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实践方案.docx
5页人工气道湿化护理实践方案一、目的:维持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病人 舒适二、人工气道湿化的临床指征:所有开放人工气道的病人(住院)都应按需进行气道湿化三、评估:1、患者生命体征状况,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 若患者血氧饱和度<95%,暂缓进行气道湿化2、 患者痰液的性状;3、 患者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湿化禁忌证(如气道阻塞);4、 湿化需求,根据人工气道建立方式、治疗时间、病人病情需求,选择不 同的湿化方式四、用物选择及注意事项:1、湿化设备的选择(1)人工鼻(HME):见图1-3图 1 完整包装 图 2 气切患者使用中 图 3 气管插管患者使用中HME 的原理是模拟人体湿化系统机制,将呼出气体的热量和水分回收后对 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并充分滤过,维持气道纤毛系统功能,保持温度和湿度 恒定HME 使用简便,将 HME 置于人工气道口,常规每日更换一次,污染或堵 塞时随时更换更HME 主要适合于病人的短期治疗(气管插管或塑料气切套管)人工鼻的 禁忌证:有明显血性痰液,痰液过多、过黏,呼出潮气量低于吸入潮气量 70%的病人,小潮气量通气病人,体温低于32°C,自主通气量过高(>10 L/min),面罩漏气量过多的无创通气病人,以及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时。
I ■■ " I [ I* —r-*-. T I注意事项:① 人工鼻一旦污染应及时更换;② 护士反复观察并调整人工鼻的位置,使其处于气管内管上方;③ 应用人工鼻时,由于无效腔量的增加,可能会出现的高碳酸血症可导致 通气不足2)加热湿化器(HH):见图4主要用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通过加热湿化器 使湿化液以蒸汽的形式与吸入气体混合,使进入气道 内气体的温度达37C左右,相对湿度达100%图4 加热湿化器\ I ■■ \ 『—r-*-. r f注意事项:① 不定时观察记录加热湿化器湿化液的水位,若水位过低,及时添加灭菌 注射用水;湿化灌加水过多或呼吸机管路内冷凝水积聚过多,可导致气道灌洗或 人机不协调以及呼吸机性能异常,应及时清除湿化罐内过多的灭菌注射用水或是 管道内的冷凝水;② 注意观察呼吸机相关设置和参数(模式、温度、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气体的氧浓度、温湿度、吸呼比、气道阻力);③ 加热湿化器设置或使用不当,可导致病人发热、气道灼伤;( 3) 气管切开面罩:见图 5-8① 适用于长期带管(金属气切套管)患者② 由喉罩、连接管、药杯及氧气连接管四部分组成(见图 6),使用前依次连接(见图 7),接氧气后即可为患者使用(见图 8)。
③ 该装置即可进行氧气吸入,也可进行湿化或雾化吸入氧气吸入时药杯 里不加任何药液,湿化时药杯中加入湿化液即可,雾化吸入时遵医嘱加入雾化药图 5 完整包装 图 6 拆开后图 8 使用中图 7 组合后\ I ■■ i [ i* —r-*-. r f注意事项:① 使用过程中注意各部分连接紧密,防止漏气;② 使用过程中注意根据患者体位调节延长管及药杯位置,确保药杯处于低 位,防止湿化液或雾化液逆流;③ 患者体位改变过程中注意妥善固定, 防止整个装置发生牵拉或脱落4) 氧气驱动雾化:氧气驱动雾化用于间断气道湿化和雾化吸入治疗2、 湿化液的选择(1) 0.45%的盐水:适用于使用重复使用的氧气湿化瓶湿化患者2) 灭菌注射用水(图 9):适用于使用呼吸机患者图 9 灭菌注射用水 图 10 氧气湿化器(3) 一次性使用氧气湿化器(图 10):适用于短期湿化患者4) 雾化药:据医嘱使用,适用于需雾化吸入治疗患者3、 湿化液量的选择 湿化液量取决于室温、体温、空气湿度、通气量大小、患者出入量的多少、 痰液的量和性质等因素,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综合进行调整由于呼吸道的不显 性失水约为250ml/d,每日湿化液则应该不少于250ml。
老年人的湿化量每天 一般在200ml〜300m为宜痰液黏稠程度和引流是否通畅是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所需湿化液量主要 是根据痰液黏稠度来调整,将痰液的性质及吸痰时在玻璃管内壁上的附着情况作为判断标准4、 湿化温度人工气道患者进行常规湿化时,HH的设定要保证吸人气体在Y型接头处 的温度±34°C,但v41°C,并保证水蒸气的最小湿度在33 cmH2O五、 湿化效果评价指标(1) 病人有无并发症(气道热损伤、人机不同步、呼吸道感染、痰栓堵塞)(2) 痰液的情况(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引出,导管内无痰栓);(3) 肺部听诊,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4) 呼吸通畅,病人安静附 1 :气道湿化效果的判断标准:(1)湿化满意:患者安静,分泌物稀薄,呼吸道通畅,吸引管能顺利通过 管内没有痰栓, 听诊时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2)湿化过度:患者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发绀症状重,分泌物过于稀薄 频繁咳嗽,需不断吸引,听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3)湿化不足:患者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加重,氧饱和度迅速下 降等症状,分泌物黏稠,不易吸引或咳出,听诊气管内有痰鸣音附 2 :痰液粘稠度的判断标准:1 度:痰液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
2 度:痰的外观较 1 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容 易被水冲净;3 度:痰的外观明显黏稠,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 内壁上常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