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留住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docx
2页留住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①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②最早的叫卖,可以追溯到殷商屈原《天问》中的“鼓刀扬声”指屠夫舞刀剁肉,大声吆喝宋朝吴自牧《梦粱录》的“歌叫关扑”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游戏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到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③各地的叫卖声,呈现着本土的城乡风情④老北京叫卖声既有规矩,又有艺术性,这与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人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萧乾的耳中,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抑扬顿挫,变化颇多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样的声音穿越时代,历久弥新⑤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馄饨吃伐馄饨”……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⑥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叫卖声大多简洁明了,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山地较多,加上当地的民歌类型,如信天游、花儿等,本身就有着曲调悠扬粗犷的特点,因此叫卖调也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体现出人民的审美诉求。
⑦叫卖声是最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货声)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1906年,蔡绳格著《一岁货声》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该书从清末至新文化运动一直以手抄本存世还有大量京味文学、曲艺及电影中也保留了各地的叫卖声⑧新世纪以来,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如老北京叫卖、姑苏吆喝、太原市声等另外,得益于数字化保护和全媒体传播,现实生活中消失的叫卖声还在社交媒体、短视频中得以重现有的吆喝声还被申请为声音商标,以数字音频的载体模式,广泛运用于文旅文创的研发之中⑨叫卖声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迭代,书写着华夏各地的城乡风情人们也努力保护和传承着这份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12.根据第③一⑧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13.第⑧段中加点词“越来越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如何保存和推广老北京的声音,再给秦思源提出两条不同类型的建议。
4分)艺术家秦思源位于史家胡同的家被改造为博物馆,他在其中辟出一个6平米的空间,专门展示老北京的声音他找来熟悉老北京生活的、会百余种叫卖声的收藏家阿龙,录下了卖糖葫芦、包子、砂锅、杏儿、樱桃等游商的叫卖声,脚铃、糖锣、虎撑等响器的声响,还有旧时北京驼队的铃声 12(1)叫卖声的传承与保护 (2)老北京胡同空间形态独特,叫卖声既有规矩,又有艺术性(3)西北地区广袤\山地较多,叫卖声大多简洁明了,节奏自由,旋律悠长 (4)过去,通过研究著作、文学、电影和曲艺保留叫卖声(8分,每空2分) 13 “越来越多”表示数量逐步增加的变化过程(1分),在句中指各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叫卖声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的(2分),说明人们保护叫卖声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1分) 14 每条建议2分建议合理切题1分,与本文内容(主要是第7段和第8段)相关1分例:拍摄有关叫卖声的纪录片、短视频和音频作品将融入叫卖声元素的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把叫卖声申请为商标以,数字音频的载体模式,运用于文旅文创的研发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