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5 故乡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15页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5 故乡一等奖创新教案15 故 乡 【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线索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练习片段作文 4.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5.理解对比写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妙用 2.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鲁迅的资料、小说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了文章的结构与内容 2.了解了作者主要写的是故乡的变化,不仅是故乡景,更是故乡人的变化 3.整体感知,把握主要情节、线索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齐读:(1) 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 故乡,是漂泊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故乡,更是你我他黯然销魂的伤心之所 教师:(2)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如今竟这样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我们一起走进《故乡》,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15 故乡(3) 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一)文本知识 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吗? 预设: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6) 教师:(5)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野草》等他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背景资料 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小说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预设:(7)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他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人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文体知识 教师:本课的体裁是小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小说这种文体吧 预设:(8) 小说基本常识 (1)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两方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预习检查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9、10) 教师提示:注意“弶 ”“廿 ”“恣睢”的读音 2.指名学生读出、区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11) 3.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12) 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13)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鄙夷:轻视,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睢:任意胡为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课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教师提示:“隔膜”除了有“思想感情不相通”的意思,还可以形容“外行”“不通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4)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15) 教师:同学们,在速读课文时,边在课本上勾画本文的人物,然后回答 学生:闰土、杨二嫂 教师追问:还有吗? 学生:母亲、水生、宏儿 教师补充:还有一个重要的“我”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依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 教师点拨:记叙文线索大致分以下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台阶》以“台阶”为线索贯串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题目即中心事件,也是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作者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与感激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寻找线索,划分层次16) 学生抢答: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教师补充: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教师追问:同学们,全文依据这个标准可以分几部分?再归纳一下层意17) 学生抢答: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眼中的故乡” 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18) 这是一个 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1: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
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 预设2: 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理由是第74段,指出都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9) 教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给“我” 的印象,那就是: 学生:故乡变了 学生:闰土变了 教师:杨二嫂变了 教师补充:“我”变了 1.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故乡的语句,勾画出来20) 教师:同学们,先找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对比回答 学生1:以前的故乡是一副“神异的图画” 学生2:现在的故乡是一副“萧索的荒村” 教师: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填写下面关于“故乡”之变的表格21) 教师: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22) 变化一:肖像变化。
23) (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 学生1:看第一幅图片,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学生2: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开朗、朝气蓬勃 教师:那么,中年闰土呢? 学生3:看第二幅图片,中年闰土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 学生4:中年闰土苍老贫困、饱经沧桑 变化二:动作变化24) (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 学生1:第一幅图片,少年闰土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学生2:可见少年闰土动作身手敏捷、活泼勇敢 教师:那么,中年闰土呢? 学生3:第二幅图片,我们看出中年闰土手提纸包、只是摇头、默默吸烟 学生4:可见中年闰土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变化三:语言变化25) (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 学生1:第一幅图片,少年闰土对于乡间趣事脱口而出,说话滔滔不绝 学生2:第二幅图片,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学生3:可见中年闰土和“我”见面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变化四:对“我”的态度。
26) (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 学生1: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 教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何等的情同手足,他们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学生2:中年闰土对“我”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 教师:同学们,由此可见,他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变化五:对生活的态度27) (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 学生1: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闰土看瓜、捕鸟、刺猹、拾贝、观潮……热爱生活,无忧无虑 学生2:中闰土要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教师总结: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年的闰土变化很大! 教师: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具体看看少年和中年闰土具体变化在哪里 预设:(28)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预设:(29) 教师追问: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30)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闰土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1) 教师点拨:我们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去分析。
学生1:表面原因 学生2: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教师总结:(32) 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塑造其目的: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整体感知了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了解了作者主要写的是故乡的变化,不仅是故乡景,更是故乡人的变化读之,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悲哀,从而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所运用的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