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1).docx
13页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 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 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 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 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 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第二讲训诂小史一、 萌芽时期一先秦的训诂(一) 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二、 兴盛时期一两汉的训诂(一) 兴盛的原因(1) 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 )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 兴盛的表现(1) 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 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 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 两汉训诂的特点(1) 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丘本义、基本义一引申义一语境义( 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 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 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 继发时期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一唐训诂的特点1. 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 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后泛指补充和解释 旧注的疏证《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 传正义》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 者理解一种是汇合“經”与“傳”,为之解释3•成果上:训诂新著的涌现孔颖达领衔主编“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摘注14部书=儒家12+老、庄)4. 交流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四、 变革时期一宋代的训诂(一) 宋代训诂的特点理学/宋学一汉代经今文经学在我国经学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汉学】指汉代经学家(主要是古文经学家)有关语言文字训诂和各种名物制度考证的 一套学问汉学家在训诂和考证中,学风比较踏实,不尚空谈,也不过于烦琐,故后人称之 为朴学宋学】指宋儒的理学宋代理学家如张载、程颐、朱熹等都撰写过儒家经典的注 释张载有《横渠易说》,程颐《易传》,朱熹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在这些书的注释中,他们 也解释语词,也有对名物制度的考证不过,他们的注释,常常大谈义理宋人所作的注疏, 一反汉人的朴学传统,把注疏变成了宣传理学的工具二) 宋代训诂的成就1、 疑古一创新2、 创立“右文说”,为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3、 对语法有进一步的认识4、 利用金石学成就,使训诂学与金石学结合起来五、 低迷时期一元、明两代的训诂这个时期训诂学著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卢以纬的《语助》,这是我国研究虚字的最早 的专著新编的训诂学专著,只有朱谋玮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和黄扶孟的《字诂》、 《义府》可以独树一帜《骈雅》搜集古书中的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式分章解释,自《释 话》、《释训》以至虫鱼鸟兽,凡二十篇可以说它是一种分类联绵字典《通雅》取材于 先秦诸子,史书、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兼及方言俗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字书有梅膺柞《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是明代两部流行的字典六、 复兴时期一清代的训诂(一) 复兴的最主要原因:1、 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支持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2、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诂3、 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乾嘉学派)(二) 复兴的表现1、 注释书大量涌现2、 训诂专著超越前代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说文》四大家: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 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4、语法研究前进了一大步清代语法专著渐多,如:袁仁林《虚词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西学东渐,马氏引进西方的语法学,构建汉语语法体系,是汉语 语法训诂而独生三)清代训诂的特点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2、 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3、 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七、更新时期一“五四”以来的训诂1、 总结历代研究成果,使训诂学更加理论化、科学化2、 大学开设训诂学,训诂理论著作大量出现3、 大量出版古籍新注和辞书训诂学小史纪要(一) 内容对象:训诂材料(随文释义的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二) 训诂体式:注、注疏/义疏、集解(三) 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境训(四) 成果表现:1、字书系列:《说文》及其其他2、词书系列:《尔雅》及其他(五) 最终目标:语义系统研究、通经致用第四讲训诂体式(上)第一节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内容总归:(一)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是训诂学最核心的内容例如:传曰: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仪礼・丧服》)(二) 串讲句意(三)说明章旨串讲句意和说明章旨,都是读懂古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后来训诂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串讲句意,就涉及到语法、修辞;说明章旨,就涉及到辞章结构及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第二节随文释义的注疏(附经)(一)注疏的名称曰“传”、曰“说”、曰“解”、曰“诂”、曰“训”,后来又有称“笺”、“注”、 “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 “疑”、“义”、“疏”、“音义”、“章句”等1、 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内傳】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 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被称为《春秋》的内传,《国 语》为外传2、 【索隱】《史记索隐》(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3、疏—义疏(见前面)疏】基本义:开浚,开通—引申义: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如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文”就是“音义”的别名二)注疏的内容I、 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句讀】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 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4、 校勘文字【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 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校勘四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5、 阐述语法(1) 词法:虚词的用法;实词的用法(2) 句法:①特殊句式,如被动句;②省略;③倒装6、 说明修辞:如《诗经》六义之三:赋比兴7、 诠释典故典故=语典+事典【語典】此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
相对于“事典”而言事典】此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8、 考证古音古义音由义定一义随音转一因声求义9、 叙事考史10、记述山川II、 发凡起例【發凡】揭示全书的要旨或体例起例】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后以“凡例”指体制、 章法或内容大要,今多指书前说明本书内容或编纂体例的文字第五讲训诂体式(下)一一通释语义的专著起讲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所释的义和释义的 方法却有些不同后者所释的义常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 中的意义【动态的、具体的语境义】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通释语 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同语常用的、 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静态的、一般理性义】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而要 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尔雅》系训诂著作一、 《尔雅》称名及其作者1、 《尔雅》称名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 正也《汉书・艺文志》张晏注:“尔,近也;雅,正也东晋:郭璞《尔雅注》:“(《尔雅》)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尔,近也;雅, 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近人:黄侃的观点(P70)――经书词典,以正语释异言2、 作者周公所作;孔子及其门人所作;秦汉之间的人编成二、 《尔雅》内容体例和性质1、 《尔雅》内容体例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十九篇,分类编排: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概 括起来,两大类: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后十六篇是各种名物2、 《尔雅》的性质同义词典<>类义词典(按义类分布词语、按义类分布卷篇)1) 《尔雅》是一部训诂工具书,是古代训诂材料的汇编2)《尔雅》是解经的教科书3)《尔雅》是一部字典4)《尔雅》是一部分类词典(辞典)三、《尔雅》的价值与缺憾(一)价值1、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其次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 故训二)缺憾:1、收词不完备,主要集中在经书;2、在分类方面有些不科学的毛病3、 释义有不明确,依然费解四、 《尔雅》的注疏1、 汉魏-晋代:犍为文学、刘歆、李巡、孙炎;郭璞;2、 唐宋:陆德明、邢昺3、 清代:邵晋涵、郝懿行五、 其他《尔雅》系训诂著作简介一仿照《尔雅》编纂体例而做的训诂词典。
主要有:《小尔雅》(P78)《广雅》(P82)《埋雅》(P112)《骈雅》(P113)★《方言》简说1、 《方言》的称名和作者全称:《輶轩使者 绝代语释 别国方言》旧题:汉•扬雄撰[扬雄一杨雄]2、 《方言》的内容体例(1) 列举若干同义词,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2) 用“通语”(共同语)解释方言;(3) 编排体例虽不像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采用分类编次法3、 《方言》的语言文化价值首先,《方言》开创了描写方言学的科学方法其编写体例是以意义为单位,一条一条收集方言资料的每条先列出不同方言区对某一 词语的不同说法,然后用一个比较常见的大家都能懂的雅言对它们进行解释,使书面语与口 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雅言与方言共存的两个语言体系其二,用共同语解释方语其三,扬雄的《方言》注意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其四,《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区划总之,扬雄的《方言》,是汉语方言第一书,是西汉乃至更早的汉语口语活化石,是“悬 诸日月,不刊之书”★《释名》简说1、 《释名》作者和内容体例旧题汉北海刘熙成国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