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抗战无关论】论抗战口号吹得最响亮的裕谦.docx
9页与抗战无关论】论抗战口号吹得最响亮的裕谦摘要:裕谦是鸦片战争中有影响的著名人物,一直以来,学术界基本认为他是鸦片战争时期力主抗战的民族英雄人物本文认为,这个问题仍有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必要和意义首先,裕谦在暗中恶意中伤同等级别的其他大员的做法,让人难以赏识其次,裕谦这样一个极端守旧极端排外的人,在外国强敌面前,他不是死于战场上的,而是死于所谓的“自杀”上,他这样的死法显得很不光彩其三,裕谦是个很顽固的意志坚强的人,是个刚性的具有传统道德心的极端守旧的人物,不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虽有抗英思想,却没有抗英的业绩,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自以为是,好大喜功本文认为,说裕谦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个力主抗战的代表人物是可以的,但如果说他是一个杰出的民族英雄人物,则是值得进行讨论的,裕谦虽然尽忠尽责,也真心爱国,但是这样一个缺乏应变能力的比较迂腐的地方大吏是不能战胜英军的,说他是位民族英雄也是不靠谱的本文的写作是试探性的,希望能得到学术同仁的批评指正关键词:鸦片战争;裕谦;民族英雄学术界对于裕谦的研究相对而言并不算多,主要集中在他的军事思想、抗英思想和对裕谦进行肯定式的评价这几方面有学者专门研究裕谦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军事思想,认为他的反侵略军事思想有四大方面:一是重点设防的军事防御原则;二是舍水就陆的作战指导方针;三是以守为战、以御为剿的用兵方略;四是募水勇、用民力的军事思想。
这些思想是古代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也是反侵略斗争实践的产物,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特征①也有讨论裕谦抗英的战略思想的,认为其抗英战略思想有三大方面:兵民协力,共同抵御外国侵略;整顿营伍,增强沿海防务,做到有备无患;扬长避短,以御为剿,以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作为清朝统治阶级一名上层官员,能够在其爱国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些抵御外国侵略的战略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意义②多数学者基本上肯定了裕谦在江浙前线的抗英斗争,认为他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早在江苏巡抚任上就在沿江沿海采取积极的防堵措施进入浙江以后,他一改前任伊里布畏葸迁延的妥协方针,积极准备战备;在镇海战役中,他亲上城楼督战,“援袍鼓励士”,直至投泮池殉职他又是一位有政治眼光的封建官僚,他重用被贬官的林则徐,大力发动民众参军参战,他所组织的水勇在沿海诸战场也是突出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有多重原因,对于裕谦个人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争中的态度、贡献应当采取肯定的态度,等等③总之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于裕谦在江浙前线的所作所为进行考察,认为对于这样一位在口头上大喊抗敌,可一旦敌人真的来了,他自己却未见敌就投池自杀的人,不应当持全盘肯定的态度,应当指出他的某些缺点和弱点,以利于当今中国任用地方政治领袖时作为可以借鉴的一个案例去参考,这样有利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文章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学者进行批评指正1思想上高歌亢奋,具有抗英战略思想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人,出身于将门世家,是一个科班出身的人士,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任礼部主事,迁员外郎1826年(道光六年)出任湖北荆州知府,后调武昌知府、荆宜施道、江苏按察使等,自此以后他的官位步步高升1839年(道光十九年),裕谦以江苏布政使的身份署理江苏巡抚,不久实授江苏巡抚1841年英兵攻陷定海,伊里布奉命前往攻剿英兵,道光帝派裕谦代署两江总督,不久实授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