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浮士德形象的演变为例看渊源学的研究特点.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以浮士德形象的演变为例看渊源学的研究特点 以浮士德形象的蜕变为例看渊源学的研究特点 12级中文一班吴俊莹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於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采纳者为启程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对比文学的视野中,透露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 对两部作品之间的主题或题材等渊源举行的实证性研究,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渊源探寻围围着“浮士德”这个人物典型的研究,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浮士德是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真实原型据说是格奥尔格·查培尔,生于1480年他曾冒充学者、魔术师、星象家、算命者四处漫游,自夸精通点金术晚年生活贫困,约死于1540年后来围围着这个人物产生了大量关于魔术师的传闻,“与魔鬼订约”这个主题就成为后世所不断沿袭的核心内容,但是不同作品却能表现出来不同的艺术价值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闻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仆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楚体验。
而在民间传闻的长期流传和欧洲作家的反复加工过程中,浮士德这一形象凝聚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大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布局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 分裂已是: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都处于强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弥漫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是彼此分道扬镳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弥漫了斗争与冲突,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调,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和贯穿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的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良善与丑恶的因子就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良善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
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浮士德那种超人的聪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断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表达者而展现的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断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决来实现的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冲突统一体,有着灵与肉,梦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 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操纵心灵气力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楚决定 这个故事1570年开头有人记载,1575年出版了以拉丁文写作的浮士德的故事最完整的是《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全书共69章,1587年在法兰克福出版可以说,在此之前的作品中所展现的浮士德,他“与魔鬼订约”,被普遍看作是出卖灵魂的人物,因而遭到人们的唾弃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马洛却将这个故事重新改写成《浮士德博士一生的悲剧》,在这里,浮士德成为一个追求学识,敢于破坏一切宗教教条、否决天堂和地狱的人文主义者形象;而在后来19世纪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就完全成为一个蔑视宗教神学、终生探索人生真理和社会梦想的启蒙学者的形象。
对唱德和马洛对浮士德的创作举行渊源学式的研究,就形成对浮士德这个形象以及“与魔鬼订约”的主题的一个孤立的渊源研究考证,这正是一种典型的渊源学研究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