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寻“我们”的批评共同体(评论).pdf
8页0 ≈ 口首届《 朔方》 文学奖获得者新作联展 / 找寻“ 我们” 的批评共同体 牛学智 ( 评论) 迫使我 “ 转向”的是什么 为了节省点精力和笔墨 ,小时候如何赶驴放羊 、掰邻居 家玉米棒子 、揍小朋友 的事就不说 了 ,相信每一个 “ 泥腿 子”出身的人经历都差不多就拿我现在主要关切的文学批 评来说 ,我的确有过一段较长时间 的文本细读式 阐释过程 这样 的日子 ,想一想 ,大概是十年前当时理论批评界时兴 温隋、 诗意、终极关怀等等概念,不言而喻,我当时更加稚 嫩的批评文字不可能不打上如此烙印再加之 ,我先接触并 牛学 智, 1 9 7 3 年生 于 阅读的文学创作, “ 地域共同体”的原因,一般还真的就是离 宁夏西吉县,现供职于宁 不开乡村宗法文化遗 留下来 的那点恬静 、隐忍 、安逸 、自得 萋 其 乐 的 主 题 这 样 的 批 评 写 作 持 续 了 好 几 年 , 包 括 实 在 抑 制 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 不住那种离乡后的乡愁冲动 ,在 2 0 0 2年某期 《 散文选刊》 首 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 发《 可贵的心境 :刘亮程散文随想》 为止 ,我一直都处在那种 协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 背井离乡的纠结 中所读书籍是些什么呢?真还没有一本特 妻 萋 言 : 别 有 印 象 的 , 大 体 上 肯 定 是 那 些 被 名 之 为 “ 原 乡 ,, .隋 结 的 读 著育 《 寻找批评的灵魂》 物 ,弗洛伊德 、荣格等人 的集体无意识论述当然是首选 ,半 《 世纪之交的文学思考》 生不熟地啃—— 阅读相当功利 ,就是为了在我的文学 阐释中 }比 评 神 肖 像 能 适 时 地 用 一 把 因 为 , 泛 泛 而 谈 的 乡 愁, 的 确 很 适 合 搬 运 视》 等理论著作 主持国 这些人 的某些论述 家 及省部级课题三项获 但是 ,2 0 0 5年我上 了一回鲁院 ,情况便起 了些许变化 中 国 文 联文-2 : 评论奖、 《 文 在我们那个班 ,有至少十一个 “ 博导”也胪列其中,学术 蓑 的 、 身 份 的 、 地 域 的 压 力 着 实 很 大 你 不 是 学 术 圈 里 人 , 不 方 守举婆等錾币 敢接近学术中人 ;你不是文学教授 ,怎么敢在制定文学标准 的先生女士跟前谈论文学 ;你又来 自偏远省份 ,能直溜溜地 11 4稠方 以京津沪江浙等地制造文学话题 的作家作 品 为谈 资 吗?事实 证 明 ,来 自西 北 ,乃 至西 南 、东北等地 的朋友 ,两个多月时间 中一直 自致 身份 为 “ 外省批 评家 ” ,也 以此 为乐 , 沙龙 中 、宿舍里 也慨 然谈着 文学 的外 省事 儿。
我们这些文学的外省人 ,当然有时难免 心存企图 ,想以边缘经验影响 ,乃至扭转 中 心方 向,但效果不明显边缘就是边缘 ,是 边角料 、边边角角 、犄角旮旯 ,事实是话题 始终 以中心为中心 印象最深的 “ 中心”话 题 ,是这样一批议题 ,比如葛红兵给现代 文 学及鲁迅 的两份 “ 悼词 ” 、刘川鄂 给池莉 的 “ 小市民 ,名作家” ,等等可以想见 ,在这 个班里混 日子 ,压力不大可能吗?那就只好 老老实实做一个小学生 ,做笔记 、聆听 、讨 教 ,一应从 一做起 哦 ,我又忘 了 ,我是 2 0 0 5年 3月 1日去鲁院报 的名 ,2月 的某一 天就已经读到了《 小说评论》 上李建军先生的 一 篇 文章 ,其 中有 一大段 是不点 名地批 评 我——关于我发在《 文艺报》 评贾平凹中篇小 说《 猎人》 的小文 ,沉重的心情还在这两者 加起来 ,觉得我文学批评的方 向的确需要调 整 了 但是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调整 ,当时完全 不知所至导致我似乎有 了些眉 目但 马上又 变得糊涂了 ,这里还得提一个人 ,他就是在 北京被称为 “ 张主”( 北京 当时有两个“ 后 主” ,还有一个 是 “ 陈后 主”陈晓明)的张 颐武 。