爱国疆臣为官比较清廉,克己奉公,为时人所称赞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以钦差大臣职始终战斗在江浙前线,直至1841年10月镇海失守时以身殉国裕谦在抗英战争中不仅表现出忠贞不渝的爱国思想,而且还形成了他抵抗英国侵略的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御敌思想裕谦做官是从地方小官做起的,然后不断提升,最后到了巡抚、总督的大官,可谓升官也快,他当官最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为官比较清廉,能体察民情,抑制豪强,讲求吏治,热心于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同时,裕谦对于日益泛滥的鸦片流毒十分关注,在做官的地方他都能实行禁烟举措,并向道光帝提出了一些禁烟的具体方法④,这些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位爱民的地方大官,裕谦是个态度十分坚定的抵抗派代表人物,并具有一些如何抵抗英军的反侵略军事思想具体来看,裕谦的抗英军事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官要爱民,兵民协力,共同抵御外国侵略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广泛骚扰、掠夺和烧杀,而琦善、伊里布等人谈判议和,停兵不战,致使东南沿海居民纷纷背井离乡,或流为汉奸为英军用命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裕谦主张要抚民,同时要用民,两者不可偏废抚民者要给民以实惠,用民者则组织民众,使之与官兵协同守御,共同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抚民,裕谦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多出慰民告示,从心理上鼓舞人民的抗战情绪;二是减免赋税,以绥民困他在疏陈定海善后事宜十六条中明确提出,“应豁免旧欠新赋,以苏民困”1840年6月,江苏霍雨成灾,他奏请“宽免关税”,同时招徕采买米石的商贩,“接济兵粮民食”同年11月,他奏准将水灾的江宁、苏州等府属的“新旧钱粮,分别展缓”⑤裕谦的抚民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的用民思想服务的如何用民,他一方面在慰民告示中向民众广泛宣传“沿海村庄,宜各自团练,协力同心”;另一方面进行重赏,“号召沿海渔查,吞屿穷民,同心杀敌”,禁断英军的物资食品接济他还亲自访问在1840年擒获英军官晏士打嗽打哩的义民包坦等人,“亲为鼓励,优加奖费”⑥。
英军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时,为了探查消息、道路和寻求食品,他们不惜重金收买汉奸,尽量使汉奸不为英人所用他说汉奸本来也是好百姓,并不是天生造成的,不过为着吃穿,一时糊涂,这才上了红毛人的当因此只要通过重赏、招募水勇使他们改过自新,就能激发他们“齐生杀夷之心,早伸立功之志”,为此,他“招复汉奸之为夷用者,许以自新,而责后效”,并准许他们“杀贼请赏”⑦这些措施,在当时对于团结民众,驱散汉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提出军队整治思想,整顿营伍,增强沿海防务,做到有备无患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八旗绿营已日趋腐败,营伍废驰,枪炮器械腐朽不堪使用,已成了当时军政颓败的严重问题裕谦对此不无忧虑,为此他提出了要整治军队和加强东南沿海防务的思想:加强东南沿海防务,必须对营伍进行大力整顿,除大量添造沿海炮位炮台和其它枪械武器外,还必须整顿和加强东南沿海水师如何整顿营伍,裕谦认为:“江苏营员,习于安逸,以致营伍废驰,必应先就督标各标,实力整顿,庶期咸知傲畏而浙江吏治营伍“习于骄惰畏葱,已非一日为此,他在惩治腐败官吏的同时还将一些违反营规和年力衰败的将官“褫职勒休”在疏陈定海善后事宜十六条中,他提出了两条有关这方面的建议,一是要浙江巡抚节制各镇以整顿营伍,二是要添设陆路营汛以专责成。
