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三).docx
7页清朝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三)清朝 地 图 清朝时期的清原——清原满族文化溯源(三)“金戈铁马入中原,一统天下三百年关山百战血犹热,铁骑千旅锋刀寒当历史的轮回第三次垂青于满族,清原以她渤海故地、金国疆土的丰厚文化底蕴和新宾一起成为了满族再次崛起的摇篮清原的八旗健儿追随着自己的民族英雄努尔哈赤,以新宾和清原为基地,扩土开疆,开始了一统天下的漫漫征程金国灭亡之后的300多年时间里,分散在东北的女真族形成了许多部落,明朝为了加强对女真族的控制,在各部落之间制造矛盾,使女真族内部纷争不断1583年,位于浑河与苏子河之间的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采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对清原以北的叶赫、清原以西的哈达等部落展开一系列军事行动,经过30多年的征抚,实现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举行开国大典,定国号为“金”,建元“天命”后金政权的建立,威胁到明朝在东北的利益,为此明朝派十万大军分兵四路进行征剿,努尔哈赤则以“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做战方针,将明军各个击破,取得了“萨尔浒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这场战役巩固了后金政权,也激励了女真人入主中原的信心。
此后,皇太极以法令形式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洲”,满族称谓的改变,标志着一个民族的统一与强盛统一后的满族时逢腐朽的明王朝祸起萧墙,这一历史机遇使满族得以逐鹿中原又是三十年腥风血雨,无数八旗健儿马革裹尸,为自己的民族换来了万里江山清朝统一全国后,康熙大帝命人运用近代制图学方法,绘制了第一幅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召示中外图中可见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南至南海曾母暗沙,东起库页岛,西抵中亚巴尔喀什湖,总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除此之外,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则为清朝的保护国曾经只是明朝东北边关一个小小部落,在经历了三代帝王艰苦卓绝的创业之后,终于在康熙手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在这幅地图中,清楚的标明清朝的肇兴地兴京(新宾)所在,清原就在兴京的辖域内清朝统治者把辽东地区视为“龙兴重地”,禁止关内汉人进入为了保护“龙脉”,从顺治年间开始修筑“柳条边”,“柳条边”分为“老边”和“新边”,全长1300公里,设有20个边门,清原的“英额门”就是其中之一英额门”是联络北京、盛京与东北腹地的交通枢纽,由兵部直管从清朝官修的《内府舆图》上可以看到经过“英额门”的驿路走向为:宁古塔—辉南县—英额门—萨尔浒—戈布—盛京,与渤海国时期的“营州道”几乎重合。
清朝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出巡东北,东巡以“拜谒祖陵”为目的,也包括巡视地方、加强军备等深刻内涵,“柳条边”作为保卫“龙脉”的重要设施,自在巡视之列清帝在视察“柳条边”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文,例如康熙皇帝所作的《柳条边望月》:“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乾隆皇帝也曾留下《入英额门》、《进英额门》两首诗作,诗中反映了当时的盛世气象和清原英额门一带的人文风貌清朝中后期,随着人口急剧膨胀,大批流民为了寻求生路,不得不冒险“闯关东”,清原镇的人口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增长,由清初的八家,发展到清末的数千户清朝的历代皇帝大都有诗文才华,其中以乾隆帝为最,乾隆一生留下了42613首诗作,这个数目与唐代流传下来的一共四万多首诗作不相上下例如乾隆在东巡途经清原敖家堡时曾作的一首《黑牛诗》“怪石峨峨似一牛,安然不动几千秋轻风拂体无毛动,细雨临身有汗流遍地野草难入口,长鞭任打不回头路上行人归来晚,疑是谁家牧未收如今帝王已逝,黑牛石也随时间尘封于地下,在敖家堡的路旁仅剩脊背,但因为有了皇帝御笔亲题,敖家堡便有了第一个名字——黑牛文字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在金朝时曾创造过自己的文字,但随着金朝的灭亡,逐渐被人们遗忘。
后金政权建立后,努尔哈赤命清原英额门的额尔德尼创立满文,并以法令行式强化满文的推广在此后三百年的时间里,满文与汉字、蒙文并行,一同担负起了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冠发式就是文化的外观清朝总结金朝亡国教训认为:牧猎民族一旦从马背上下来,很快就会淹没在“汉化”的潮流之中所以,为避免再度崛起的满族被“汉化”,衣冠和发式绝不能改变,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这一政策增加了清朝统一中国的难度,但却带来了此后三百年的长治久安旗袍、马褂是满族的特色服式,经过三百年的民族融合,旗袍以独特的魅力成为国际社会上代表中国的服装,而近年来流行的“唐装”就是马褂的翻版满族人信仰萨满教,相信天人感应,萨满是沟通神与人的媒介,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年代,无论行军打仗、祈福迎祥都要请萨满跳一段神曲一直到解放初期,清原一些地区仍有用“跳大神”去病消灾的习俗狗和乌鸦都是萨满教的图腾,千百年来这种图腾崇拜逐渐渗透到满族的生活中,形成了满族不吃狗肉、爱护乌鸦的习俗,这与后人编纂的“义犬救主”“乌鸦救主”的传说无关清代是中国多民族和谐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清朝统治者自身是少数民族,因此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心理有更深的感同身受。
在制定民族政策方面更多的考虑到了少数民族的感情例如在对待蒙古族问题上,清朝对蒙古以兄弟相称,满蒙之间世代联姻,使蒙古成为清朝统一中国最坚强的后盾对此,康熙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蒙古),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纵观历史,历代中原王朝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不惜倾国力修筑长城,但都未能很好的解决边患问题清朝的民族政策,使多民族统一在清政权之下,使蒙古变成了中国北部的长城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汉族的农耕文明让每一个牧猎民族在军事上获胜之后都在文化上卑躬屈膝满族八旗在以武力灭掉明朝百万大军,使汉人“剃发易服”之后,也对汉族文化顶礼膜拜从康熙朝开始,清朝兴文重教、尊孔崇儒编纂《康熙字典》,修订《四库全书》,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书籍传承了中华文明,满族也用行动向世人证明自己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大量儒学的引入,使满族“数世之后,皆成汉俗”今天清原的满族已没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因为三百年血缘与文化的交流,使满汉成为一家,不论从民族感情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难分彼此同所有的帝国一样,清朝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历史过程康乾盛世”太平日久,消磨了八旗兵的毅志,加之清朝在继承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将明朝末期闭关锁国的思想继承下来,长期的固步自封,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以文治武功著称的乾隆皇帝也许不会想到,在他去世后不到百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的刺刀已经在昔日庄严的紫禁城里耀武扬威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大清王朝的太阳缓缓西斜,直到最后的残阳如血但是,不论兴衰沉浮,满族都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因为清王朝三百年的融合,已经使56个民族成为一体,那就是中华民族三百年,满族人把每一滴血都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心房;三百年,中华大地上“书同文、车同轨”再没有“华夷之辨”也许数千年后的某一天,当人们再次翻开历史,他们会发现,在中华大地上,在辽东的新宾和清原之间,曾经有一个民族,兵不过数万,却敢与中央王朝分庭抗礼;地不过百里,却胸怀一统天下之志这个民族的骁勇,奠定了中国的版图,这个民族的兴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轨迹,这个民族叫做满族抚顺市韩叶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