他是 我们 临近结业 时到 鲁院做 的讲 座 ,题 目忘了 ,然而 内容至今记忆犹新 ,是 说 中国农村社会及农民已经后现代 了 说 到这里 ,有 点乱 了 ,得理一 理 不 然 ,葛红兵 、刘川 I 鄂 和张颐武这些本来各有 专题研究的学者,路径都不完全相同,怎么 能导致我脑袋晕乎呢? 首先是我这个批评主体,当时脑袋里头 一 直在想 ,底层文学应该成 为主导 ,不然 , 文学 的社会批判功能就不好安放 了而且 , 从上世 纪 9 O年 代初的 “ 人文精神讨论”到 新世纪之交的全面市场化——文化上的全面 市民化 ,如果没有 “ 底层 ”这一视角做价值 支撑 ,道德伦理的失据倒还在其次 ,更重要 的是 ,按照小 市 民文 化逻辑论 评文学 ,那 么 ,文学不就从此绝 “ 乡土”这个 “ 尘”而 去了?近八亿人的生活体验 、 精神状态由谁 来发现 、叙述?可是 ,在 当时 ,这基本是杞 人忧天 这就说到所谓中心批评家们所关心 的事情了 那就是他们在想什么的问题 ,即是否与 我所想 有某种 深处 的关 联 ?葛红兵 的 “ 悼 词”说 的就是要忘掉鲁迅先生乃至现代启蒙 精神的批判眼光 ,才能释放个体的荷尔蒙; 刘川 I 鄂 以 “ 小市 民”概括池莉 小说 价值 观 , 直接秉持的仍然是他从现代 自由主义文学过 来的精神,提醒人们需要格外警惕 “ 冷也好 热也 好 ,活着就好 ” 的小 市 民苟 且生存哲 学 ;张颐武的农民都后现代化 了,是通过中 关村捡破烂的老大爷用一事 ,认 为在后 现代视野而不是在现代性视野看待文学 中的 底层 者 、弱 势者 ,文学 才 能进 步——指 的 是 ,“ 苦难主题”应该转 向 “ 苦难美学” ,因 为按照每年通报的 G D P增长数据 ,底层者 、 弱势者所携带着的生存问题,已经被解决, 而底层文学还停 留在生存层面,显然不是 与 时俱进 的态度 ,文学 只有发展 出苦难 中的新 的美学 ,才是这个时代 的需要。
李建军与以上诸位截然不 同,就拿他批 评我的那段文字来说 ,他恰好指 出当年我文 章中贴着贾平凹价值取向走的那种唯细节而 细节 、唯文学性而文学 的论评恶 习在此之 前 ,我根本没见过李建军 ,但 自此 以后 ,我 找到 了他的 ,几乎 隔一段时间就要打电 话问候问候他,等到在鲁院讲座见到他,竟 感觉他原是我身边的某位尊敬的老师,无需 从头介 绍 一 段之师 ,李建 军成 了我心 目 中的老 师 ,直 到今天 ,我始终 以对待 老师 \ / 的礼节 对待他 ,他也 以爱护学 生的礼遇 关 照我每碰到理论上的困惑 ,的确先想到的 就是他 我的被搞混 ,为什么与以上诸位观点有 深处的关联 呢?概括说 ,无论谈市 民文化 、 欲望释放 ,还是农民后现代性 ,在当时语境 规定中,他们的一个直接针对性是如何建立 城市文学的评价标准问题 ,是城市化意识形 态推动下的文学思维 ,深层社会 “ 断裂”及 对断裂的叙事,并不是他们考虑的首位问 题 ,也就意味着如此理论批评价值取向 ,好 像还是 以启蒙思想为框 架 ,实质则不是转化 启蒙思想 ,而是改写启蒙方 向。
当然 ,当时 我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识清晰,当时只是以 我个人的基层经验为权衡标准 ,觉得文学既 然是叙述公共经验 ,就不能完全撇开基层社 会这个产生公共情感体验的核心地带而已 总之吧 ,2 0 0 5年乃至 2 0 0 6年 ,我基本 未写一篇像样 的作家论和作品论 ,也好像没 有多少心思读文学作品了,即便是被炒得很 热的作家或作品 ,感情也是相对漠然的 ,更 遑论毫无选择地扑向充塞于成千文学创作期 刊上 的新作品了当然 ,这段 时间 ,类似于 韦勒克与沃伦 、伊格 尔顿 、利维斯 、勃 兰兑 斯 、兰瑟姆 、塞尔登 、巴尔特 、 “ 耶鲁 ‘ 四 人帮” ’ 、布斯 与赫尔曼和佛卢德尼克 