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哲学原理在地理学中的体现.doc
2页例谈哲学原理在地理学中的体现例谈哲学原理在地理学中的体现徐西锋 山东新泰一中 271200 地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今中外许多地理大师都精通哲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上 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就成了哲学问题地理哲学的研究对于地理科学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地理学落后,理论体系不完善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地理哲学研究,在于缺乏科学的思想方 法指导,并反复强调:“要建立并发展地理科学,就要研究地理哲学” 地理学者只有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 一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原理,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哲学原理 在地理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举例如下: 唯物论部分 原理原理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例:人地关系思想史的演变在人类社会早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崇拜、恐惧和依 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在变化, “人定胜天”时期盲目改造自然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人地伙伴”时期获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再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婚育观念的差异也归根 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原理原理 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例: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同时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 现有的自然条件,通过技术手段,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建塑料大棚等提高农业产出还可通过修筑梯田、 兴修水利工程、植树造林等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而获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辩证法部分 原理原理 1 普遍联系的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例:河流上游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导致下游的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最终导致下游洪涝 灾害加剧再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 旱,降水很少;这里地表水缺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 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差,有机质含量少 原理原理 2 因果关系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例:天文四季的形成: 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北端指向不变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各地正午太 阳高度角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各地所获得太阳光热的季节变化 天文四季森林减少与温室效应:森林面积减少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 平面上升 淹没低地 原理原理 3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例:土壤肥力与其四种物质组成之间的关系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每 种成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他们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正是这种独特的物质组成,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 要求任何一种物质含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产生土壤问题只有当各组成部分比例适当,土壤才具有最佳的肥力 特性再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 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 性一方面,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他们总是力求 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方面,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原理原理 4 事物是发展的原理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中 例: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貌。
一般来讲,喀斯特地貌发 育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范围广的可溶性岩石,二是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而现在的青藏高原是以“高寒”为 主要特征,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如果从青藏高原发展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迎刃而解,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 是一片汪洋,沉积了巨厚的沉积岩,后地壳上升,在上升初期高度不大,必然高温多雨,从而具备了发育喀斯 特地貌的条件再如,寒冷的南极发现有煤,说明南极洲很早以前曾位于温带,有过茂密的森林,后经长途漂 移,才来到南极地区 原理原理 5 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 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例:自然界的一切地理事物都在运动,宏观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微观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无不体现物质 的绝对运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物质的运动才实现 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任何一种运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谈运动必须说明运动的物质 原理原理 6 量变和质变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的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永不停息的变化和发展。
例:众所周知,沙拐枣是一种耐旱植物,广泛用于干旱区荒漠化的治理,适度种植可起到涵养水源、防风 固沙的作用,但若种植密度过大,则会导致植物蒸腾量增大,加剧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效果适得其反再如工 业集聚与工业分散在地区工业化初期,适当集聚可获得规模效益,但工业布局达到一定密度和规模,就会出 现“饱和状态” ,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劳动力、争公共设施等矛盾,加剧环境污 染,致使老工业中心不得不向外扩散,在环境条件适宜,或是发现新资源的地区布局生产 原理原理 7 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桉树的突出特点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位下降 时它的根系又能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 济价值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 人头疼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木和灌木大量枯死原因就在于两地 自然条件的差异,澳大利亚东部降水丰沛,地下水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那里的水分平衡云贵 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储存条件不理想,桉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地理书其实也就是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一本“哲学书”我们应该多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地理问题高中地理的 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只有寓哲学原理于地理教学中,才 能更好的为地理教学增光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