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doc
13页1必修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内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阶段的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2)七八千年前,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标志着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助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4)春秋时期,铁农具问世并开始用牛耕地,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战国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助耕”、铁犁牛耕的过程2.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测试内容 2: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冶金业:冶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
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领先世界冶钢:春秋晚期已造钢剑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 世纪前炼钢技术领先世界2)制瓷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出现,东汉成熟,先有青瓷,后有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北宋著名景德镇到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宣德年间官窑的青花瓷最佳明中后期的五彩瓷“画必有意,意必吉祥”清代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3)纺织业主要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激增;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明中期后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妆花缎工艺最复杂清中期后发展金宝地新品种,也称“妆花遍地金”测试内容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2(1)西汉:城市设有“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管理,有时间限制2)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西市),市与坊分开,有时间限制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于汇票。
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农村集市有了发展唐后期,市坊界限逐渐被打破3)宋代:店铺随处可设,“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时间上早晚都可经营开封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有专业交易场所临安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北宋益州发行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两宋在与辽、西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榷场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唐代: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两宋:开封、临安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徽商与晋商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商),江北则推山右(晋商)”3.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封建政府采取限制工商业,保护农业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明太祖“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雍正帝“农以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3)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海禁”政策:(1)明朝为防止倭寇而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的政策;清代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康熙帝时规定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2)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内容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了解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洋务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内容包括:“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教育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3(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最早创办者——官僚、地主、商人;著名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2.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2)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
测试内容 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了解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日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成为共同愿望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有利的外部条件发展最快的部门:纺织业和面粉业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结果: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2.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 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3.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1)抗日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原因:在沦陷区被日军所毁或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垄断经济命脉,官僚资本的压榨2)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原因:美国对中国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4.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是其先天不足,加上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的压迫,发展很不充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②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代表中国进步的潮流,民族资产阶级是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之一2)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一方面,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性的一面,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如:19 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20 世纪初,领导了辛亥革命,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具有妥协性,未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4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内容 1: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我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理解三大改造(1953—1956 年)(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开始执行,有计划经济建设开始2)含义:1953—1956 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4)意义:1956 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 年)(1)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八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是成功探索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1)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发动2)概况: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提高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大锅饭;违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3)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严重失误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测试内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测试内容 3: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长期以来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2)过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安徽、四川试点,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包产到户等形式,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1984 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主要内容:(1)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2)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改革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测试内容 3: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1)创办经济特区: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1980 年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同年建立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 年设海南经济特区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是全国的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提供宝贵的经验2)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外资、高新产业、加工出口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特点,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3)1984 年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其中江苏是连云港和南通4)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5)1990 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目的: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迅速被海内外人士称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 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6)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