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分析关羽忠义形象的特征.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465874076
  • 上传时间:2023-04-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6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内容摘要:关羽是民间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经过艺术加 工塑造出来的封建时代偶像,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忠义的全部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凝聚,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 关羽的忠义观为人们所推崇敬仰的同时,由于它身上深深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体现了儒 家忠义的色彩,暴露出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制约了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必然又存在 许多消极因素本文通过丰富事例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全面阐述了关羽忠义观的正反两方面效 应,充分肯定了关羽所表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指出 了关羽身上带有的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的问题,认为对关羽 忠义观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关羽 形象忠义特征前言《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 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 象,“忠”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

      义”包含了 “有 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从而构成了关羽内在人格的支柱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 在人们的心里关羽就是忠义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受到了社会各阶 层的推崇,传诵一时以往学者研究关羽的忠义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过分拔高关羽 的忠义精神而有的又过分贬低关羽的忠义行为本文着力改变以往传统的关羽忠义的描写,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看待关羽的忠义观念,一方面通过描写关羽舍生 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肯定了关羽忠义的正面效应,关羽的这种 忠义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另一方面 又通过描写关羽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揭示了由于封建时代 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效应,必须坚决摒弃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关羽忠义精神有着悠久而浓厚的历史渊源忠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义精神传播 于古老的神州大地,构成了我们民族魂的要素之一,对我们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小说 作者和广大人民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创造和美化了关羽的品质,使之更加理 想化,体现了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时代儒家审美趣味,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具有积极意义,其正面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舍生取义的精神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二、对兄长忠义、 对朋友信义关羽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 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他也是这样实践的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由于未能及时攻取樊城,曹操遣大将徐晃率军增援樊城,致使关羽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 夺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三国演义》通过被围困境、诸葛劝降、 生命威胁三个情景来描写关羽的舍生取义首先,在被围麦城时,关羽没有退缩,在自己已 然负伤的情况下,而是仍意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挑衅勇敢迎战,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变的 “汉家”情结其次,在东吴诸葛瑾劝降时,诸葛瑾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劝其早日归降关 羽义正辞严拒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忠义之气直冲云天第三,在孙权以生命相威胁时,关羽厉声大骂,绝不贪生怕死而妥协, 不惧生死,大义凛然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宰,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表明了高 尚的节操一代名将,最后终于为刘蜀集团献出了生命,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舍生取义 的真谛,彰显了视死如归,坚韧不拨的精神。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的荣辱观认为,生存必须以义为上,把人的道义价值 看作高于物质利益,同时强调要把道德原则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关羽就是这种舍生 取义精神的历史典型代表,为了成全忠义,他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关羽的品德、 气节和忠义形象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彩,为后人所景仰2、 蔑视荣华的气节关羽从桃园结义直至战死沙场,长达35年的岁月里,在当时社会混乱,王室衰微,群 龙无首的形势下,他始终忠实蜀国,至死不渝,视金钱如粪土,不贪图个人富贵荣华,不舍 弃义这个根本去追求富贵,不因为贪图安逸的生活而放弃对义的追求,这在弃曹归刘事件中 表现最为突出建安五年初,他被曹操所俘获,曹操当时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 已成为汉室太上皇关羽追随的刘备始终处在不得势的境遇中,长期颠沛流离、仰人鼻息 《三国演义》此时将关羽置于强势曹操和弱势刘备的双向选择中,选择曹操意味着荣华富贵, 选择刘备意味着苦累奔波归曹后,关羽极受曹操礼遇和赏识,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日一 小宴,五日一大宴,时而赐金银,时而送美女,时而赠战袍,时而送宝马,真是细致入微 而这些都不能动摇关羽为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的决心。

      关羽身在富贵之中,美女金帛不 足以动其心,高官礼遇不以移其志,新恩虽厚,旧义难忘,一举一动,一思一念,全在那存 亡未卜、穷愁窘迫的结义兄弟身上,生则不背之,死则誓以共死在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毅 然挂印封金,弃曹归刘,斩关夺路千里独行义、利关系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 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求荣华富贵是人的初始本能,儒家贵义贱利认为“义” 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索取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关羽这种不恋高 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始终忠于桃园之盟的高风亮节、耿耿丹心,如同皓 月当空,体现了世人所共同追求的“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的理想境界3、 知恩图报的品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情节表现了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品质, 从而使关羽的忠义思想熠熠生辉只要有恩于己,关羽就必会报答,不管是眼前和日后《三 国演义》对关羽两种情况下的报恩都作了细致刻划在他归刘之前,曹操命张辽探其口气,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 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可见,关羽虽然不肯弃刘降曹,但他知道自己欠曹操很多恩情,表示 要对曹操报恩后方才归刘。

