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战中的插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docx
13页2《大战中的插曲》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2.2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全文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 物形象的特点 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百团大战的插曲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文选材的特点 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战中的插曲》。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的八路军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在这次战斗中,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三、作者介绍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聂荣臻同志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四、回忆录 回忆录有以下两个释义: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优点: 回忆录要求“三亲”原则:亲闻,亲见,亲历,是为第一手资料 缺点: 时间久,记忆力衰退,记忆不清带来误差; 有个人利害在其中,有意夸张或缩小历史的真实情况; 受政治环境影响,带着某种政治偏见或偏激情绪写的回忆录,内容不真实; 受地位局限,不可能全面,结论不一定准确; 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五、题目解说 《大战中的插曲》“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六、积累词语 刀光剑影:刀的闪光,剑的投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的样子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惨无人道:形容极端凶狠,残暴到灭绝人性的程度 来龙去脉:指山形地势像龙的血脉一样连贯着现比喻人、物的由来或事情发展的原委经过。
热情洋溢:热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来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使争斗变为友好 兵戎相见:指发生武装冲突 七、初读梳理内容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第13团1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两个小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这个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后来,我安排往石家庄送她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我还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自从送走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些年来,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1980 年,报纸上发表了姚远方同志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在中国,在日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日本的《读卖新闻》社记者经过认真仔细地查找,在九州找到了那个大一点的小姑娘现在,她已经是 3 个孩子的母亲了,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小杂货铺她那受伤的小妹妹,在我们送回以后,死在石家庄的医院里 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美穗子及其全家来我国探望的时候,我接见了他们美穗子很激动,热泪盈眶,一再表示感谢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综述,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5段):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第11-14段):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八、文本探究 1.在日军侵华之时,聂荣臻为什么救下两个日本遗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参考提示:(1)“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孤儿可怜的身世遭遇,值得同情2)“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日本的孩子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是无辜的3)“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军心的问题。
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宣传工作,有利于军心,救助孤女不仅彰显我军为仁者之师,更让日方民众理解自己给别家人民的灾难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人道主义可以超越仇恨、打破法西斯的恐怖统治并引导更多的日本人走向反战 2.文中中心事件围绕聂荣臻元帅救孤、送孤、念孤,中日共同寻孤的一系列事件,为什么要写晋察冀军区俘虏,特别是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要求留在我们这里,并教授掷弹筒的事? 参考提示:日本孤女落入我军手中,按常理就是俘虏,但聂荣臻元帅不以为然,认为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他救孤,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宽待俘虏使其真心投诚,同样也是我军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以日本士兵中西为典例,中西主动要求留在八路军里,并乐意教授我军掷弹筒技能又写了被俘日军士兵还组成了“反战同盟”支部,表现很好,回国后不少人还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日本俘虏的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极大的影响力,说明我军切切实实践行着人道主义思想 3.聂荣臻元帅为了照顾日本小姑娘,做了哪些事情?体现出怎样的情感? 做法:①将女孩抱回指挥所包扎伤口; ②找哺乳期的妇女给孩子喂奶; ③洗梨子给孩子吃; ④用勺子给孩子喂食稀饭; ⑤询问孩子姓名; ⑥大一点的孩子拽聂帅马裤腿。
情感:体现出聂帅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借以表现出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日本军士民众在知悉聂荣臻元帅的义举后,他们是怎么做的?这部分内容,对于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提示:(1)看到这封信的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应为之震惊,文中说“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这也为日本孤女安全回国,得亲人抚养奠定了基础 (2)中方发表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后,在日本引起很大的反响,《读卖新闻》社记者认真仔细查找,终于找到了孤女3)日本人民深受感动,从日本给聂荣臻元帅寄来电报、书信、礼物,还有参加侵华战争的旧军人也表示了道歉与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并称赞聂荣臻元帅是“活菩萨”这大大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4)被救助的孤女美穗子携着北海道渔民的一盒干贝、正太路作战的日本旧军人对中国人民的歉意来探望救命恩人美穗子的访华促进了中日友好 日本民众的这些举动充分说明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意义与价值日阀挑起的非正义战争,我们深受其苦,但应冤有头,债有主对于无辜的民众儿童、投降的士卒,我军秉持人道主义精神,不在弱者身上泄愤,不迁怒于无辜。
这种义举,显然受到了日本最广大民众的推崇与敬仰,促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重建 5、本文在记叙的顺序上的特点是什么?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顺叙、倒叙、插叙从整个文章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回忆录,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中间叙述救起日本小姑娘的事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是顺叙;在第9自然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 6、结合文本分析叙事方面的特点和丰富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 答案: (一)叙事特点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运用了插叙的方式,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而我们这是正义的战争,从敌军的角度来放映出日本是不义的战争,正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 ②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
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