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水平学业考试第一册~第三册知识点整理.pdf
6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世界古代史1.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位置:西亚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区域,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2)楔形文字:即“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3)汉穆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作用: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比较清楚的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历史价值: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古代埃及(1)法老统一的体制:古埃及法老拥有绝对权威,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2)金字塔与来世信仰:是埃及法老的陵墓,是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体现法老想继续现世生活,展示法老的权威和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3)象形文字与纸草:发明人古埃及人,纸草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复杂难懂, 埃及迅速 “阿拉伯化”,象形文字逐渐被忘却,最终消亡3.古代印度:(1)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或集团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特征:四大种姓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同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北印度,创始人悉达多大藏经4.古代美洲(1)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中美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南美洲印加文化2)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 西红柿、 可可、烟草等 40 多种农作物,后传播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5.古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欧洲右下角2)城邦的基本特征: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地一般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3)“古典时代”:公元前 5 至公元前 4 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4)雅典民主政治:希腊城邦中影响最大、最典型的是雅典,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特征: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背景:在平民与贵族100 多年的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过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发展了雅典民主政治,以上两个为里程碑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全盛时期评价:进步性: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希腊中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公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经济和文化进步局限性:但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外。
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 精品学习资料 - - -p d f 精品资料 - - - - -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5)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瑰宝,人类文明初启阶段的文学形式之一,反映出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9 世纪古希腊的社会状况6)帕特农神庙(7)哲学与史学:古希腊是欧洲哲学发源地,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以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8)罗马共和国的开始:公元前509 年,罗马废“王政”改共和9)罗马帝国: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第一公民)称号,政治统一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发达,城市涌现繁荣,后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 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最终被日耳曼人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10)基督教的创始、经典: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圣经11)基督教称为罗马帝国国教6.古希腊罗马(1)“十二铜表法” :背景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公布于罗马广场,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为法典。
2)“公民法”与“万民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及诉讼程序等各方面,基本上是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3)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体现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明文公示、按律量刑,改变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并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7.古代伊斯兰帝国(1)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古兰经8.中世纪西欧(1)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的时间:产生于6 世纪下半叶,发展于8 世纪的采邑改革,基本确立与 11 世纪后背景日耳曼氏族公社被国家所取代,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2)“采邑改革”及其影响: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有条件分封, 史称“采邑改革” 它促进了西欧封建制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随着采邑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限于分裂割据状态3)庄园的特点:庄园式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封闭性强4)城市的自治:目的为维护自身利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通过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等手段从领主手中夺取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结果或获得完全自治权,或取得部分自治权5)等级君主制:背景: 12 世纪后,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加强,但封建割据阻碍社会进步。
目的: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形成:等级代表会议,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特征: 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内容:等级代表会议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受到重视影响:具有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 精品学习资料 - - -p d f 精品资料 - - - - -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二)中国古代史1.从史前时期到殷商社会(1)原始农耕:农业出现,标志着人类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深远影响2)炎黄传说:早期先民集体记忆以神话传说为主,炎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历史文献中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区域: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河南。
4)礼记礼运中的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5)二里头遗址:河南(6)商朝的历史是信使: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商朝历史成为信使7)方国联盟: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8)青铜文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权的功能 甲骨文记载商朝社会各领域历史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2.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采取“封邦建国”制2)封建邦国体制的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又将同姓诸侯分插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政治中心3)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宗法制一同维护秩序,巩固统治4)社会大变革:连年征战和社会动荡使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剧变最深刻的变革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分别为以下几点:A.以铁制农具与梨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使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平B.生地被开辟为农耕熟地C.耕地开始转让或买卖D.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E.私人手工业、商业发展,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F.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5)百家争鸣:原因: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使思想文化发生剧变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灿烂的一页代表:儒家孔子“仁者爱人”孟子 “仁政”法家韩非提倡“法治”道家老子“无为而治”(6)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弱肉强食,形成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为秦的大一统奠定基础7)商鞅变法:秦国为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变法图强8)秦帝国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都咸阳9)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政治: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直接目的是防止大臣专权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为主要特征,有利于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 - - - - - - - - - - 精品学习资料 - - -p d f 精品资料 - - - - - -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交通: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
军事: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势力思想:焚书坑儒,推崇法家,统一思想舆论影响:秦虽短命而亡,但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10)秦短命而亡的原因:A.滥用民力:修筑长城、驰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B.严刑峻法:崇尚法家,一人犯法,亲戚邻里连坐C.横征暴敛:赋税承重达农民守城的2/3D.一味重功利,持酷法,民怨沸腾E.宫廷争斗,加速覆灭11)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12)西汉的建立:刘邦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3.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与合(1)汉承秦制:统治者从皇帝之都、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宽简舒缓,与秦朝急切苛刻不同2)文景之治:倡导以农为本,减轻田租采取“清静无为”、 “与民休息”政策,飞出秦朝的族诸、连坐等严刑苛法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政治上加强皇权,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机关称为“外朝” 创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儒学定为官学在长安办太学,教授五经,选拔官吏。
通经致用成为学者普遍追求实质:汉武帝为“儒表法里”仅注重礼仪制度等,对董仲舒民本思想等未予采纳5)对西域疆土的拓展4.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与合(1)东汉的建立:25 年,刘秀,定都洛阳2)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拥有大庄园,驱使农民,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组建家兵,控制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赤壁之战(4)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刘备建立蜀汉,孙权在建立孙吴5)南北朝政权的更替(6)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背景:少数名族与汉族共处中原,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加速了民族大融合改革内容: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意义:对加快民族融合,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5.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1)隋唐与唐朝的建立(2)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更规范化、 程序化 中央设中书省 (草诏)、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为最高政务机构政事堂是唐朝宰相议事处所3)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健全唐朝科举考试常设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最受重视秦汉以来,主要采用推举方式选拔官员,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把持选举大权, 隋唐则用科举制选拔人才。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取士,扩大政治统治的基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重大变革,在政治、 社会、 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后发展完善,沿用至清末精品p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