在 P 变轨后进入轨道 2 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 A不论在轨道 1 还是在轨道 2 运行,卫星在 P 点的速度都相同 B不论在轨道 1 还是在轨道 2 运行,卫星在 P 点的加速度都相同 C卫星在轨道 1 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加速度 D卫星在轨道 2 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动量 6 6、、 ((20152015北京卷北京卷T16)T16)假设地球和火星都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小于火星到太 阳的距离,那么() A地球公转周期大于火星的公转周期 B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小于火星公转的线速度 C地球公转的加速度小于火星公转的加速度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大于火星公转的角速度 7 7、、 ((20122012北京卷北京卷T18)T18)关于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别沿圆轨道和椭圆轨道运行的两颗卫星,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周期 B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一颗卫星,在轨道不同位置可能具有相同的速率 C在赤道上空运行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它们的轨道半径有可能不同 D沿不同轨道经过北京上空的两颗卫星,它们的轨道平面一定会重合 8 8、、 ((20112011北京卷北京卷T15T15))由于通讯和广播等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 A质量可以不同B轨道半径可以不同 C轨道平面可以不同D速率可以不同 9 9、、 ((20142014北京卷北京卷T23)T23)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规律与地上物体运动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4 (1)用弹簧秤称量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小物体的重量,随称量位置的变化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已知 地球质量为 M,自转周期为 T,万有引力常量为 G将地球视为半径为 R、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不考 虑空气的影响设在地球北极地面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 F0 a若在北极上空高出地面 h 处称量,弹簧秤读数为 F1,求比值的表达式,并就 h1.0%R 的情形算 出具体数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b若在赤道地面称量,弹簧秤读数为 F2,求比值的表达式 (2)设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圆周轨道半径为 r、太阳的半径为 Rs和地球的半径 R 三者均减小为现在的 1.0%,而太阳和地球的密度均匀且不变仅考虑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现实地球的 1 年为标准, 计算“设想地球”的一年将变为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