裕谦要求整顿营伍的思想是与他的增添枪炮器械思想密切相关的他在整顿营伍的同时,还相当重视枪炮武器的添造与更新他说“军营莫利于枪炮,可助大炮之用者惟抬炮,最为得力”因此,他明确提出要“添拨炮位,以资防御”,还要“制补军装器械,以资操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采取了添造枪炮(土炮和抬枪)的措施和行动1840年10月,他查明江苏沿海口岸旧存炮位“不足以资防御”,即奏准添铸三千斤至八千斤大炮数十位后来他又奏准在江宁府制造盘螺蜘抬炮一千杆,分发水陆各营,“选精壮兵丁,勤加练习”⑧裕谦始终坚持整顿营伍,“简练士卒”,增添炮位炮台,择要设守,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因此获得了“治军严”的美称⑨并得到道光帝极大称赞和嘉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江浙营伍的长久废驰,裕谦的这一战略主张及其采取的有限措施,没有取得成效其三,军事战略上要扬长避短,以御为剿,以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1840年夏,英军攻占浙江定海,清朝统治阶级深感夷变之大与危害之深,纷纷上奏或著文议筹防堵英军入侵的策略,“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⑩对于如何抵御英军入侵,裕谦认为,蔡氏所陈各条“原为兵家要诀”,“然皆使其不敢侵犯之计,而非驱除丑类之谋也”。
他说对于入犯英军必须给以消亡或驱逐出境,“使之容身无地,水米无资,而后以克制之法,相机堵御”?�?�?�为此,他还指出了各省均可议守而浙江必应议战且必应速战的作战建议建议在英军攻占定海而尚未立住脚跟的情况下,应该首先收复定海他说:“盖浙江不战,而定海不复,则该处米谷牲畜,悠其掳掠,使其用度定海不复,彼既据为饮食之源,我即无断其接济之法又况茶毒良民,诱集奸匪,耽延愈久,其势愈众”其结果会使英军“反客为主,转劳为逸,益寡为众,我则处处防堵,时时戒严,商贾阻滞,士民鹜扰,劳师糜晌”?�?�?�他还根据其它有利因素提出了迅速攻取定海的具体行动计划裕谦的这一作战建议,是有他自己的战略思想作指导的他认为,英军船坚炮大,驱逐于汪洋大海之中,是其所长我兵承平日久,营务废驰,船只又不甚坚大合用,“不值与之海洋接仗”必须用我所长击敌之短,英军长在海洋短在陆地,我方短在海洋长在陆地因此我方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以御为剿,以守为攻,杜绝接济,严防要隘”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他在江苏军营时将江苏洋面巡洋官兵撤间陆地,用以防守口岸但他认为这仅仅是一时权宜之计,“一俟洋务平定,必应简练水师,讲求船械,以为久安长治之图”?�?�?�。
裕谦对于入侵的英兵充满着仇恨,当他以钦差大臣到达浙江驻军四明时,志在灭敌,意气甚锐当时正好在海上俘获了一个外国人,裕谦对这个外国人进行剥皮抽筋和支解,并悬之于大街上同时还挖掘敌人的尸体焚烧于通衢可以想见裕谦对于英国侵略者的仇恨程度有多深了!当时闽浙总督颜伯焘也威武奋扬,屡次上奏道光帝,口口声称,说什么无敌可剿、恨敌不来,他们的抗击英军入侵的情绪已经是相当之高了2行动上积极布防备战,并拒绝撤防裕谦不仅在思想上有积极的抗英战略思想,而且在行动上也表现十分的积极进取,采取了一些布防备战的措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裕谦强烈反对伊里布在浙江前线与英人的停战议和,上奏弹劾琦善和伊里布,列举他们的系列罪状当时英兵入侵江浙沿海一带,江南戒严裕谦亲自到宝山和上海一带查看情况,进行具体的筹防工作,并命令徐州镇总兵王志元辅佐提督陈化成防守海口裕谦经常亲临驻军,按营查验他特别称赞江南提督陈化成工作不分寒暑,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治军号令严明,训练部属演放炮位也比较到位随后道光帝任命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筹办进剿事宜,想去收复定海伊里布考虑到英军的船坚炮利种种优势,对于如何用兵去收复定海的问题暂时迁延观望,没有采取马上进攻定海的军事行动,而是采取另一种消耗的策略和办法,派家丁张喜率员弁携带牛羊犒赏当时从白河返回定海的英军,并擅自与英军头目懿律谈妥了停战协议,以等待广东和议谈判的成功。
裕谦对于伊里布迁延观望的态度和不进取的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慨对于如何收复定海的问题,裕谦上奏道光帝,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裕谦说,有四个无可虑的因素,有六个难以缓待的条件,各省皆可言守,浙江必应议战,且应速战,速战才可以挽救时局同时他弹劾琦善有五大罪状,并说琦善已为英人藐视,不宜久于其任,必须另择他人裕谦罗列了琦善的五大罪状是:张皇欺饰;驰备损威;违例擅权;将就苟且;失体招衅(琦善如果真的看到以上这五大罪状,也会暗自伤神的)道光帝看了这个奏折后,对于琦善之无能确实感到无比的愤怒,并斥责伊里布只会附和琦善,不进行抗击英军的斗争,反而认为裕谦这个人忠实可恃所以就于1841年罢掉了伊里布,而以裕谦代为两江总督其次,积极备战,加强防务,力主抗战,好大喜功裕谦是个态度坚定的抵抗派,他自2月7日从上海抵镇海军营接受钦差大臣关防后,对于浙江沿海的防务进行布防,当他到达镇海时,英舰已经离开定海裕谦渡海到定海,治理善后事宜不久实授两江总督,以浙江事务交付给浙江巡抚刘韵珂和提督余步云,裕谦则回到江南部署防务裕谦因为好大喜功,。