      为了早日回报曹操的恩遇,尽快能够寻找刘备,当袁绍征讨曹操 时,关羽主动请命出战,杀颜良、诛文丑,攻破州县,立下一系列显赫战功事后,曹公知 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仍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投奔先主关羽离开曹操前,还留书一 封“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侯之异日”,这就是日后报恩情结的流露,从而也为关羽华容道义 释曹操埋下了伏笔而这些都是缘于恩义,这从另一个侧面为关羽的忠义形象增添了浓重的 一笔知恩图报是儒家做人的起码道德,不能知恩图报,或者恩将仇报,以怨报德,那就是 小人,甚至禽兽不如由此而儒家有人、禽和君子、小人之辨在关羽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儒 家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其信守诺言,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如此坦荡胸襟绝非常人 可及二、关羽忠义观的负面效应关羽忠义观根源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当时环境强调对统治阶段忠贞不二,不能有丝毫 的违背,封建社会阶级压迫极为严重,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需要义气来相互帮助,解脱所遭 受的苦难,反抗统治阶段的迫害因此,关羽忠义观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暴 露出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制约了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其负面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1、 忠一人而轻社稷。

      刘关张三人结义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 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义关羽的义带有一种报恩的色彩,更多的是与人之间的礼尚往 来的义《三国演义》描写曹操挟天子田猎,受礼于群臣,关羽首先出于忠君忠国、保存汉 室刘氏天下的忠义思想,认为操贼欺君罔上,欲杀之然而,刘备一个暗示就止住了关羽的 行为曹操欺君罔上行为使关羽面临着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的选择中,虽然关羽明知“今日 不杀此贼,后必为祸”但他仍听命于刘备可见,关羽的对兄之义高于对君之忠正是为 了这样的义,关羽为了寻找刘备食不甘寝不安,一得知刘备去向,不辞千里万里立即出发投 奔关羽终究是三国时代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忠义较为简单,他主要是尽忠 于一人,那就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在封建社会,忠的最高体现就是忠君,忠 君即是忠国关羽所报的“国家”指汉室刘氏天下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是由刘备汉室后裔 这个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前期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羽的忠义虽然首指对君之忠,但 尤为突出之处还在于他的“义”,即对兄之义报国”与“不背兄”是一个整体,他既要忠 义于国家,又要忠义于刘备刘备虽然暂时无权后来却还是霸据一方的封建皇帝,也就是说 他只是尽义于私,尽忠于个人,他所做的不是为了国家正义的事业,而是充当封建统治者争 天下的工具。

      这种对某个政治集团或某个帝王的忠诚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剧性色彩,这样的 忠诚必然会发生扭曲变形,使事物发展偏离轨道,是极其危险的2、 重私义而废公利封建社会的忠义和个人的恩义相分离是以失去原则为代价的在关羽的忠义价值观念 中,义要高于忠当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的时候,天平倒向义的一方,朋友之义高于一切, 在大是大非面前,关羽一直将个人的感情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一切行为均以个人恩怨和情 感为转移,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义气”行事,甚至不顾国家、集体的利益,这也正是关羽 讲义气的最大弱点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一个很经典的片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 以往对自己的恩德,在双方决战的严重关头放走了蜀汉集团的头号敌人,很典型的以私废公 华容道释曹对蜀汉集团的忠与拼将性命酬知己的义之间尖锐对立,将关羽陷入了两难的情感 境地从忠于蜀汉集团的立场来看,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和死敌绝对不能放过但 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对关羽可谓恩深义重,他很难下手捉住曹操不放,谓之忠而不义; 放之,谓之义而不忠虽然关羽在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中犹豫挣扎,处境十分矛盾但是 最后仍经不起曹操的软语求情,冒着犯军令状的危险,冒着对兄长和自己蜀汉事业背叛的危 险放跑了曹操,也就是为了一己私恩而背叛了原则。

      用封建传统道德标准或者中国古典文学 追求的审美理想来评判,“则义勇之气可掬”如以政治标准和客观的眼光来评判,是敌我不 分、轻重不分,应甘当军令毛宗岗称赞关羽释曹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过分夸大了关羽之义,明显有失偏颇3、 常骄矜而失大势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用来形容关羽再适合不过关羽性格最大的问题就是 骄傲狂妄、目中无人,轻视士大夫,这也使之成为历史上因骄傲自大而误事的反面典型在 长达35年的征战生涯中,关羽战胜了重重艰险,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三国闻名天下的勇 将但在这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他骄矜的品性功劳越大,声望越高,骄矜越甚《三国演 义》有很多故事是反映关羽的骄矜自大,如欲与马超对决、不愿与黄忠同为五虎将等等,这 里就不一一列举正是由于他太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凡事常违指令,任性而为,随意而行, 只顾自己的个人喜好而考虑大局得失可见关羽的忠义是短视、有缺陷的,不能称之为完美 意义上的忠义如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诸葛亮特意为他制定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的战略方针,而关羽上任后就把诸葛先生的话抛在脑后孙权派葛谨去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 的女儿提亲,关羽却瞧不起孙权的孩子,大骂孙权的孩子是狗儿子,从而激怒了孙权。

      于是 孙权联合曹操攻打关羽,使之陷于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结果荆州陷落,自己败逃至麦城 其实关羽在内心也是非常清楚联吴拒曹的重要性的,但是由于实际中不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