、托多 罗夫 、巴赫金 、刘象愚 、刘再复 、王德威 、 朱寨 、钱 中文 、童庆炳 、曹顺庆 、南帆 、陶 东风 、王一川 、申丹 、余 虹 、李建军 、耿 占 春等 人近百 本文学 理论著述 ,囊括 现实 主 义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 、新批评 、解构主 义 、结构主义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等 ,差不多都读过了一个直观印象是 ,当 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批评话语方式 、价值取 向 、审美重心等 ,不可能在既有文学理论惯 例 中产生 了 ,它必须有新 的价值机制支撑 。
值得 申明的一点是 ,我所谓新 的价值机制 , 是从社会性能 、现实状况来说 的 ,不是以学 116相方 院学 科建设 来论 倘若 以后者 为对 象 ,那 么,今天的文学批评甚至可以原封不动地使 用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的文学理论程式 为 什么呢?因为封闭在教室里 ,再怎么陈旧的 批评模式 ,再怎么令人头疼 的审美方式 ,都 可以在学分制 的强硬执行 中维持下去 ,而不 受任何其他意识形态瓦解 如此背景下 ,我为什么选择先研究文学 批评本身 ,先研究知识分子本身 ,大概不用 细说 了因为文学批评到了你这里 ,省事地 沿着他们 的话语方式 、价值取向、审美选择 往下走 ,可 以,但你无法跨越你 自身的几个 障碍 :1 . 你是一个 底层者 ;2 你是一个边缘 人 ;3 . 你 是偏 远地 区的人 ;4 . 你 无 法脱 去 “ 泥腿子 ”的胎记 ;5 . 你不在这个 圈那个 圈 里所 以,你只能忠实于 自己的眼睛 、忠实 于 自己的脑袋 、忠实于 自己的心灵体验 ,那 就只好另寻出路 这个出路就是我在前面说的 ,必须重新 启动文学批评的新 机制来支撑 ,概而言之 , 便是如何选择阅读的问题。
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消解伪知识 、旧知识的惯性力量 ;只有 通过借助社会学 、哲学思想等学科的眼力 , 才能重新找到文学批评的激情 、焕发文学批 评的言说勇气,建构文学批评的基本价值机 制撰写 《 当代批评的众神 肖像》 的几年里 , 便是我暂时忘却 《 寻找批评的灵魂》( 2 0 0 8 年)中那种根据既有文学理论惯性知识 ,以 文本细读 为本撰写作家论 、作 品论 的时刻 ; 也是 我 暂时 离开 《 世 纪 之交 的文学 思考 》 ( 2 0 0 8年) 中那种在文论 “ 失语”语境规定 性中,通过所谓 “ 中西转换” 、“ 古今转换” 途径 ,实践文学批评 的 “ 全球化”的过程 当然 , “ 离开”某某某 的前提 ,必须是 先 “ 介 入”某某 某 ,而且 只能先 “ 介 入” , 才能确保很好地 “ 离开” 否则 ,这个 时候 很容易遁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 ,或者寂静 主义泥淖 问题于是成了向内 自我修炼的个人道德素养 问题 ,而不是社会政治问题 相 比较已经有 的社会学发现和哲学思想论述 ,文学批评对 人文现状 的反应既迟缓又滞后。
这一点使我 坚信 ,在既有文学理论惯例 内部 ,无论中西 转换还是古今转换 ,要把 文学批评 的镜头再 往文学人 口 ( 还不包括非文学阅读人 口,但 人数一定远远超过中产者及其 以上阶层人数 总和 的底 层人群) 推近半 步也都 十分 困难 了这是现代性论述和社会学视域下的消费 主义论述( 反批评)成为这本书的一个理论 支撑的重要原因它们反过来支持 了我的基 层社会经验 ,我的基层社会体验同时也找到 了文献意义上的理论依据 也 即是说 ,我的 个人基层社会经验、体验,正是在这里有了 充分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