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版本.doc
73页教教 育育 知知 识识 与与 能能 力力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三、教育的属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教育学的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的功能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第五节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四、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第六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节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特点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三、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第二章第二章 中学课程中学课程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第二节 课程组织课程组织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评价 四、课程开发 第三节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理念、目标、实施状况))第三章第三章 中学教育中学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教学概述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内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第三节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第四节第四节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第五节第五节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六节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节第七节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第八节第八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第四章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第一节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一、感觉 二、知觉 三、注意 四、记忆 五、思维 六、想象 七、问题解决 第二节第二节 学习概述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二、知识的学习 三、技能的形成 第三节第三节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四节第四节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第五节第五节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第六节第六节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五章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第二节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一、情绪概述 二、情绪理论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第三节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 二、人格发展理论 第四节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第六章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中学生心理第一节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节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的方法中学生心理的方法 一、心理概述 二、心理的内容 三、心理的主要方法第七章第七章 中学德育中学德育第一节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品德概述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第二节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含义 二、德育的意义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第四节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五节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生德育的原则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一、班级的概念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第二节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第三节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外活动概述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第四节第四节 班主任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第五节第五节 教师心理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三、教师成长心理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聚焦: 单选题单选题和辨析题辨析题,教育的含义、属性、起源与发展教育的含义、属性、起源与发展为考查重点。
考点梳理: 一、教育的含义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 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 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狭 义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 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响,促使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纽 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 育的质的规定性他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 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 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 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 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起源 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十九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沛西能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3.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代表作《《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史教科书》》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 仿仿 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 我国的夏、商、西周出现夏、商、西周出现“庠庠”“序序”“校校”等施教机构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 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内容是“五项竞技五项竞技”赛跑、跳 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 古印度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教育盛行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以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最典型特征 封建社会教育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学大学》》 《《论语论语》》 《《中庸中庸》》 《《孟子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西方,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A 古代产生了学校产生了学校 B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非生产性 C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等级性D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E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近现代近现代教育 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式 4.二十世纪以后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聚焦: 单选题,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单选题,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是考察重点,尤其识记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